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創造我們的風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alafang 花蓮跳浪藝術節 展出倒數一個月,昨天約了讀書會的朋友們去看,順便也約了 W 。因為隱藏在跳浪角落的常設展洄瀾石報來自他的苦心,雖然石材產業發展與生活應用聽來就頗無聊(呃不,是頗重要),所以一直都很期待 W 幫我導覽。

展期至 2022/01/10

展期至 2022/01/10

歷史在個人生活中是存在的

美援、天安門事件......某些瞬間創造了資源流動的破口,時代就改變了。在那個當下不一定能看見,但數十年後回頭梳理,我們為何成為我們,深深交雜著那些大環境的漣漪。要談個人境遇、談區域狀態,也許可以先幫底圖著上時代的底色吧。

W 的心思細膩,藉由紙本報紙、霓虹燈管這些物件來呈現也逐漸被淘汰的石材產業,資料豐厚,藉由地圖錨定花蓮在不同時代台灣中的位置,藉由文史描述勾勒石材在不同政權下的具形。我總是喜歡他說「這是去石材工廠後面挖出來!」一間倉庫從台灣錢淹腳目活到今日,角落裡堆滿那個年代人生活的痕跡,大理石煙灰缸、蛇紋岩公園座椅......

誰在創造我們的風景

不知道當年的大理石是不是就跟現在的LED燈一樣,有段時間我發現台灣各地街頭都有超醜LED裝飾,詭異藍影在暗夜俗氣猖狂。「這種東西會爆發大概就是廠商到處遊說和標案吧。」朋友笑答。於是我們的市容市景在某種可能性下,就是產業技術的提升導致商品成本降低,勤勞推銷的廠商竟然成為當代風貌的描繪者。

這次見面也是順便跟 W 借書,他雖然不是人文社會背景,卻積極於收拾資訊與知識。我常常覺得與人交談如果只奠基於經驗與感受,會很暢快卻難有激盪。而 W 總是先讀了些什麼,讓我知道可以在知識的架構裡翻擾各自視角,「但其實我是不太愛社交的」他說,「噢沒關係我會就好!」雖然想立馬這樣回他,但,好啦,我已經不是屁孩了,不過真的,知識・脈絡・視角・熱情,是我在 W 身上看到的事物,他不是一個絕佳的策展人,在對人的感受性、美與氛圍的想像上都不夠敏銳,但以一個工程師來說(尤其在一個僵化保守的單位中),他已經是非常出色的轉譯者,也是我會想慢慢交談的對象。


目前為花蓮石雕博物館的常設展

目前為花蓮石雕博物館的常設展

時代在我們身上的色澤

當代是什麼?花蓮是什麼?石材是我們的外(街道屋舍建材)也是我們的裡(經濟產業),如果將六度分離理論運用在產業與人的關係,會不會洄瀾石報展間外的跳浪十組作品,都與這些有關聯?也許是家人曾在石材業工作得以養活度日;也許是生活在石材業的周遭,聲響與塵灰是兒時記憶。用時代底色一詞談龐大卻無形瀰漫在我們生活中的元素,石材業坐穩這個答案嗎?

在和朋友們重看跳浪十組作品的過程,不知不覺重新想了花蓮風景這個詞彙,文化地理學家約翰懷利曾指出風景是一個文化概念,並不直接等於自然,因為人的經驗必然交織其中。每個藝術家帶著他們對藝術媒介的知識、情感的脈絡、批判或擁抱的視角,最終是熱情讓所有一股腦吐注在作品上,我們如何經由觀看藝術節作品,吸收這一切?

帶你回花蓮讓我們向收穫的山谷滑落

穿越最後一道狹小濕漉的隧道是鎖,崇德老茄苳與大橋甸甸便成鑰匙,花蓮人到家了。山脈相讓,綿延一百多公里的縱谷與海岸,家在林間、田野,稜線與村莊。過去路險,得計算礁岩與海的退卻節奏、跳浪才能歸鄉。現在便利,你來,在每個清晨、午後與黃昏前往,正像阿美族語中的Palafang,來做客或是去拜訪,緣份好時就一次又一次的奔赴。花蓮這片土地承接各種凝視與抵達,風景也隨著不同相遇有新的敘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
3會員
29內容數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
2025/01/28
買了裝備後,朋友驚訝問道: 「你真的買了一堆?」 「對啊。」 「有這麼愛?」 「我對那個有鄉愁。」 「鯉魚潭?」 「不,是費娃湖 (Phewa Lake)。」 住在尼泊爾小鎮波卡拉的日子,依著湖也是分成兩區,我們稱 damside 和 lakeside,有段時間就是每天和朋友租船划出去,不為什麼,
Thumbnail
2025/01/28
買了裝備後,朋友驚訝問道: 「你真的買了一堆?」 「對啊。」 「有這麼愛?」 「我對那個有鄉愁。」 「鯉魚潭?」 「不,是費娃湖 (Phewa Lake)。」 住在尼泊爾小鎮波卡拉的日子,依著湖也是分成兩區,我們稱 damside 和 lakeside,有段時間就是每天和朋友租船划出去,不為什麼,
Thumbnail
2024/10/03
就在陳澄波作品完成的前十年,1920年。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 8 的地震,創下台灣史上地震矩最大規模。我好奇這場強震為當時的東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蘇花前身的東台灣臨海道路坍了嗎?(顯然沒有,因為臨海道路的前身「東海徒步道」,1916年著手開鑿,1923年完工,1925年工程繼續將路幅拓寬至可行車。)
Thumbnail
2024/10/03
就在陳澄波作品完成的前十年,1920年。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 8 的地震,創下台灣史上地震矩最大規模。我好奇這場強震為當時的東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蘇花前身的東台灣臨海道路坍了嗎?(顯然沒有,因為臨海道路的前身「東海徒步道」,1916年著手開鑿,1923年完工,1925年工程繼續將路幅拓寬至可行車。)
Thumbnail
2023/08/06
花東有大量就業人口分布在農業與觀光業,這兩個產業都有著明顯淡旺季,休假概念難與城市裡藍白領的見紅就休同步。有時旺季忙起來可以連週不休,等到小月時就又可以放空好幾日。農忙農閒也是如此,人對安逸的渴望和植物對生長的思慕,是這兩個產業的永動來源。於是月曆的輪轉只要軋上假期與日光,從業者就得轆轆前進。
Thumbnail
2023/08/06
花東有大量就業人口分布在農業與觀光業,這兩個產業都有著明顯淡旺季,休假概念難與城市裡藍白領的見紅就休同步。有時旺季忙起來可以連週不休,等到小月時就又可以放空好幾日。農忙農閒也是如此,人對安逸的渴望和植物對生長的思慕,是這兩個產業的永動來源。於是月曆的輪轉只要軋上假期與日光,從業者就得轆轆前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搜尋“政策失能”,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新美術館時代”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鹽水人”,google排名第二 搜尋“夕陽產業”,Google 排名第三 搜尋“台灣裝置藝術”,google排名第四 搜尋“台灣文資保存”,Google排名第五 搜尋“美術系”也榜上有名 謝謝各位前
Thumbnail
搜尋“政策失能”,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新美術館時代”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鹽水人”,google排名第二 搜尋“夕陽產業”,Google 排名第三 搜尋“台灣裝置藝術”,google排名第四 搜尋“台灣文資保存”,Google排名第五 搜尋“美術系”也榜上有名 謝謝各位前
Thumbnail
冰川是冷豔太陽則是暖色的對比,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美術專題「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旅人穿梭於馬路上,宛如千萬種問號相接世紀時空,最終孕育出相對論的關係。 一位旅人問沒有標示的地點怎麼報、詢問,雕塑作品的相對論做出發點、觀察,替「未來身體」的社會記憶,相互重疊出影、物影的時空情境,以作品寫照出客體關係。
Thumbnail
冰川是冷豔太陽則是暖色的對比,台北市立美術館的美術專題「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旅人穿梭於馬路上,宛如千萬種問號相接世紀時空,最終孕育出相對論的關係。 一位旅人問沒有標示的地點怎麼報、詢問,雕塑作品的相對論做出發點、觀察,替「未來身體」的社會記憶,相互重疊出影、物影的時空情境,以作品寫照出客體關係。
Thumbnail
採訪/撰寫:賴芊芝 「我操作的技術是水泥板嗎?是佈展嗎?不是的,我操作的,是 #一個讓大家可以互動與對話的機會。 」藝術家黃楚翔如此說到。   大家好,我是曾經在鐵道藝術村擔任分享者的芊芝,今天再次來到藝術村,看了一個很動人的展
Thumbnail
採訪/撰寫:賴芊芝 「我操作的技術是水泥板嗎?是佈展嗎?不是的,我操作的,是 #一個讓大家可以互動與對話的機會。 」藝術家黃楚翔如此說到。   大家好,我是曾經在鐵道藝術村擔任分享者的芊芝,今天再次來到藝術村,看了一個很動人的展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在攝影技術和媒體介入藝術史之後,當代藝術家面對一個風景區,其「眼」和「心」的觀察和知覺官能,將處於何種共振的狀態?如果,他們處於被既有的心理意識佔領狀態,主觀世界如影隨行,面對易境之後的自然空間,往往也是「身體錯置」中的一種臨時異境。
Thumbnail
在攝影技術和媒體介入藝術史之後,當代藝術家面對一個風景區,其「眼」和「心」的觀察和知覺官能,將處於何種共振的狀態?如果,他們處於被既有的心理意識佔領狀態,主觀世界如影隨行,面對易境之後的自然空間,往往也是「身體錯置」中的一種臨時異境。
Thumbnail
當代是什麼?花蓮是什麼?石材是我們的外(街道屋舍建材)也是我們的裡(經濟產業),如果將六度分離理論運用在產業與人的關係,會不會洄瀾石報展間外的跳浪十組作品,都與這些有關聯?也許是家人曾在石材業工作得以養活度日;也許是生活在石材業的周遭,聲響與塵灰是兒時記憶。用時代底色一詞談龐大卻無形瀰漫在我們生活中
Thumbnail
當代是什麼?花蓮是什麼?石材是我們的外(街道屋舍建材)也是我們的裡(經濟產業),如果將六度分離理論運用在產業與人的關係,會不會洄瀾石報展間外的跳浪十組作品,都與這些有關聯?也許是家人曾在石材業工作得以養活度日;也許是生活在石材業的周遭,聲響與塵灰是兒時記憶。用時代底色一詞談龐大卻無形瀰漫在我們生活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