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和版畫之間:複製與傳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世上的罪惡差不多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的。沒有見識的善良願望會同罪惡帶來同樣多的損害。人總是好的比壞的多,實際問題並不在這裏。但人的無知程度卻有高低的差別,這就是所謂美德和邪惡的分野,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的一種愚昧無知:自認為什麼都知道,於是乎就認為有權殺人。」——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鼠疫》
  最近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各國肆虐,導致整個藝術圈動盪,大型藝術展演取消,部分藝廊也必須因應疫情而轉往線上發展。如果硬要將此次版畫展覽,蹭上疾病相關的熱點,將兩者扯在一起討論,能不能激起點東西?

  疾病作為人類最大的敵人,其實人類對其產生的畏懼並不是疫病本身,而是矗立於其後的死亡,那是種連宗教都無法與之抗衡的事物。宗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目就是削弱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提供了天堂、極樂世界甚至地獄等,那些寄存靈魂與精神寄託之所。死亡本身是依附於自然倫常之上,對抗死亡也是對抗自然。如果回推歷史能夠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基本上構築在與自然的對抗之上。

  在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能得到些啟發,自然已經決定人類發展的大致方向,歐亞文明因動植物的馴化,解放了繁重的採集狩獵的勞力,讓其他人能夠產出文化事物。或中世紀後,面臨大量黑死病死亡的人們,歐洲慢慢將目光從神轉往人,疾病成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催化劑。亦或工業革命後,歐美國家生活品質的飛速發展,使人類近兩世紀以來的進步,甚至超越十八世紀以前的總和。

  當然,如果我們回到版畫的主題,將其可複製性(reproducibility)此屬性擴大,那最早版畫我覺得可能是舊石器時代橫跨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手掌畫,這種原始的藝術形式遍佈各大洲,從阿根廷、印尼、中國、西班牙都有類似岩壁畫,彷彿有種魔力引領早期人類做出同樣的行為。雖然藝評家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並不認同,他認為當時尚無藝術的概念所以無法稱之為藝術品。
手洞(Cueva de las Manos),7300 B.C.
  那讓我們再回更具藝術色彩的中世紀題材——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並且選出以版畫做為代表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翰斯·霍爾班(Hans Holbein)的一系列〈死亡之舞〉版畫,裡面不管是英勇的騎士、虔誠的修道院長與凋零的老人;床上的公爵夫人、乞憐的大主教與收賄的法官等,在死神面前的無力感,暗示著西方基督信仰中 「Memento mori」(拉丁語:勿忘你終有一死)必定死亡的自然戒律。我希望以這種看似穿鑿附會的方式,來加強版畫藝術與自然間的關係,當然自然中包含著疫病。
小翰斯·霍爾班(Hans Holbein),死亡之舞:英勇的騎士、虔誠的修道院長與凋零的老人,1526
小翰斯・霍爾班(Hans Holbein),死亡之舞:床上的公爵夫人、乞憐的大主教與收賄的法官,1526
  再將腦洞開大點,換位思考,對疾病而言,最重要是要快速複製變種與增強感染傳播。「複製」與「傳播」,這兩項正是疾病與版畫相同發展脈絡。由科學家研究病毒經過迭代複製變異後,會降低毒性以增加傳播率。我們撇除掉對於疾病的負面標籤,以一個全新視角來觀看,能發現版畫與疫病異曲同工,同樣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著某個時期的終結者的角色。
  複製如何改變人類?複製影響了整個當代文明,在工業化推波助瀾之下,使得藝術領域原本只有版畫印刷和雕塑翻模所能掌握的複製性,能開始往其他藝術領域移動,像是銀版攝影或是之前提到過達達主義的現成物,幾乎一刀割裂了現代與古典之間。羅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新世界的震撼》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在機械複製之後的東西,改變人類的看待事物的視角,怎麼說呢?像是巴黎鐵塔的落成、飛機的發明,高度讓人類得以用上帝的視角觀看地面景物,俯瞰讓事物變得扁平化,也進而導致現代抽象藝術以現今所看到的樣貌成形。
  傳播如何改變人類?傳播與版畫息息相關,牽涉到所謂的印刷術。之前台灣收藏界的重磅消息,是澄定堂捐贈給國家圖書館的1483年出版的〈科貝格聖經(Koberger Bibel)〉,聖經是15世紀出版商科貝爾作,買下〈科隆聖經〉的109塊腰雕版,在紐倫堡印刷生產。在〈古騰堡聖經〉之前,聖經必須耗費大量人力抄寫或木製雕版,被金屬鉛活字版取代,成為西方書籍量產的標準,而從〈古騰堡聖經〉之後至1500年間出版聖經,皆有搖籃本(Incunabula)之稱。大量聖經的普及化,形成一股資訊革命,在此之前只能由神職人員閱讀,獨佔的詮釋權能被下放到民間,使大眾能自行閱讀,成為後來德意志地區宗教改革的基石。能說是印刷術打開了人們認知疆界,讓思想迅速傳播。
科貝格聖經(Koberger Bibel),1483
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1454
  當代版畫能說是嶄新的回歸,自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普普藝術後又迎來加入潮流文化的另一波高潮,從Banksy、Ron English、村上隆、草間彌生等藝術家能看出端倪。還有在藝術、潮流、服飾領域掀起陣陣波瀾KAWS,雖然是油畫創作〈THE KAWS ALBUM〉2019年在香港蘇富比(Sotheby’s)拍出1,478萬美元的高價,但他的版畫作品也跟著水漲船高。我認為在當代版畫不會是種復古情懷,反而會扎扎實實打入年輕社群中,以以更親民的收藏門檻,構築出另一塊藝術沃土。我們不難發現,版畫自始自終都扮演一種媒介,加速讓人染上一身名為藝術文化的疾病。
Kaws,THE KAWS ALBUM,2005
avatar-img
19會員
13內容數
目前全職經營「三人日常」YouTube頻道,與「屁啦!無尾熊」Podcast節目。曾任職社交APP與電商新創公司、藝廊、展演機構、出版社與文化基金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藝術市場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被高度討論的藝術作品,從裝屎的罐頭、黏在牆壁上的香蕉、刺青的豬、自毀的藝術品,或者被隕石砸到的教宗。這些作品引起軒然大波,並讓大眾陷入五里霧中,不知該如何解讀。藝術家林俊彬在因疫情崛起的社群平台「藝起加油ART」上發佈了一套作品,名為〈一千賣八百〉,以奇葩的姿態現世。
藝術市場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被高度討論的藝術作品,從裝屎的罐頭、黏在牆壁上的香蕉、刺青的豬、自毀的藝術品,或者被隕石砸到的教宗。這些作品引起軒然大波,並讓大眾陷入五里霧中,不知該如何解讀。藝術家林俊彬在因疫情崛起的社群平台「藝起加油ART」上發佈了一套作品,名為〈一千賣八百〉,以奇葩的姿態現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Kavina 文學,是宰制階層文化的資源與工具。是敵人的語言。 這時代有變得更好嗎?雖然沒有爆發全面性戰爭(因為成本太高),但我們從沒遠離。 回望那些天才們:舒兹天賦異稟,但被納粹打死在街頭。卡夫卡最擅長躺平。梵谷割掉他的耳朵(他的畫不屬於他的時代,他的畫屬於我們的時代)所以,我們這時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看見「他人即地獄」的本質,來自於要進步的壓力後,再透過「季康子問政於孔子」的典故,才發現,我們正在往象徵著天堂的文明前進。 當看見這一切時,不只他人向地獄,現在也很像,於是又有著更多的壓力,要督促我們往更文明邁進。
Thumbnail
要修「人心合天心」,人的心要跟上天的心相契合,學習去體會上天在跟我們講什麼話,要給我們做什麼樣的教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瘟疫?為什麼死傷這麼多人?為什麼很多的經濟、個體戶、商號都倒閉,經濟崩潰?就是要人類(我們這些眾生)去想、去省思這些問題。
Thumbnail
  在距今673年前、1348年的佛羅倫斯,同樣發生一場難以控制的瘟疫(黑死病)。當時瘟疫(Pandemic)席捲全歐洲,至少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十日談》(Decameron, 1351)的背景,內容講述為了躲避黑死病而前往佛羅倫斯郊區居住的7女3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Thumbnail
在中世紀死亡如影隨形,黑死病席捲歐洲,帶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黑暗時期逐漸散去,文藝復興如一束陽光灑落,為音樂帶來了新的活力與豐富性。你知道在宗教改革之後,為什麼信徒不再依賴傳統的拉丁文歌詞,而轉向使用本地語言進行宗教崇拜?音樂是如何成為一座堅固的堡壘,將信徒的心靈守護在其中,給予屬靈的安慰和力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死亡,是古往今來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困境,所有生命不管再如何長壽,最終都會走向乾癟、虛弱以至於腐敗。正因為死亡代表著對於在世的割裂,它大多時候都乘載著某種負面形象,陰森恐怖的骷髏頭、代表不祥的黑袍、可以將人攔腰斬斷的鐮刀……人們大多避談死亡,這事畢竟總帶著一些淚水和遺憾。
Thumbnail
從《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這個書名就能看出這是本主題宏大的書(笑)。作者丹尼爾.李伯曼是哈佛演化生物學教授。書中,他從演化的角度出發,結合基因與文化,探討人類如何「變」成現在這模樣。接著,再進一步細談這些演化如何讓導致許多現代生活中惱人的健康問題。是本精彩絕倫的優質科普。
Kavina 文學,是宰制階層文化的資源與工具。是敵人的語言。 這時代有變得更好嗎?雖然沒有爆發全面性戰爭(因為成本太高),但我們從沒遠離。 回望那些天才們:舒兹天賦異稟,但被納粹打死在街頭。卡夫卡最擅長躺平。梵谷割掉他的耳朵(他的畫不屬於他的時代,他的畫屬於我們的時代)所以,我們這時
Thumbnail
鼠疫(The Plague; 法文:La Peste)係由荒謬主義小說家卡繆( Albert Camus)於1947年所著。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看見「他人即地獄」的本質,來自於要進步的壓力後,再透過「季康子問政於孔子」的典故,才發現,我們正在往象徵著天堂的文明前進。 當看見這一切時,不只他人向地獄,現在也很像,於是又有著更多的壓力,要督促我們往更文明邁進。
Thumbnail
要修「人心合天心」,人的心要跟上天的心相契合,學習去體會上天在跟我們講什麼話,要給我們做什麼樣的教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瘟疫?為什麼死傷這麼多人?為什麼很多的經濟、個體戶、商號都倒閉,經濟崩潰?就是要人類(我們這些眾生)去想、去省思這些問題。
Thumbnail
  在距今673年前、1348年的佛羅倫斯,同樣發生一場難以控制的瘟疫(黑死病)。當時瘟疫(Pandemic)席捲全歐洲,至少造成7,500萬~2億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30%~60%)。《十日談》(Decameron, 1351)的背景,內容講述為了躲避黑死病而前往佛羅倫斯郊區居住的7女3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Thumbnail
在中世紀死亡如影隨形,黑死病席捲歐洲,帶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黑暗時期逐漸散去,文藝復興如一束陽光灑落,為音樂帶來了新的活力與豐富性。你知道在宗教改革之後,為什麼信徒不再依賴傳統的拉丁文歌詞,而轉向使用本地語言進行宗教崇拜?音樂是如何成為一座堅固的堡壘,將信徒的心靈守護在其中,給予屬靈的安慰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