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是一項看似簡單,但其實很複雜的一件事,尤其是這篇要介紹的兩個重點,了解之後,不但可以幫助增加表現,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力量浪費。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
步幅及步頻( Stride Length & Stride Rate )
結構
衝刺(sprinting)是由一系列 騰空期 與 支撐期 所以組成,又稱 步態,定義為在短距離、短時間的情況下,以最大加速或最大速度的方式接觸地面。也可以定義在15 秒或更短的時間內,進行快速、非節奏式的最大努力跑步。而講到衝刺的關係,不能不提到步幅(stride length)及步頻(stride frequency)
步幅(Stride Length)
有兩種解釋,一指跑步或走路時同一隻腳抬起至著地的距離,又稱"跨步長";二指跑步或走路時每一步的距離,又稱"步距"。後者是一般常用的說法,以兩腳中心點的連線距離為其值,大約是身高的 37%左右
步頻(Stride Frequency)
指走路或跑步時腳步交替的頻率,習慣用每分鐘或每秒多少步的單位來計算。步頻越高者腳下動作越靈活
步幅與步頻的關係
步頻時常與步幅相提並論,兩者對速度的提升都很有幫助,但自然情況下,兩個以相同速度行走的人,步幅小的步頻高,步幅大的步頻低,較難兩者兼顧
如想藉上述兩者提升速度,多數人推薦提高步頻而非加大步幅,原因在於,加大步幅意味著滯留空中的時間較長,所以落地時的衝擊較大,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而提高步頻的方法雖然每步距離較短,卻可讓肌肉群平均受力,減輕負擔
有趣的事
講到步幅步頻,剛剛不事說到步幅大通常步頻慢嗎,不過有實驗顯示,職業田徑選手與業餘選手相比,雖然步幅較大,但步頻卻跟業餘選手一樣,甚至快一點,所以都快的情況下,當然是職業快上許多
2007年世綿賽
有一篇研究顯示冠軍 Kenenisa Bekele、亞軍 Sileshi Sihine 以及季軍 Martin Irungu Mathathi 在比 10000 公尺前九圈時,雖然速度一樣,但步幅步頻完全不同
直到最後一公里,形勢出現變化,三位選手開始加速,而這三位選手的加速方式也都不盡相同,Bekele 維持著差不多的大步幅,但步頻從 190 步提高至 216 步,最終透過高頻大步的方式嬴得比賽。第二名的 Sihine 是採取同時增加步頻與步幅的方式加速,而 Mathathi 則採取增加步幅但步頻稍微下降的方式取得第三名,但由於速度變化不大,所以最終輸給了 Bekele 跟 Sihine
優秀運動員的步幅與步頻都優於初階運動員,但兩者的腿部擺盪時間都是一樣的,是因為優秀運動員腿部對於地面垂直力產生較好的推進距離,才會達到兩者的差別
我的看法
要有好的衝刺表現除了肌力的鍛鍊外,衝刺技巧也必須要好好專研,了解跑步的原理,針對重點去調整,再觀察對方的技術並加以利用,看看適不適合自己,這樣才能往優秀的運動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