深般若:智慧的光芒,解脫的道路

更新於 2024/10/2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來深入探討《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充滿智慧的觀念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命探索。

「行」是深般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指的是智慧的運用。智慧與行動相輔相成。當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時,我們能夠實現深般若的教義,超越生死的輪迴。

行,代表了行為或實際的行動。這意味著,當我們將"深般若"的概念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行」表示我們如何使用智慧來實際行動。而在這個背後的信仰是,只有當我們擁有「智慧」並將其運用到我們的行動中時,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

換句話說,不僅僅是了解或具有智慧是不夠的,真正的菩薩必須把這種智慧付諸實際行動中,幫助他人,貢獻社會,以及改善自己不好的習性。智慧的發揮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面,而是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以產生積極的變化,促使我們走向自在和解脫。

這也意味著,深般若教導我們不僅要思考和理解,還要行動,以使智慧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改善我們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

「般若」,它代表著智慧、清淨、超越、明亮等意義,能夠超越生死的輪迴,消除疑惑和智慧的障礙,這種智慧,與一般世界的哲學思辨是不同的。

深般若的核心觀點是「空」,是無相、無願、不生不滅的。這代表著一切現象都是暫時的、來自因緣的,最終都會歸於虛空,這種空性是因緣的產物,不是實在的存在。我們可以從這個觀點得到珍貴的啟示,當我們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暫時的,我們就不會執著,而能更自在地應對變化和挑戰。

此外,深般若中的「無相」教導我們超越對心相和物相的執著。執著是因為我們對事物分別,這導致了一切的「相」。當我們不再執著,我們達到了「無相」的境界,也就是自在。無相並不代表不存在,而是指超越了執著的境界

「無願」是指放下了所有個人的渴望,包括成佛的願望,這不是表示我們不再有目標,而是說我們的行為不再受個人利益的驅使,我們不再分別「我」和「眾生」。當我們達到這種無願的境界,我們獲得了真正的自在,我們不再被眾生可度、沒有眾生可度的念頭所束縛,我們的行動是智慧和慈悲的結果。

深般若的最終目標是「波羅蜜多」,這個意思是超越、到達對岸。當我們具備深般若,我們能夠達到自在和解脫的彼岸。我們不再受困於生死的循環,我們能夠享受真正的自由。

深般若是一個強大的觀念,它教導我們超越執著,理解生命的真相,並實現自在和解脫。它為我們提供了現代生活中的寶貴指導,讓我們能更智慧、更慈悲地探索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這是一條充滿智慧的道路,帶領我們走向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當我們把深般若的概念應用到現代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思想的實際意義。我們共同來聊聊這些例子,對於生活或工作中有何啟發?

工作中的執著:我曾經在上市櫃電子公司擔任專案工程師,對於工作有很高的期望,主管對於我的工作能力賞識有佳,希望我在升遷和加薪方面能得到成功。

然而,隨著升遷和加薪的目標達到後,隨後而來即是無盡的壓力與工作時間的拔河,發現僅是為了名利而不是工作熱情所拚得的結果,通常都是維持不久的;當自己的智慧因經典的影響而逐漸增長,慢慢明白這種執著對自己的家庭幸福和心靈都會造成很大的困擾;而「深般若」的理念教導我放下對成功的執著,意識到一切都是短暫的,超越財富和職位的追求,才是真正的自在。我開始拾起遺忘已久的初衷,更關心與他人的關係,建立自己的第二曲線,立下使命與願景,貢獻於社會,而不是僅僅尋求個人利益。

慈悲與關懷:深般若也強調了「無相」,即超越個人與眾生的分別,一個具備深般若的人可能更傾向於發展慈悲之心。當他看到一個有需要的人,他不僅僅提供幫助,還不問回報,這是深般若的概念,即「無願」,他不再為自己的利益或回報而採取行動,這種慈悲的態度使他們感到自在,並且對生命的探索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際關係的改善:深般若的理念也可以應用於人際關係。一個人可能發現自己經常與他人發生衝突,這是因為對他人的期望和執著。當他理解到深般若的「無相」,他可能學會接受他人,不再執著於改變他們,從而改善了人際關係,這種轉變有助於他個人的幸福和內心的平靜。

解脫情感困擾:情感困擾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深般若的觀點可以幫助一個人更好地理解情感是暫時的,不需要執著於它們。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一個人在情感困擾時更快地從中恢復,保持內心的平靜。

這些例子顯示了深般若的實際應用,它不僅是一種觀念,還是一種指導我們更智慧地生活和工作的方法,透過放下執著,發展慈悲,改善人際關係,以及更好地處理情感困擾,我們可以實現更高層次的自在和解脫,這一切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探索生活的真諦。

avatar-img
35會員
169內容數
LUYILIFE(綠藝生活),崇尚自然生活,喜歡閱讀書寫,在這裡分享有關情緒的能量,讓靈性平穩成長!從日常去探索生命價值,啟發有緣的你,找回自己的初衷,認識本來的自己...歡迎來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UYILIFE Salon 的其他內容
【原文賞析】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 道,就像一個無窮無盡的空間,它的力量和作用似乎永遠用不盡。它的深遠和神秘,就像是萬物的根源,讓人敬畏不已。它可以讓人平和安靜,彷彿擁有無窮智慧。它就像是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心經》經典中的”觀自在菩薩”,這位象徵深刻智慧和無盡慈悲的菩薩,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工作和生命探索呢。 菩薩,這個詞彙代表著一種覺有情的心靈境界,是那些以慈悲心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被自私所困,不只為自己著想,而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們不期待回報,僅為了幫助他人
【原文賞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可以用名字來界定,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在名字未確定之前,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一起來談談《易經》中的乾卦,我們將試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解釋它,並探討如何將這些智慧應用於生活中,讓它成為我們提升情商和智慧的助力。 乾:元,亨,利,貞。 乾卦的卦辭告訴我們:「元,亨,利,貞。」這句話的意思是,乾卦代表了一個美好的開始,順利的發展,正道的收穫,
當我們年輕時,常常對生命充滿好奇,充滿了問號,每一位都是好奇寶寶。我們都問了一個大家都曾問過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存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中充滿了無限可能性,但也伴隨著許多問題和不確定性。這正是《心經》所提供的智慧和指導,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探索的旅程中找到方向,認識自己,並提升情緒智慧。現在
【原文賞析】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 道,就像一個無窮無盡的空間,它的力量和作用似乎永遠用不盡。它的深遠和神秘,就像是萬物的根源,讓人敬畏不已。它可以讓人平和安靜,彷彿擁有無窮智慧。它就像是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深入探討《心經》經典中的”觀自在菩薩”,這位象徵深刻智慧和無盡慈悲的菩薩,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生活中的工作和生命探索呢。 菩薩,這個詞彙代表著一種覺有情的心靈境界,是那些以慈悲心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被自私所困,不只為自己著想,而是以利益眾生為己任,他們不期待回報,僅為了幫助他人
【原文賞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名,如果可以用名字來界定,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在名字未確定之前,
大家好!我們今天要一起來談談《易經》中的乾卦,我們將試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解釋它,並探討如何將這些智慧應用於生活中,讓它成為我們提升情商和智慧的助力。 乾:元,亨,利,貞。 乾卦的卦辭告訴我們:「元,亨,利,貞。」這句話的意思是,乾卦代表了一個美好的開始,順利的發展,正道的收穫,
當我們年輕時,常常對生命充滿好奇,充滿了問號,每一位都是好奇寶寶。我們都問了一個大家都曾問過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存在?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中充滿了無限可能性,但也伴隨著許多問題和不確定性。這正是《心經》所提供的智慧和指導,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探索的旅程中找到方向,認識自己,並提升情緒智慧。現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導讀講到「隨說是經」,提到了「三輪體空說般若」。什麼意思?茲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自見自性三身佛」,以及《金剛經》佛陀的教示,整理如下: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則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自見自性三身佛。自性如來善付囑,轉相開示,傳佛心印,隨說是經,「無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導讀講到「隨說是經」,提到了「三輪體空說般若」。什麼意思?茲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自見自性三身佛」,以及《金剛經》佛陀的教示,整理如下: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則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自見自性三身佛。自性如來善付囑,轉相開示,傳佛心印,隨說是經,「無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