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磁場不是你的磁場|科學素養隨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Phil Botha on Unsplash

你的磁場不是你的磁場,你的酵素也不是你的酵素

科學哲學讀書會在讀《哲學的追問》,最近談到了「科學概念」與「自然概念」,為了更直觀的區分,我把自然概念暫時稱為「日常概念」。
聯想到最近在思考的問題:
對200年前的人來說,時間與空間的獨立性是絕對的;
對這一代的我們來說,只要稍稍接觸過科普書籍大多都聽過相對論一詞,更進階者也聽過速度越快時間越慢的概念;
而對下一代的孩子們呢?這些概念是否比我們當時還要深入日常生活的各種角落?以各種影音、作品、日常語彙展現出來?
『在很大程度上,人們不是理解了萬有引力,而是乾脆把它接受了下來。』
《哲學的追問,科學的革命》
仔細思考,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 地球、行星運行、適者生存、板塊運動、酵素、磁場、能量、生態平衡......等等。而這些概念,多數人並不是從生活中萃取出來的,而是被告知的;他們不是理解,而只是接受它。
只有少數人,會想要窮究其起因,想要用身體去體會,想要經歷這些概念誕生的過程。這種人,可以說是天生就在科學素養的道路上走得比較遠。

科學概念從日常生活中借語詞去使用,又往回滲透到日常概念之中。
而這對科學領域教學會產生什麼影響?
最顯而易見的,是科學概念的日常概念化先備化
因此一個小學生可以輕易地問出:
「為什麼沒辦法超越光速?」、「光有質量嗎?」、「光能不能倒退?」
等等我們可能會誤以為是超齡或是有創意的問題,但其實是這個年紀本來就可能會問出的問題。(註1.)
這和問了相同問題的科學家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就如同我們不會把史前洞窟壁畫歸類為野獸派畫風(或者其他什麼的)一樣。
引用一段我以前遇到的孩子的經驗:
在觀星平台,一個可愛的小弟弟(學齡前)向我分享:「黑洞的質量很大喔!」
我:「真的喔,可是什麼是質量?」
小弟支支吾吾:「嗯…欸…就是……資源很多的意思!」
這個年紀的孩子,能夠理解的概念的特徵不會變,但他們能夠碰觸的日常語彙已經和上一代的我們不同了。
但這是否也表示,我們可以踩在這個先備日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說明和教學?
也許,有些概念可以不用再經過國小 > 國中 > 高中的階段性接受與推翻的過程?
但書中也一再強調:
『很多科普書都會在「序言」裡聲明:本書中一個數學公式都沒有,或者聲明:我將盡量少用數學公式。這無非是表明,只有去掉數學公式普通人才能讀懂。然而去掉數學公式之後,就產生了牛頓在這裡所說的望文生義,很多科學概念就成了漫畫。

「求助於直覺或使用通常語言去解釋新的以數學為基礎的概念或預言……經常是十分有用的……但卻不總是正確的,而且有時會嚴重地誤導。物理學普及讀物中充滿了讓讀者以為他們已經理解了的偽解釋。」』
究竟對一個非科學領域的人來說,科學素養具體是什麼?又要如何養成?
每次思考,都覺得是一條跨度超過20年的路,只能一邊看著前輩畫下的地圖,一邊獨自摸索。
2021.12.07
註1. 必須聲明,沒有覺得這類的問題不好,只是覺得正確認知問題是有助於如何回應的。
avatar-img
37會員
70內容數
以輔自然教育工作室目前是傻剛的個人工作室。位於桃園,常態活動範圍以北部為主。關注自然領域與科學領域課程、野地教育,與自主學習。陪著孩子,開拓空間的廣度,理解時間的深度,並拓展自身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傻剛的胡思亂想 的其他內容
傻剛~~~~ 有一件事想請教你~~ 想問你有沒有一些書單,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必讀的~~ 「試圖回答這種問題的我是不是太囂張了。」 一邊和自己的反應對抗,一邊整理想法,就打成了一篇文章......
多數人在小學階段(到國中甚至高中也是), 學書寫閱讀語文作文不只是為了書寫閱讀語文作文, 學手作木工捏陶繪畫不只是為了手作木工捏陶繪畫, 學數學哲學科學人社不只是為了數學哲學科學人社, 學游泳跑酷登山打球不只是為了游泳跑酷登山打球。 怎麼說?用食物來舉例。
物理學是一門教起來超級麻煩的學問,不僅是因為它違反直覺、違反生活經驗、使用繞圈圈又抽象的語句、充滿著公式與符號,更是因為它蘊含著歷史。 整門物理學,就是由人類宇宙觀演變的歷史所構築而成......
「我想看看你怎麼帶人進行探索的。」 就因為仲甫當時的一句話,我決定跟著跳坑了,抱著「最差就是利用這次機會整理這幾年的學習與經驗」而決定接下...... 於是最後我們敲定了一條,課前與課後、室內與室外互相呼應的路線......
我覺得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能做的好像都不脫這三者: 1. 將你冒險(學習)的方法教給他...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宇宙中有什麼特權,​ 但事實上,這顆星球不過是一粒孤單的微塵,​ 被裹在浩瀚的黑暗中。而據人類有限的認知,​ 沒有任何外來力量,能幫助我們救贖自己。...」
傻剛~~~~ 有一件事想請教你~~ 想問你有沒有一些書單,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必讀的~~ 「試圖回答這種問題的我是不是太囂張了。」 一邊和自己的反應對抗,一邊整理想法,就打成了一篇文章......
多數人在小學階段(到國中甚至高中也是), 學書寫閱讀語文作文不只是為了書寫閱讀語文作文, 學手作木工捏陶繪畫不只是為了手作木工捏陶繪畫, 學數學哲學科學人社不只是為了數學哲學科學人社, 學游泳跑酷登山打球不只是為了游泳跑酷登山打球。 怎麼說?用食物來舉例。
物理學是一門教起來超級麻煩的學問,不僅是因為它違反直覺、違反生活經驗、使用繞圈圈又抽象的語句、充滿著公式與符號,更是因為它蘊含著歷史。 整門物理學,就是由人類宇宙觀演變的歷史所構築而成......
「我想看看你怎麼帶人進行探索的。」 就因為仲甫當時的一句話,我決定跟著跳坑了,抱著「最差就是利用這次機會整理這幾年的學習與經驗」而決定接下...... 於是最後我們敲定了一條,課前與課後、室內與室外互相呼應的路線......
我覺得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能做的好像都不脫這三者: 1. 將你冒險(學習)的方法教給他...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宇宙中有什麼特權,​ 但事實上,這顆星球不過是一粒孤單的微塵,​ 被裹在浩瀚的黑暗中。而據人類有限的認知,​ 沒有任何外來力量,能幫助我們救贖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同一時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固的錯覺。愛因斯坦使我們明白,過去的事件並非永遠消失,而是存在並發生於此時此刻。同樣的,所有的未來事件也早已存在。源頭並不經驗時間,但人世間的我們卻感受到結構嚴謹的時間。事實上,時間的本質是具包容性的。時間既是同步的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能量過載因而崩潰的人類在這個時間線是越來越多,而主要的原因,在於你們的意識振動頻率已與過去給予並制定社會規章的人們大不相同,你們無法有效能的像過去的人一樣傳遞能量,因為出生在這個時間線的你們,是心的世代,是作為承上啟下,協助你們下一代在新地球出生、生活的孩子轉換頻率的重要的橋梁。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光的物理學,特別是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之間的關係。透過分析謝育哲的文章《光之物語——光的身世之謎》,讀者能更好地理解光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及其背後的歷史與實驗過程。文章對於近代物理的理解過程以及學術界的發展也提供了簡要的評價,並引發了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深入思考。
Thumbnail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同一時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差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固的錯覺。愛因斯坦使我們明白,過去的事件並非永遠消失,而是存在並發生於此時此刻。同樣的,所有的未來事件也早已存在。源頭並不經驗時間,但人世間的我們卻感受到結構嚴謹的時間。事實上,時間的本質是具包容性的。時間既是同步的
Thumbnail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究竟是什麼? 現有認知之外的現實本質仍是未解之謎。不過,某些理論和概念或許能夠提供一些線索。其中一個概念是「統一場」的想法,即宇宙中所有現象都是互相連結的,源自於單一的基本實體。這個場跨越了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MEST)的傳統範疇,形成了現實的統一描述。
  啟蒙時代一方面是這種「全人典範」的高峰,也幾乎是它終結的時候。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一方面形構出了一種現代人的主體性,卻同時剝除了過往支撐人們活下去的前現代意義與願景。我們的世界逐漸變得「數值清晰」,文明的保守性取代了冒險的樂趣。人類的專業知識總額得到指數性的積累,卻更加侷限在自己的圈圈。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前言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科學革命的結構》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
Thumbnail
科學革命是如何發生的呢?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是什麼使得科學不斷進步呢?又是什麼使得科學產生出新的信念(commitments)呢?本書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科學革命的核心概念─「典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paradigms)的移轉,而產生新的信念、新的理論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能量過載因而崩潰的人類在這個時間線是越來越多,而主要的原因,在於你們的意識振動頻率已與過去給予並制定社會規章的人們大不相同,你們無法有效能的像過去的人一樣傳遞能量,因為出生在這個時間線的你們,是心的世代,是作為承上啟下,協助你們下一代在新地球出生、生活的孩子轉換頻率的重要的橋梁。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