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只學一術】生命總是在流逝間創造-《茶杯裡的風暴》、《生命的物理學》

2020/07/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大學後再也沒碰過自然科目,現在大概國中程度的生物物理化學的常考公式我都背不出來了,但出了社會才又想從比較生活化的角度體會大自然的樂趣。這幾個月就在小說的縫隙間搭配著自然科普書看。看了《茶杯裡的風暴》、《生命的物理學》兩本書。儘管進入公式或過於認真的理論解說,我都幾乎投降,有時幾乎當翻閱說明書一樣,一眼晃過。讀完後,我想在生活上我可能還會是那個因不懂自然科學而蠢死的案例,但至少還能抓住一點想記錄的有趣概念。
泡杯茶也能寫論文-茶杯裡的風暴
茶杯裡的風暴-圖片引自博客來
這本書是由海倫.齊爾斯基所著,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每個理論,她總是從成長的生活的實例展開,從茶杯裡的漩渦講到地球上的風暴、從暴龍的頭重腳輕講到力矩影響滑冰選手的動作、從爆米花的製作講到溫度影響壓力的理想氣體定律,也飽含了科學對生活的影響,從過去到未來的展望。也體現這位學者從小到大,就是不論做每件事,都充滿好奇心,想了解背後的原理,不論是興趣還是工作,她都洋溢著只會越加高昂的好奇心與行動力,令人敬佩又羨慕。這樣的人寫出的,就成了一本有著童趣,讀起來負擔不重令人愉快,又確實能深入認識自然原理的科普書。

如果我對任何事,不論是科學原理還是心理機制,都抱持一個問號,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理所當然,也許會發現更多,雖然或多或少,我也不知道懂得更多是不是真的會更好。
總之就是要更大更快!-生命的物理學
生命的物理學-圖片引自博客來
但另一方面生命的物理學則更像作者-亞德里安.貝贊,在學術期刊的發表改編集結成冊的專書,看完會有種這人還真厲害,可以花三百多頁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但除了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外,每章幾乎沒有一句論述用字是相同的。完美體現跟以前我在寫論文時,教授時時提醒的每一個字都要緊扣主題,讀起來是蠻精彩,但有點像在看購物頻道。我覺得如果讀完第一章無法接受他的論點,那可以放著也沒差了。
作者的確從文明的每個領域歸納出實證,看完即便不相信,也看不太懂科學理論公式,但基本上也會記住他想闡述的概念,總之就是世間萬物,從地球到人類到機械,都遵循著一套不是生物也不是化學,而是物理的「建構定律」。最大的核心推動力就是萬物都渴望著更為順暢的流動,因此遵循著設計演化機制,從海到陸到空、大就是好、就是快,大的少、小的多,且終究會歸為一體,依循著s型的速率成長並演化為設計更完善的機制。從古至今往後都會是如此。
這本書真的就是反覆在傳達這個概念,從運動到政治魅力甚至學術傳播,都有不同的研究標的並歸納出殊途同歸的公式。
但科學總會遇到反證的挑戰,我邊看時就邊在想如果每個人都渴望著更好,那我無法抑制的懶惰又是為什麼呢?有沒有可能這反而才是演化到下一個更便於流動的過程呢?開玩笑的。那些知識體量最大的人們早已帶著生命踏上下一個流動演化的起點了吧。
生命就是從擺盪到平穩無波
這兩本書有一個共通點,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對於能量的解釋,世間萬物除了死亡,都在無時無刻不間斷地交換與傳遞著能量,反過來說這就幾乎等於生命的定義。
生命存在的象徵與證據就是不停地流動,不論從能量到知識,生命要成長要演化,就必須也必然會不斷地流動,追求著更高的效率,乘載更多更大的事物。
當停止流動也意味著不再匯聚能量,就等於死亡。這跟我之前看完探討哲學議題的喜劇「良善之地」,竟然有一樣的論點,莊子說生命就像海浪裡的泡沫,浪潮一湧一退,浪花泡沫激起又碎散,但它也並非消逝,就是歸於大海,歸於平靜;我們能做的就是凝望著那映射在海面上的夕陽餘暉,與大海合一,這樣似乎也並非那麼不容易接受死亡這件事。而這正和能量論點相呼應,生命的能量停止交換,但也是散逸到自然之間並尋求著下一段流動的開始,難怪會有人說哲學是一切學問的根源與歸處。
根據公式推導,世間萬物的心臟從一出生起就決定好了跳動的次數。我的渴望,能在這傾刻間的跳動創造出什麼樣的流動呢?
6會員
7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