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又再一次重播了崔智友演的《第二個二十歲》(台譯:《重返二十歲》)這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媽媽回到校園讀書的故事;因為她大嬸的年紀受到跟她兒子一樣年紀的大學生的排擠,我便在電視機前想著:「奇怪為什麼要這樣排擠跟欺負一個同學呢?她如果是我的同學,我一定會去幫助她,才不要這樣亂排擠別人呢!」
不知道是大部分的人的青春、童年都過得太美好還是?
打從我們進入群體、校園,無所不在的江湖,充滿著眉眉角角的勾心鬥角,檯面上的風平浪靜,檯面下的風起雲湧,哪個人不是從上學開始就感受到人際關係的麻煩?若是家族龐大一點,親友多些,父母的交友再複雜點,別說從「上學」了,你打從出娘胎就得面臨父母雙方家族的攻防、你連還不會講話就必須稱斤論兩地被攤在別人眼光下!(就更別說東方傳統的重男輕女的刀光劍影了!)
也很可能是我太敏銳、太喜歡觀察人,從父母家族親友的言語交鋒,小學老師的體罰把同學吊起來打,小學功課很好的同學欺負班上總是穿著髒髒舊舊的男孩,國中男同學互毆見血,女孩打起架或者小圈圈相互排擠叫囂都不足為奇,就連上了高職為了升學多考了幾分也會成為同學攻擊的箭靶!
而你還逃也逃不了,你得遵守規矩:頭髮不能太長要整理,校服外面不能加校服以外的外衣,天冷的時候你都很想問老師:「奇怪你們會冷都可以穿自己的衣服,我們天冷還得穿裙子,這樣合理嗎?」(老師連想都不想就給你操性扣點成績)考試少考一分好像天會塌下來,少一分打一下(或罰一塊)這些不合理的要求你還得通通吃下去,還不能反抗,不能問:「為什麼?」你不能逃、不能問為什麼,還不能選擇「不要」學那些微分積分、三角函數,明明就是怎麼也考不了高分,卻還是得學,還學得好像自己多無用,不斷失去對自己的自信!
這麼無聊又煩膩的青春或「還沒長大」的人生,為什麼要一直想回到過去?
我想太多人「太害怕」「長大」這件事的理由是「長大」這個詞被賦予了一種「好像非得怎麼樣」的定義,或者「不喜歡」「長大」也是因為大多時候「長大」這事逼迫我們放棄了許多「長大必須放棄的事」!
但是,有人告訴過你嗎?
「長大」其實是一件非常好玩又有趣的事。從「選擇自己要的人生」開始,就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啊!上班比上學好玩、當大人比當小孩好玩,為什麼老是想要回到過去?為什麼總是這麼討厭長大後的自己?
有了經濟能力以後,你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你可以決定吃什麼、去哪裡玩、做什麼工作、跟誰在一起、你可以吃很多麥當勞(垃圾食物)、你可以喝很多可樂、你可以半夜不回家、你可以開車騎車……你不用被綁在學校,你不用照表操課(比起上課,打卡就是小case嘛!)你上班有錢賺,下班想幹嘛就去幹嘛,你甚至不喜歡一個工作環境就換個工作,換到你喜歡的(上學轉學多麻煩,爸媽都嫌你煩!)你要是被欺負了,至少可以逃跑嘛!總會遇到願意善待你的人,或是你喜歡的工作!
當然「長大可以選擇自己要的人生」不單單是這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選擇,你還可以成為這樣的大人:
小時候你看到同學被欺負了,你不敢發聲制止,長大了你也許可以期許自己成為那個伸出援手幫助別人的人;小時候你還不會照顧自己需要被照顧,長大了你可以成為照顧別人、保護別人的人(你的情人朋友家人……);小時候你常常被那些爛科目搞得覺得自己特無用的不如不要活著,長大了你可以盡可能的去嘗試那些曾經被阻止不能做的事,然後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就業可能;
小時候你連講一句「不要」或者問一句「為什麼」都要被大人說:「叫你做就對了!」長大了你可以拒絕所有你不想要做的事,認真、努力地去完成你想做的事,就算沒有人認為「你做這些會有點出息」,你只要能照顧好自己、養活自己,那也就是對得起自己了!(連考試都不用,自己打分數就好。)你可以透過所有自己喜歡的事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你可以挑戰所有你想挑戰的、你能夠完成你想完成的,誰再想制止你,都不能再用「你是小孩子,不行」這句話來回應你!
也不是說人生就一定不能回頭看。那些在記憶裡美好的、溫暖的記憶還是能讓自己有繼續往前的力氣。只是生命就只能往前啊!往前的每一天都讓自己跟昨天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讓自己有多一點點能力照顧自己(然後照顧別人),如果不小心,自己始終都不是「太好的那個」或是「是能夠照顧別人的那個」,那麼,至少要有一點點喜歡「長大後的自己」!
長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美好的原因常常來自於大人世界太喜歡用「小時候我們不喜歡的方式」去限制、規範彼此!那不,其實你可以做那個主動拆掉框框的大人,輕而溫柔地卸下其他大人綁住自己的繩索!也許「長大」這件事就會更輕盈一些!
生命是要一直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活著本身是一種「不斷失去」的旅行。而長大就是在這些過程中體會這些變化、繼續往前的過程!
前方有什麼?誰知道呢?不要失去孩子的時候那份好奇,繼續往前探索。長大,是一件有趣又好玩,還能感到美好的事情!
圖:
救回來沒養活的奶貓,踩在我的大雄上。是說,我的大雄為何不見了?(哭)201602 Canon A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