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閱讀》便利貼學習法,從偽學習到真正能力提升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你有沒有不自覺陷入偽學習的狀態?
追蹤強者、訂閱各類Podcast或youtube追逐重點精華,看到很厲害的書籍或文章就點閱或收藏,沉浸在勤奮地學習狀態…...但是,好像沒有顯著地改變?
作者趙周,大陸拆書幫的創始人,他在多年的企業培訓講課經驗中反思,大多數人陷入假性學習狀態,他認為要把知識拆為己用,才能真正地帶來效益,於是發展出拆書幫便利貼學習法,有效消除知識焦慮,建立一套自我的知識體系。

成人學習,以自己為中心;學生學習,以知識為中心

圖文整理 alison
作者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學習分成兩種,一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另一個是以自己為中心。
知識為中心的學習,通常以通過考試為目的,強調的是理解、記憶、歸納和解題,就像求學時代,課綱規定的基本學科,或是考證照,學生只能被動接收要學什麼,努力考高分。
自己為中心的學習,則是以解決問題和提升能力為目的,例如在職場或生活上,簡報發表、人際溝通、兩性交往等,學習者針對自身需求和遭遇的問題,主動決定學習的內容,而這一種實際解決問題的書籍,稱作實用類書籍,也是便利貼法的適用範圍。
我們大多比較熟悉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如果混淆了這兩種方式,誤把知識學習當作能力提升,容易造成「讀書無用論」。學習之前沒有釐清目標,以為「擁有」知識自動帶來效用。

便利貼學習法三個核心概念和步驟

圖片來源《極簡閱讀》,圖文整理 alison
在讀實用類書籍時,為了有效地內化與應用知識,作者總結了三個最核心的觀念對應三張便利貼,形成拆書幫便利貼學習法,簡稱便利貼法。
首先,先確認是實用類書籍,在讀書的過程中,快速翻閱,找出對自己重要或有用的地方貼上便利貼。三張便利貼為一組,依序為重述資訊、連結經驗和展開行動完成後,貼在看得見的地方,例如冰箱或是牆上,提醒自己要實踐
( I )用自己的話重述資訊:最好不要照抄原文,除非文字已經很精簡,要用自己的話簡要說一遍,可以寫上感想或啟發,這個過程可以更深地內化知識。
( AI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讓知識和自己連結,想想看自己有沒有親身體驗,或是聽過或見到過類似的事情。最好是特定且明確的例子,而不是籠統的描述。在這個步驟,知識和我發生關係,成為自我知識體系的一部分。要是這個概念怎麼想都和自己沒有牽扯,表示對目前的自己重要性不大,大可先跳過,畢竟能學的知識太多,先挑重點就好,這個步驟能有效篩選最迫切的概念。
(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規劃如何實踐,設定要達成的目標和對應的行動。作者一再地強調,價值來自行動,而不是書裡的知識,讀得再多,如果只是停留在輸入,就會陷入假性學習,而沒有真正的提升能力。
以下是便利貼法試做的一組範例。
圖文整理 alison

小結:利用工具培養思維

一開始以為《極簡閱讀》是一本談如何快速讀書,畫重點,做筆記之類的書,後來讀到楊斯棓醫師介紹便利貼法應用在銷售工作,才大大勾起我的興趣,差一點就錯過這本好書。
美國的建築師及發明家,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說過,如果要教導新的思維方式給一個人,不要用教的,而是給他一個工具,透過使用工具的過程培養新的思維方式。
人是喜歡慣性的動物,要從過去以知識為中心調整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有時還是不自覺回到習慣的模式,一直填塞很多新知,忘記要應用,而便利貼法是一個引導新思維養成的工具。
試著練習的時候,發現自己跟一些宏大遙遠的書很難有連結,也想不出能產生什麼行動,最多是吸收了新資訊,比如說像新創產業的興起、大企業的執行長傳記,人類大歷史等等這類大書,這時候,停下來想想便利貼法三步驟,把自己拉回學習的目標軌道。
本來以為是實用類的書籍如果暫時用不到,可先歸類為提升知識類型,既然讀書的類型和目標不同,先不焦慮那些看不完的書,更何況要怎麼定義「看完」呢?把知識化為己用,產生行動才有效。
37會員
17內容數
嗨,我是艾利森,沉迷於閱讀和寫作的上班族。 我覺得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故事,即使是工具書也是作者在說故事。 想知道持續寫作能帶我走向哪裡,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察、紀錄和體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