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簡短介紹,這是一本用物理現象解釋各種學習能力的書籍。
充實力、發現力、準備力、抗壓力、鼓舞力、轉換力、影響力是洪瀞教授在這本書中的七個主題,每一個力後面對應的是一種物理現象,他用物理現象來解釋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情況。身處在這個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步調也逐漸加快,也來到了網路資訊更新分秒必爭的世代,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墜入了知識焦慮的無底洞裡。看著別人斜槓那麼多身分,假日還抽空去上課進修或者聽研討會,著急的想著是不是自己也該去報名一些課程否則會落後別人一大截,而市場上也貌似嗅到了這些商機各種實體、線上進修課程在這幾年大爆發。但是那些課程真的是我們需要的能力嗎?那些身兼多重身分的人他們又是累積了多久才有今天的曝光,可我們看到的都僅僅是他們披荊斬棘過後的成果。
我們常在新聞上聽到地質學家說由於哪裡板塊擠壓的能量釋放,導致了這場地震,而在準備力中作者用地殼板塊能量釋放來解釋什麼叫蓄勢待發,沒有地震的時候並不代表地殼板塊沒有在運動,但他最後的爆發力卻是來自於平常的累積。我們的學習也是如此,沒有任何的學習是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點滴集結成涓涓細流。作者也介紹了他看過的三種心法
-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 萬事起頭難,起頭就不難
- 三、我們無法用自己將來要做的事來建立信譽,信譽始於我們累積的成果
「只要找到開始前進的第一個動能,就不需要預設遠大的目標,只要在當下盡心盡力,時間久了,小小的動能也終能累績成核爆般的威力。而我們應該習慣於累積這樣的成長動能,直到屬於我們的時刻到來。」
上面這段話是準備力章節中最讓我有感觸的,他除了安撫了我學習焦慮的心情,也讓我逐步回想我過往的學習經驗,我也正學著將自己從「有目的」學習心態中解放出來。
另一個鼓舞力我覺得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是缺乏的,我們華人的教育只會處罰,沒有鼓勵,考試那麼多科目家長永遠只會看到考得不好的科目,師長以及家長也不會因為你其他科目表現的良好就給予認同。可歐美體系的教育這部分我就很贊同,作者在一開始到了國外當小留學生時因為一堂宗教課的試卷不曉得要寫什麼內容,在上面填滿了耶穌和神的答案,雖然被老師約談但在作者講完自己其實沒有做充分準備,但認為全能的神跟基督就是答案後老師也只是莞爾一笑,並且告誡他下次千萬別再犯這樣的錯誤了。他們往往是鼓勵學生回答,並且學著對自己負責,所以我們的思想應該是鼓勵學生踏出第一步,而不是在他興高采烈的找上家長或師長討論時直接給他潑一桶冷水,雖然說學生大可以在挫敗後選擇繼續嘗試,可大多數的學子應該都是覺得不被認同後從此放棄這個想法的居多,如果說這樣就表示他沒有那麼大的熱情去執行這個想法,但我們又何嘗知道讓他們親自走過這段路不算是種收穫呢?
有鑑於時代更迭,斜槓、跨領域這些能力也愈來愈被重視,我們整個社會的氛圍應該要從過往的學習是為了考試這種想法解放出來,閱讀也不是為了寫心得還有寫閱讀測驗時才閱讀。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就先嘗試找回自己小時候的好奇心還有觀察力,你頭頂上的那個燈泡說不定哪天就突然被點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