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墨色藝染│【穿孔城市】在城市裡製造穿孔的我們,是覓生者,也是寄生者

2020/07/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城市是人類聚落目前最進化的型態。那裡蘊含了各種的興盛與茁壯,也藏著蛻變過程所留下的疤。同時,建築間的距離越來越緊密,卻反倒促就了人心的疏離。
「穿孔」一詞雖然從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裡展現出不盡相同的含意,卻都是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產生影響的現象表述。

凋零/蔓冒

任何事物都會面臨破敗的結果。有時純粹是擔受不起時間的重量,也有可能是從未預期的攻擊。
生命是如此,城市亦然。
但在凋敗發生的同時,新的凝聚也正透過不同方式形成。
城市中各種形式的「穿孔」

穿透/連結

與強調採光的摩登大廈相比,光線在舊時住宅上呈現出更強烈的時間與空間對比。公共空間與私領域的界線相對模糊,造就社區內更緊密的人際關係。
《步移景換‧華江陰陽》為卷軸是的攝影作品
然而,隨著舊有社區型態的更新、重塑,連接樓房之間的連接走廊無法像過去那般聯繫人心,透明的大樓玻璃與便捷的網路則加深了人們窺探的慾望。
從《剖視島》的窗口看《八月十五》
不同時代風格的建築在城市的演替中混生林立,新來舊到的歸化種族穿行其中,無論來自何處,都因為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演化出新的生活型態。有的看似自由卻被經濟導航所操控,有的得披上層層社會身分疲憊漫遊;有人身在故里卻落腳騎樓,也有的明明遠離家鄉,卻同時把家鄉給搬進了新土。
《印尼雜貨店在台灣》(左)呈現新住民的文化播遷;《無以為家》(右)則是以動態投影紀錄本地原生的騎樓樣貌

牆給的第一印象是阻擋。但在城市裡,有很多是牆所無法阻擋的。訊息可以透過網路流通,疾病更是擋也檔不住。某方面來說,牆的出現反而製造了新的穿孔。
有時我們會信賴牆的安全感與隱蔽性而恣意妄言、有時我們則嫌棄牆的隔閡與不夠穩固透徹,甚至責怪牆體結構不夠牢固密合。不過這些讓人類寄宿其隔間的牆,終敵不過時間的穿孔而走向崩解。
展覽的部分作品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像是《邊境漫遊》中傳遞控訴意境的影像、《巨神連線》裡詭異的背景音;在時間永遠停駐的《八月十五》,不堪負重的玻璃杯摔落所發出的聲響驚心刺耳。同樣談及死亡,《Si So Mi》喜迎「鼠生」劇終的悲傷與歡樂,就與《地獄變相》裡的模擬場景形成對比。
倒有一項作品卻讓我出乎意料的喜歡。
《觀星者:2014-2020》
《觀星者:2014-2020》是一項我當下沒有什麼感覺,之後卻越嚐越有味的作品。其中一個區塊的佈置是創作者將許多暫留過「天臺工作室」,卻未必彼此認識的人物影像賦予編號並貼在牆面上。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一顆擁有自己運行軌跡的恆星。
這讓我想到天文學中的天球概念:天空中的發光星體其實距離彼此相當遙遠,但因為人類的觀察者位置,加上那是肉眼無法判別的距離差,所以星星看起來就像嵌在同一片天幕上一樣。
如果你我都來過,或許在他人眼中,會有一個我們彼此相遇的故事。
要是在人們越加疏離的城市裡,我們被投影到同一面牆上,那麼,彼此遙遠的我們是否也算是透過穿孔產生了連結呢── 寄生於城市穿孔的我們,這樣的想法似乎浪漫的過於狂妄了。
    2會員
    28內容數
    即便生於光影、表以顏色、奏演悅音,終只見著黑白行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