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菩提道次第廣論專題撰寫序文──大家都誤解佛法斷捨離是無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目前學佛者最夯的話題,因此也帶動了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的流行,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在佛教界來說是最難學的一部經典,也被學佛者稱之為金剛經。以地藏王菩薩經,慈濟的證嚴法師是講述妙法蓮華經也是目前學佛者最為主要的學習的經典。你問我這些經典有何不同之處,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任何不同,因為大家都想成佛及離苦得樂進入佛陀世界,但是真的那麼容易進入佛陀世界嗎?

至於以上佛教經典我不懂,我只念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佛法,我一向秉著紅塵即佛陀世界,紅塵修行等於修行佛世界。佛海無邊如同佛法無際,令人摸邊不著的嚮往,雖然很多人學了很多佛經,念了很多佛經,依舊離苦得樂還很遙遠,更何況進入佛陀世界。

周遭許多朋友接觸「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後,有的人心性大變,有的人依舊難變,無關乎好壞,只是智慧的高低罷了。我給物理權威老師史耀雄的訊息上:學佛是為了離苦得樂,學廣論要悲智雙修,福慧雙長。有智慧沒有慈悲,容易成為詐騙;有慈悲沒有智慧,容易變成縱容。所以世間所有教育是言行合併從心開始的心靈教育。學習佛法其實就是為了讓自己做一個多情有情人,這一點大家都誤解了。很多人以為佛法是要斷捨離,所以要無情,因此只有斷捨離才能進入佛陀世界。然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裡提到:「爾時佛告天帝釋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於意云何.....」。經典中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諸有情類皆令安住』怎麼可能是「無情安住」?因此,學習錯誤的佛法造成今日學習佛法的偏誤,以至於今日的社會殺戮增加,仇恨很深,佛陀世界都是希望人類和平,諸有情類的皆令安住生活下去。

近日和物理權威老師史耀雄討論過佛法精要,史老師他有他的物理科學論證,我有我的人文歷史論證,但在科學講究之下我們都一致認同修習佛法要從心做起。即便今日大家講廣論,如果無法從心打破過去錯誤的觀念,就和過往一樣即使習得很多佛教經典,看過很多佛教經書仍然無法開悟,在生活上求得智慧,生活一樣無法得到圓滿。習得佛法不就是要讓自己的生活獲得圓滿開智慧,生活離苦得樂,假如學習佛法還讓家人一直在仇恨中生活,這不是學習佛法的目地,因此學習佛法不能讓自己的家庭生活獲得改善,讓家人變得更親近,讓更多智慧有情人去幫助更多家庭走出苦悶的生活,這不是佛法,這是魔法。

因此,本人在方格子網站的「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本專題之下要開始暢談菩提道次地廣論之文了。寫多少篇,不知道,一切隨喜佛菩薩給我的智慧,讓大家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感恩!

懇請,十方諸有情類網友一同隨喜皆令安住!


懇請,十方諸有情類網友一同隨喜皆令安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立婷隨寫人生沙龍街
49會員
390內容數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6/06
這篇文章描述了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對困難時堅定自信的方法。它強調了在面對打擊時如何改變自己的修為和行為,以維持自信心。此外,文章還闡述了佛教觀點,說明瞭佛菩薩對自信心的重視,以及如何培養和保持自信心。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5/02
原文: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解釋:看到有人作惡,我要自反省,努力尋求正法改進。   我們一生當中無時無刻都在造惡業,職場上有很多前輩都會警告我們,要我們不要跟他一樣,有以惡報惡的心態。因為以惡報惡最終傷害的是我們自己。但是作惡之人真的沒有報應了嗎?也許當下
Thumbnail
2024/04/29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2024/04/29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何說金剛經不可思議?《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偉大的 佛陀在此經中,闡述一切法自性空之理,一切事物皆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與法相。歷史上更有明朝名將戚繼
Thumbnail
為何說金剛經不可思議?《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祖師大德曾云,《金剛經》是「如來微妙心法」,也是「諸經之根」,更是「禪宗至寶」。偉大的 佛陀在此經中,闡述一切法自性空之理,一切事物皆虛幻不實,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則要破除一切執著與法相。歷史上更有明朝名將戚繼
Thumbnail
《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其方法是「行菩薩道」,包括布施、禪定、遵守戒律過嚴謹的生活、發願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等,希望修行者將學習的典範,從羅漢轉變為菩薩。
Thumbnail
《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其方法是「行菩薩道」,包括布施、禪定、遵守戒律過嚴謹的生活、發願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等,希望修行者將學習的典範,從羅漢轉變為菩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由玄奘譯出者,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Thumbnail
觀音山 6月19日舉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Thumbnail
觀音山 6月19日舉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超渡法會,可為先亡祖先、冤親債主、無緣水兒、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於佛前接受佛法加持,對於轉生善趣或解脫六道有極大的幫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