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磁場不是你的磁場|科學素養隨筆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的磁場不是你的磁場,你的酵素也不是你的酵素

科學哲學讀書會在讀《哲學的追問》,最近談到了「科學概念」與「自然概念」,為了更直觀的區分,我把自然概念暫時稱為「日常概念」。

聯想到最近在思考的問題:

對200年前的人來說,時間與空間的獨立性是絕對的;
對這一代的我們來說,只要稍稍接觸過科普書籍大多都聽過相對論一詞,更進階者也聽過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的概念;
而對下一代的孩子們呢?這些概念是否比我們當時還要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種角落?以各種影音、作品、日常語彙展現出來?

『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不是理解了萬有引力,而是乾脆把它接受了下來。』
《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

仔細思考,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 地球、行星運行、適者生存、板塊運動、酵素、磁場、能量、生態平衡......等等。而這些概念,多數人並不是從生活中萃取出來的,而是被告知的;他們不是理解,而只是接受它。

只有少數人,會想要窮究其起因,想要用身體去體會,想要經歷這些概念誕生的過程。這種人,可以說是天生就在科學素養的道路上走得比較遠。


科學概念從日常生活中借語詞去使用,又往回滲透到日常概念之中。

而這對科學領域教學會產生什麼影響?
最顯而易見的,是科學概念的日常概念化先備化

因此一個小學生可以輕易地問出:
「為什麼沒辦法超越光速?」、「光有質量嗎?」、「光能不能倒退?」
等等我們可能會誤以為是超齡或是有創意的問題,但其實是這個年紀本來就可能會問出的問題。(註1.)

這和問了相同問題的科學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就如同我們不會把史前洞窟壁畫歸類為野獸派畫風(或者其他什麼的)一樣。

引用一段我以前遇到的孩子的經驗:
在觀星平台,一個可愛的小弟弟(學齡前)向我分享:「黑洞的質量很大喔!」
我:「真的喔,可是什麼是質量?」
小弟支支吾吾:「嗯…欸…就是……資源很多的意思!」

這個年紀的孩子,能夠理解的概念的特徵不會變,但他們能夠碰觸的日常語彙已經和上一代的我們不同了。
但這是否也表示,我們可以踩在這個先備日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和教學?
也許,有些概念可以不用再經過國小 > 國中 > 高中的階段性接受與推翻的過程?

但書中也一再強調:

『很多科普書都會在「序言」裡聲明:本書中一個數學公式都沒有,或者聲明:我將盡量少用數學公式。這無非是表明,只有去掉數學公式普通人才能讀懂。然而去掉數學公式之後,就產生了牛頓在這裡所說的望文生義,很多科學概念就成了漫畫。

「求助於直覺或使用通常語言去解釋新的以數學為基礎的概念或預言……經常是十分有用的……但卻不總是正確的,而且有時會嚴重地誤導。物理學普及讀物中充滿了讓讀者以為他們已經理解了的偽解釋。」』

究竟對一個非科學領域的人來說,科學素養具體是什麼?又要如何養成?
每次思考,都覺得是一條跨度超過20年的路,只能一邊看著前輩畫下的地圖,一邊獨自摸索。

2021.12.07

註1. 必須聲明,沒有覺得這類的問題不好,只是覺得正確認知問題是有助於如何回應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傻剛的胡思亂想
37會員
71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傻剛的胡思亂想的其他內容
2024/08/07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2024/08/07
生氣的背後常常有很多情緒,這個我知道。 但為什麼生氣的時候,尤其是有個當事人存在時,總是讓人忍不住想破口大罵、動手動腳? 最近我才漸漸能夠看得更深,原來那些舉動,是因為想要讓對方也能夠感同身受......
Thumbnail
2024/06/15
我剛發現自己曾經畫過這張圖: 概念永遠是指出一個範圍,而人所有的認知都是由概念組成。 所以當我們要傳遞一個事實給他人的時候,有點像是夜市的套圈圈,我丟出多個圈圈(概念),被那些圈圈共同套住的部分,就是我想傳遞的事實。 沒有他人就無所謂事實 學習的時候則是反過來。 我們透過分析別人拋過來的事實來
Thumbnail
2024/06/15
我剛發現自己曾經畫過這張圖: 概念永遠是指出一個範圍,而人所有的認知都是由概念組成。 所以當我們要傳遞一個事實給他人的時候,有點像是夜市的套圈圈,我丟出多個圈圈(概念),被那些圈圈共同套住的部分,就是我想傳遞的事實。 沒有他人就無所謂事實 學習的時候則是反過來。 我們透過分析別人拋過來的事實來
Thumbnail
2023/03/12
傻剛~~~~ 有一件事想請教你~~ 想問你有沒有一些書單,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必讀的~~ 「試圖回答這種問題的我是不是太囂張了。」 一邊和自己的反應對抗,一邊整理想法,就打成了一篇文章......
Thumbnail
2023/03/12
傻剛~~~~ 有一件事想請教你~~ 想問你有沒有一些書單,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必讀的~~ 「試圖回答這種問題的我是不是太囂張了。」 一邊和自己的反應對抗,一邊整理想法,就打成了一篇文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幾個在科幻小說裡的相對論應用猜測,以上觀點經過個人對相對論的理解進行推論。如有不同想法歡迎一起來討論科學在文學上的應用。
Thumbnail
幾個在科幻小說裡的相對論應用猜測,以上觀點經過個人對相對論的理解進行推論。如有不同想法歡迎一起來討論科學在文學上的應用。
Thumbnail
對200年前的人來說,時間與空間的獨立性是絕對的; 對這一代的我們來說,只要稍稍接觸過科普書籍大多都聽過相對論一詞,更進階者也聽過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的概念; 而對下一代的孩子們呢?這些概念是否比我們當時還要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種角落?以各種影音、作品、日常語彙展現出來?
Thumbnail
對200年前的人來說,時間與空間的獨立性是絕對的; 對這一代的我們來說,只要稍稍接觸過科普書籍大多都聽過相對論一詞,更進階者也聽過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的概念; 而對下一代的孩子們呢?這些概念是否比我們當時還要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種角落?以各種影音、作品、日常語彙展現出來?
Thumbnail
先說這不是嚴謹的科普文,只是帶點科學的文學。 汲取自量子力學導論的靈感,拿它做筆墨寫點東西。 我認為科學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一門藝術,至少它可以和文學水乳交融。
Thumbnail
先說這不是嚴謹的科普文,只是帶點科學的文學。 汲取自量子力學導論的靈感,拿它做筆墨寫點東西。 我認為科學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一門藝術,至少它可以和文學水乳交融。
Thumbnail
筆者希望各位理解,普及文寫作難度很高,以個人經驗來看,比寫論文難很多。畢竟論文寫給本行專家看,我們只要顧好這一行的人,普及文要寫給其他人,除了其他專家外,還有更多一般民眾。要怎樣寫出每個人都看得懂的文章已經不簡單,要能接受作者傳達的意念,或是學到些什麼更難。
Thumbnail
筆者希望各位理解,普及文寫作難度很高,以個人經驗來看,比寫論文難很多。畢竟論文寫給本行專家看,我們只要顧好這一行的人,普及文要寫給其他人,除了其他專家外,還有更多一般民眾。要怎樣寫出每個人都看得懂的文章已經不簡單,要能接受作者傳達的意念,或是學到些什麼更難。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這本書穿梭數百萬年的時間,從直立人開始,追溯大腦的演進、探索自然科學的誕生,再來出現大轉折──量子理論,作者會介紹時代背景、關鍵人物的特質和想法。
Thumbnail
最近體會一切的學習知識都是牽一髮而動世界的,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宇宙的。,或者我們可以說是動宇宙的。 語言只是讓你溝通,查詢古文記載,文獻記載,了解文化歷史的真相。歷史文化則是要用藝術,科學,數學去解釋人類的發展以及古文明。
Thumbnail
最近體會一切的學習知識都是牽一髮而動世界的,或者我們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宇宙的。,或者我們可以說是動宇宙的。 語言只是讓你溝通,查詢古文記載,文獻記載,了解文化歷史的真相。歷史文化則是要用藝術,科學,數學去解釋人類的發展以及古文明。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現代人對科學無比的信任與崇尚,甚至人們對科學的崇拜已經有些偏離了科學原初的精神,成為一種迷信。 我們認為科學追求的是「事實」,也只關心事實,然而這樣只重視事實的信念,當它成為判斷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就造成了一些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人不只會關心「事實」,也會在乎「意義」。 追尋意義可說是人深層的內在需
Thumbnail
「神經科學證明,不需改變任何環境因素,僅僅以不同方式思考,就能藉由改變大腦,進而改變行為、態度和信仰。 透過內心預演,在腦海中創造或重建經歷,大腦迴路就可自行重組,觸發新的神經元連結網絡,反映出目標,讓大腦先一步存在於未來,而不受限於現實環境。」 本書就是在教授如何進入潛意識,用新的策略重設它。
Thumbnail
「神經科學證明,不需改變任何環境因素,僅僅以不同方式思考,就能藉由改變大腦,進而改變行為、態度和信仰。 透過內心預演,在腦海中創造或重建經歷,大腦迴路就可自行重組,觸發新的神經元連結網絡,反映出目標,讓大腦先一步存在於未來,而不受限於現實環境。」 本書就是在教授如何進入潛意識,用新的策略重設它。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世界本質上是相同的,卻因為我們的經驗、所受規範影響而看見不同的樣貌,這不只是在科學領域會出現,我們生活中總是遇到類似的狀況;困擾的是當擁有不同生活經驗與信仰的人碰面,因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所接觸的世界本質上是相同的,卻因為我們的經驗、所受規範影響而看見不同的樣貌,這不只是在科學領域會出現,我們生活中總是遇到類似的狀況;困擾的是當擁有不同生活經驗與信仰的人碰面,因我們使用的「語言」不同而難以理解對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