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了理想的「閱讀學習」應該是什麼樣子,那這篇來討論討論應該要怎麼樣來閱讀學習。還記得上一篇在「閱讀學習」的小節裡講到這本書的重點 ─ 成人式學習 ─ 並非將他人的知識體系搬入腦內,而是從書中摘取需要的知識部分,嵌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今天我們會一起來深究這個部分!
之所以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是因為體系本身有多好,
而是知識體系能夠讓人有穩定的根基和框架,
幫助人們樹立成長、批判和系統思維。
─ 《極簡閱讀》
對於一個職場人而言,蒐集、整理資料為主的「知識管理」價值非常有限。因為只能知道這件事情存在,卻對自己沒有幫助。就跟那些提倡讀書無用論的人一樣,吸收知識卻沒有將其應用出來。
建立知識體系一部份是能夠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
第一階段只是將資訊進行檔案儲存、管理;
第二階段重視經驗管理、內化資訊,強調與人之間的交流,重視知識的應用;
第三階段則是順利將其組織統整並解決複雜問題,包含對問題的判斷解析、思考處理解方、應變與創新能力等等。
學習知識體系
學習並非照搬他人的知識體系,而是搜索別人的知識體系,從中擷取需要的部分並加以內化進自己的學習體系。所以看滑 FB 真的沒有價值,那倒未必!如同有的時候我們會在 FB 上頭看到對自己有益的文章,而只要我們能夠將其吸收並實踐,這一樣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然而,為什麼我們強調閱讀學習?
從 Edger Dale 的學習金字塔我們知道光是閱讀吸收很少,但因作者有一套完整的脈絡架構在書中,而非斷章取義,能夠幫助讀者去了解知識的前後因果,如此一來,讀者能夠較理解適用範圍,這正是我們強調閱讀學習的原因。那該如何增加吸收程度呢?讀者可以透過寫下個人索引、梳理書中架構來理解書,進而達到融會貫通。
然而到此為止是學院式的學習,那成人學習呢?成人學習著重在自我導向,從書中摘取需要的片段、針對實際遇到的問題去套用,更何況作者本來就很難猜測讀者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所以讀者只能自己從書中去詮釋及應用。
學習者在建構自己學習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會建立成長思維,擁抱問題並關注成長;會建立批判思維,能夠追根究柢卻也包容偏見;會建立系統思維,梳理資訊或經驗的前因後果及適用範圍;會建立分析思維,了解作者的價值觀假設與內容是否對自己重要。有了這些,更能夠幫助自己更專業的面對問題、更具智慧地待人接物。
至於要怎麼把書中的知識點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呢?這就有賴於便利貼學習法!
便利貼學習法
便利貼學習法的好處在於學習力的提升,而非整本書的讀完,並透過此法與讀者自身產生連結,把資訊內化成知識。另外,便利貼法有個重要的原則是反求諸己,也就是在學習上應該主動學習,不僅如此,還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自己身上找方法並對自己有所要求,不管是在行為上或者是在思想上。
便利貼法隱藏使用於拆書的七步驟中:
- 以實用為導向,書中內容知識正確,目的是能從中獲得某些來解決具體問題。
- 找出對自己比較重要的章節,放慢細讀相關內容,不重要的章節快速掃過。
- 在 I 便利貼上用自己的話簡要、重述相關資訊或自己得到的啟發。
- 針對這項資訊,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經驗或看過類似事件,寫在A1便利貼上。
- 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在A2便利貼上寫下達到目標應實行的行動。
- 在書上貼標籤指示這一頁有重點。
- 看完書後把所有的A2放在明顯的地方如冰箱上,提醒自己要落實行動。
書中也有提到在運用便利貼法的過程中幾個常見盲點,下面就來看看分別有哪些吧!
I 便利貼:重述知識
I 便利貼的規準分別是:
- 詮釋,也就是用自己的語言而非引用原句。
- 準確,表示對於原文的知識解讀必須準確無誤。
- 清晰,文字精鍊且邏輯清晰。
- 實用,能將其轉換成可操作步驟。
對於這些重述的知識,許多人容易附會舊知,意思是以以前認知過的事實來解釋書中內容。書中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但這樣真的錯了嗎?我自己是覺得一半一半,端看自己對於書中敘述的理解深度。書中說附會舊知是不好的壞習慣,但我覺得這是一種捷思的表現,甚至有時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進入情況,只要在後頭判別細微差異即可。
書中指的是那種自認學問很多而不願接收新知識的人,然而,只要帶著敞開的心胸去閱讀,適當地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就可以了。重點是能不能將這些資訊變成知識,運用於己身。
另外要注意的問題就是重述的知識範圍與意義。例如有些書中內容看似會打架,像「盡信書不如無書」與「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但這兩句話有其自身的脈絡,當我們看清楚這兩句話所想表達的意思與範圍是「要自己去思考其中道理」與「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要適當利用手邊資源」,就能發現這兩句話講得是不相干的事情。
A1 便利貼:相關經驗
A1 便利貼的規準是:
- 鮮活:最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認知。
- 故事:敘述大致完整、能預期原因與結果。
- 對應:能契合 I 便利貼的內容。
- 思考:能夠透過對該經驗的思考,增進自己的想法,同時加深對原文的認識。
A1 便利貼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泛泛而談,寫著「好幾次」、「總是」...但具體的一件事能讓人與內容有清晰的連結,也就是在連結 I 便利貼時能夠更清楚指出該事件的重點。像有些厲害的演講者,可以在觀眾提出問題時,將這個問題消化,找出問題的重點,以故事敘述的方式呈現,更能夠讓觀眾會意其想法,而觀眾對於該故事也能夠比直接說明來的印象深刻。
A2 便利貼
A2 便利貼的規準是:
- 目標:目標是否明確?可衡量?可實現?結果導向?實施的期限到什麼時候?
- 行動:具體的行動為何?人事時地物呢?
- 關聯:與前兩張便利貼的關係。
-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的嗎?可以靠自己去推動這件事嗎?
A2 便利貼常見的錯誤通常是
感慨萬千或者過於氾濫,白話來說就是太過理想或做不到。常常說空話「我一定要做到...」等等的。至於克服這個有幾個方法,第一個是改變 A2 便利貼的內容,讓其更貼近真實、具體;第二個則是透過改變習慣,如
《原子習慣》裡提過的一些方法,像習慣堆疊就是不錯的做法!
最後要記得訂個時間來驗收成果,這不是督促自己做到這邊就可以了,而是檢視是否有達到當初預期的目標,未來能不能延續下去。
書裡有提到「便利貼的軟體訓練法」,也就是透過在社群媒體上宣告,來讓自己達成某個目標。這就類似人會受到自我應驗效應、自我信念的影響,更容易達成目標。還記得在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書中也有提到,願意把事情或習慣清楚記錄下來的人越容易去執行也是類似的概念。
另外,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便利貼法也可以用在對經驗進行思考與追問。人類從經驗中學習最著名的機制就是庫伯的經驗學習圈模型。首先可以拿一張 A1 便利貼(具體經驗),寫下自己經驗到的問題,就前後因果、適用範圍進行追問(觀察省思),因為許多未經思考的經驗都是不可靠的,有時是表面而非真正的問題點。重新定義問題與知識點後,寫在 I 便利貼上(概念抽象化),再規劃 A2 便利貼的內容,預期未來要怎麼活用這項經驗。(主動驗證) 這樣一趟完整的經驗學習流程一樣活用了便利貼法!
書本上的 K 知識: I → A1 → A2
經驗裡的 E 知識:A1 → I → A2
雖然在上一篇講過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成人學習,但是學院式學習就不能使用嗎?答案是錯的。學院式的學習也能夠使用便利貼法,此方法是能夠拓展我們的思考,將資訊更快的與自身做連結並吸收成為知識,讓這些學院知識也納為己用。
【今日行動】
找一本最近讀過的實用類圖書找出其中一個知識點,或者最近經驗到的問題,
來試試看便利貼法吧!記得要用習慣來實踐 A2 便利貼的內容喔!
歡迎大家按個喜歡或收藏,或者在下面留言與我交流分享你的看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