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極簡閱讀(心得)

2020/09/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提要

花了一兩個禮拜,讀完這本書,
看完後的心得,我只能說標題跟內文不符合,單純看標題,我以為這本是教人如何從海量的資訊中,挑選對自己有用的概念、抑或是如何快速的讀完一本書
但其實內容更像是:如何讀一本書,吸收一本書。
不管怎樣,被標題騙到的我還是把書讀完了

作者寫此書的緣由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停止學習,很容易就被時代淘汰,因此很多人都有資訊焦慮症(如同我),想要讀更多的書、吸收更多的知識,但卻因為沒時間,因此有10分鐘學完一本書、各種幫大家整理的重點、精華筆記、影片的出現,但很多人還是因為沒時間,就先加入到待播清單、待讀清單,但這些清單就一直擱置在那邊,永遠沒有消化完的一天,
因此,作者創立了拆書幫,教導大家如何去讀一本書,並且將書中的知識融會貫通,拆為己用。

讀書層次

讀書一共分了六種讀書層級
第一種:讀書是否一字不漏的看呢?看完後就到下一頁嗎?
第二種:讀書時會畫重點,看完後書上會很多重點
第三種:讀書時會寫筆記,記錄每一頁的最重要的幾個意思
第四種:讀書時會寫筆記,將每一頁的重要意思,用自己的話翻譯出來
第五種:讀書時會思考,能把書中的內容跟自己過去的經驗做連結,接近融會貫通
第六種:讀書時會思考,除了能融會貫通以外,還能教導別人,這種是最高級的讀書層次,許多寫書的作者,就是達到此層次
此書的主旨就是要幫助讀者,可以達到第六種層次。

三張便利貼

作者提供的便利貼方法,讀書時可以寫三張便利貼,分別是I,A1,A2
I : 讀完書某一頁後,用自己的話詮釋書中某一頁的內容
A1: 把書中某一頁的內容,跟自己的經驗做連結
A2:試著去應用在生活中,也就是設立目標跟行動
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的A2便利貼,貼到牆上(只要是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要落實行動,達到拆為己用的層次(第五種、第六種讀書層次)

篩選內容

A2這裡有用到挑選內容概念,如果這一頁的內容,沒有辦法寫成A2便利貼,讓你設立目標或行動,過了一星期、一個月後,儘管沒有實踐,也對你的生活不成影響,那代表這一頁對你一點都不重要,用這種概念去做篩選內容的動作。

為什麼只捉重點是偽學習?

作者抨擊各種 10分鐘看完一本書、重點筆記、心智圖、PPT等的部份,作者認為這種濃縮後的重點,只是滿足現代人的資訊焦慮症,許多人看完重點精華,就只是得到心靈上的滿足,認為今天又進步了一點,但沒經過內化後的知識(I, A1, A2)是沒有用的。
我只認同作者一半,看重點精華,是能幫助自己快速了解大綱、脈絡,再決定要不要深入研究這本書,這也是一種篩選內容的手段,如果不靠重點精華,根本難以篩選大量的資訊,作者這一段其實是自打嘴巴。
但我也同意沒經過內化後的知識是沒有用的,因為看完重點精華,如果沒進一步的應用是有些可惜。

訓練課程和書的差別

作者提到,一本兩百多塊的書,跟一門學費要上萬塊,聽明星講師的教學,裡面的內容主旨都差不多,為什麼大家都願意花大家去上訓練課程呢?
其實這跟補習班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老師(講師)教的課程內容,其實書中通通都有,但自己讀得效果,往往比去上課還要差,這是為什麼?因為講師(為了賺錢)會精心設計課程內容,並且透過大量的問與答、實境演練,幫助學生從第一種學習層次,進展到第五種層次。

招募新血

極簡閱讀的最後幾章,都是教導讀者如何成為拆書幫裡的講師,已經偏離此書原本的初衷,我就不再多做描述

結論

老實說讀完極簡閱讀後我是有些失望,不論是文不對題、招募新血的部份,都很像是掛羊頭賣狗肉,尤其是招募新血的部份,讓整本書看起來很像是為了拉攏更多人加入拆書幫,所做的廣告,教導人如何變成讀書的最高境界,雖然說幫助更多人讀書不是不好,但作者呈現出來的氛圍,跟廣告差不多,已經不符合我讀這本書的初衷了。
此外作者剖析其他應用書的脈絡,說明很多應用書都是將同樣的概念,以不同的話去詮釋,繼而又是一本暢銷書,其實極簡閱讀也是同樣的歷程,以不同的話去詮釋同一個概念,我敢說作者一定有發現,但頭都洗了也不敢打掉重練。
也許有人會發現,極簡閱讀中提到讀書的層次,四五六種層級都呼應到我以前發過的心得文章:「學習如何學習」中的一些技巧,所以,都是相同的技巧、概念,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話去詮釋。
因此,學習如何學習所提供的幫助會比極簡閱讀來得全面且大很多。
備註:
這篇比較像是心得文,跟學習如何學習的筆記文不一樣,這次我是利用電腦站長的方法:「讀書就像是跟作者對話一樣,去把作者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實際應用,寫出這篇心得,所以添加非常多批判的角度,如果有其他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bowen
bowen
NTU-CSIE|Software Engineer |一個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什麼都想看的貪心工程師, 想藉由原子習慣書中學到的方法,一個禮拜新增一篇文章。 記錄自己不務正業時的思緒和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