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經濟學》讀後心得:反思自己的貧窮陷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貧窮:出售明天換取今天的結構

作者為2019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出身於印度,針對貧窮這件事,做了許多真正田野的研究,提出以收入S曲線(如下圖1)概念來貫串全書。如用簡單得來概括此圖的含義:即落入貧窮陷阱的人們,當下的收入會高於未來收入,但隨著時間過去,當下收入會越來越少,陷入到貧窮與負債的漩渦裡。

圖一,書中P19

圖一,書中P19

從書中描述窮人對於溫飽、教育、保險、微型信貸等故事中窮人對於這些事物態度或習慣,筆者試想或許背後隱藏了一種隱形的結構。但如《真確》一書提到的負面型直覺偏誤,很多人誤以為窮人無法如何如何,但事實上:有很多低成本或免費的疫苗或預防措施提供,但卻更相信治療;大部分人能吃得飽,但卻選擇吃沒有營養的垃圾食物;窮人也可以儲蓄,只要每天少喝兩杯茶,就能儲蓄並投資增加自己的生產力,來跳脫貧窮陷阱...。之所以落入貧窮陷阱無法自拔,或許由於身處在農業社會、社會階級文化(種姓制度)及一代傳一代的思考習慣等,這樣的隱形結構有關。此結構導致窮人沒有耐心,畏懼風險,會選擇先滿足當下的需求為主,甚至犧牲及戕害未來也不自知。

回到自身反思,筆者在職涯或投資上,有時候也會陷入於這樣的結構,如為了滿足自己當下情緒舒服,揮霍不易建立起的情感或信任,反而失去未來學習成長的機會?或是站在經理人及財務角度,沒辦法有耐心的等待,沒真正找到分析的本質就急著決策,如《真確》找中提及的急迫性直覺偏誤,或許太過於急躁,反應過度,反而失去未來收益的機會?都是值得自己再反省。

從細節改變開始並避免存好心做壞事

作者遊歷多國協助改變貧窮,並從制度面去研究改變的道路,認為那些強調從大系統,即政治體制改變,來大幅消滅貧窮似不大可行,如美國在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的軍事行動,即便改變了政治,卻對底層人民貧窮結構,沒有太多實質助益。從實際面上,作者認為從內而外,由下而上的改變,務實的寧靜革命,更是能夠慢慢有效的協助脫貧。而其中關鍵在於這些執行過程中,深入現場了解真正關鍵的細節,避免落入3I:意識形態(ideology)、忽視(ignorance)及慣性(inertia)問題,設計好的機制,才有機會不浪費資源下,逐漸協助窮人脫貧。而所謂的3I筆者恣意稱為存好心做壞事,作者舉例典型的3I:為了增加護士(社工)的出勤率,大家對護士工作量的意識形態是一位鞠躬盡瘁的社工,因此忽略很多一般人實際生活的細節,用慣性訂了一堆監督規定跟表格,但實際上完全無法使用,久而久之,服務提供者(護士)跟被服務者(村民),根本不在意護士是不是在服務站

這種情況在企業變革裡,似乎很常見。領導人一頭熱的想推動一個新的管理理念或系統,下意識覺得推動某某管理系統,就一定是好的。如推動阿米巴組織,要大家對自己負責,績效切割清楚,大家積極意識提高,很棒吧?!但卻忽略阿米巴組織推動的前提假設跟細節,沒有找出組織真正現場的核心問題,設計出好的機制,慣性的用以往推動工作方式,幾個月過去,大部分的人又被帶回了從前,甚至被慣性更推往相反方向,造成過程資源及時間浪費,甚者損兵折將。

那何種方式會是比較好的變革模式呢?再回到細節,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改革觀念:透過地方制度根本的變革來影響大制度。如有經驗的企業管理顧問或領導人,在公司穩定的軌道上,不會任意做大幅度的改變,不大幅度調整組織有形無形的大結構,通常是藉由外圍組織如海外子公司或合資子公司,或部分部門先行的變革方式來影響母體,或用看似無公害的方式,潛移默化得來改變組織的慣性,達到寧靜革命的目的。

如筆者在2011年甫進入職場,任某紡織大廠派駐珠海廠的總經理特助(五個月後接任廠長及管理部經理等職)。當時珠海廠面臨各大品牌供應鏈遷移至東南亞的危機,營業額瞬間少了三成,面臨極大虧損壓力。藉此公司與管理顧問在該廠推動策略地圖的管理系統,筆者為當時主要負責人,幸好筆者是新人,沒有任何包袱束縛,推動過程中,深入現場虛心學習,並擔任公平的仲裁者。幾個月過去,珠海廠在巨大壓力下力保不虧,建立了內部一個標竿。筆者也以內部顧問身分,回到母公司與當時年長自己近快兩輪的各部主管開會,協助他們建立策略地圖展開後各項指標及目標管理設定等觀念及工具導入,並為他們說明跨部門指標的意義等等。現在想想,當時很複雜的目標拆解工作並非這麼重要,站在經營者或顧問老師的立場,或許只要讓公司內部中階以上的主管理解:公司的生死與否,跟大家綁在一塊,並能夠深植於心,這樣就算是滿足階段任務了。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或許也是推動大制度改變的一種前置程序。

跳脫自己的貧窮陷阱吧

如作者提出的S曲線,有機會閱讀到本書的讀者,筆者想大部分都是在貧窮陷阱外的人們吧,但請不要忽略這個模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時間推移,原本在貧窮陷阱外的人們,當下的收入有可能慢慢與未來的收入靠近,甚至當下實質的收入已高於未來收入,陷入下一輪的貧窮陷阱內!

筆者綜合作者在書上的概念,認為要跳脫貧窮陷阱的循環,透過投資與耐心這兩個行為,通常會比較有機會成功。對於窮人而言,投資或充滿了風險,如投資兒女接受教育(特別是女兒)、在小生意上貸款投資了資本支出等,都很有可能要面對短期極高的債務或不穩定風險。再者,要說服窮人讓小孩接受好的教育,可能在8-10年後為家庭帶來更穩定的收入,是比較難以被理解的,反而大多對教育短期效益有過高的期待跟缺乏耐心,加上教育制度的失敗,就容易造成高的輟學率。但窮人就沒有翻身的案例嗎?作者透過一個改革開放後從農村致富的案例,說明擺脫貧窮陷阱的不是創業,而是敢於冒險的創業家精神,延後滿足當下物慾,存下投資未來的資金,再投入未來的資本,大膽的投入並創造事業下個曲線(如下圖2)。

圖二,書中P268

圖二,書中P268

不同的人生觀點,或許對於投資概念也不盡相同,不管是all-in 投入一切的創業家行為,或每年提撥一定比例的時間及金錢,投資在自己、家人的未來上,少幾次上館子,多閱讀幾本書,多上幾堂課,多與自己、家人或高人對話,多自我反省,多問自己是否陷入各種偏誤的直覺中,養成一種習慣,透過習慣來變成一種低阻力且有耐心的長期行為,不管受雇或自雇,拉長時間來看,自身或下一代或許都難以貧窮陷阱的漩渦內。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 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繁中版) ,2016
  2. 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Anna Rosling Rönnlund, 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繁中版),2018
  3. 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繁中版),2013
  4. Joachim de Posada、Ellen Singer,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繁中版),2006
  5. Daniel Goleman, Peter Senge, 未來教育新焦點:專注自己、關懷他人、理解世界(繁中版),2015
  6. James Clear,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繁中版),201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過客閱讀筆記的沙龍
60會員
34內容數
跨境電商新手村中, 創業前有數年掛著財務長職稱的台資企業雜務長, 略懂財會、法務、人資、IT等等, 碎念一點電商過程遇到的一些合規作法的小心得
2021/02/09
“經理,您說的有點太理想化了。”廠務其中一位有超過12年織造經歷的副理,又再抵抗將流程標準化的作業。筆者笑著回答“郭兄,如果連一點理想都沒有,公司還有改變的希望嗎?”
Thumbnail
2021/02/09
“經理,您說的有點太理想化了。”廠務其中一位有超過12年織造經歷的副理,又再抵抗將流程標準化的作業。筆者笑著回答“郭兄,如果連一點理想都沒有,公司還有改變的希望嗎?”
Thumbnail
2021/02/07
從本書的最後往前看,或許Netflix文化的新物種,在亞洲屬於威權或習慣至上而下的文化框架下,非常的難以生長出來,然在美國,在建國歷史及自主獨立文化深根下,尤其需要快速反應及創新的媒體或科技公司身上,產生這樣以自由與責任構築出來,將權力下放到最基層的新企業組織,確實不令人意外。
Thumbnail
2021/02/07
從本書的最後往前看,或許Netflix文化的新物種,在亞洲屬於威權或習慣至上而下的文化框架下,非常的難以生長出來,然在美國,在建國歷史及自主獨立文化深根下,尤其需要快速反應及創新的媒體或科技公司身上,產生這樣以自由與責任構築出來,將權力下放到最基層的新企業組織,確實不令人意外。
Thumbnail
2020/10/28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與克魯曼在2010年,對美國45萬人所做的社會實驗證實,年所得7.5萬美金是美國人幸福感的頂點,超過7.5萬美元的年收入就不會因為所得增加而增加幸福感。對於你而言呢?一個月、一年多少的收入,會讓你感到安全感,多少的收入會讓你的幸福感增加?
Thumbnail
2020/10/28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與克魯曼在2010年,對美國45萬人所做的社會實驗證實,年所得7.5萬美金是美國人幸福感的頂點,超過7.5萬美元的年收入就不會因為所得增加而增加幸福感。對於你而言呢?一個月、一年多少的收入,會讓你感到安全感,多少的收入會讓你的幸福感增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貧窮是一個逐漸寬闊而無標記邊界的區域,這片艱困區比社會上的一般認知更為廣大。……我盡可能以應有的、不精確的方式來使用「窮人」這個詞,指個是經濟能力在最底層,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問題。
Thumbnail
貧窮是一個逐漸寬闊而無標記邊界的區域,這片艱困區比社會上的一般認知更為廣大。……我盡可能以應有的、不精確的方式來使用「窮人」這個詞,指個是經濟能力在最底層,以及隨之而來的所有問題。
Thumbnail
大多數人知道自己「窮」!但你真的知道自己多「窮」嗎?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具體窮到什麼層度」?有的人月入三萬台幣說自己窮!也有人月入十幾萬台幣也說自己窮!更有些人坐擁豪宅名車也在哭窮!那到底怎樣才是真的「窮」? 貧窮的可怕之處在於許多人並未察覺,以為自己貧困的生活很正常,因為每個人原生家庭的經濟背景和個
Thumbnail
大多數人知道自己「窮」!但你真的知道自己多「窮」嗎?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具體窮到什麼層度」?有的人月入三萬台幣說自己窮!也有人月入十幾萬台幣也說自己窮!更有些人坐擁豪宅名車也在哭窮!那到底怎樣才是真的「窮」? 貧窮的可怕之處在於許多人並未察覺,以為自己貧困的生活很正常,因為每個人原生家庭的經濟背景和個
Thumbnail
之前曾經提過:肥胖率可能跟貧富不均有關。普通階層以下的人會花更多錢在美食上,因為昂貴的美食取得成本比很多奢侈品更低。 其原因就出在於『稀缺心態』,這其實就是為何金錢補助對於窮人的長期生活,幾乎沒有改變的原因相同。因為窮人會把資源放在對他們未來沒有助益,但現在卻稀缺的事物上 跟自律、延遲滿足關係不大
Thumbnail
之前曾經提過:肥胖率可能跟貧富不均有關。普通階層以下的人會花更多錢在美食上,因為昂貴的美食取得成本比很多奢侈品更低。 其原因就出在於『稀缺心態』,這其實就是為何金錢補助對於窮人的長期生活,幾乎沒有改變的原因相同。因為窮人會把資源放在對他們未來沒有助益,但現在卻稀缺的事物上 跟自律、延遲滿足關係不大
Thumbnail
政府一直強調搞好經濟就可以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如果有為什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落入貧窮線上,中產階級越來越少,許多人寧願領著失業給付或者補助金過活卻不願意去找工作,因為看不見希望,就算免強找到的工作,收入也不見得比補助和失業給付多......
Thumbnail
政府一直強調搞好經濟就可以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如果有為什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落入貧窮線上,中產階級越來越少,許多人寧願領著失業給付或者補助金過活卻不願意去找工作,因為看不見希望,就算免強找到的工作,收入也不見得比補助和失業給付多......
Thumbnail
貧富差距作為普遍的現象,不禁讓人好奇怎麼界定貧窮與富裕。 而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或許可以用來作為界定標準。
Thumbnail
貧富差距作為普遍的現象,不禁讓人好奇怎麼界定貧窮與富裕。 而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或許可以用來作為界定標準。
Thumbnail
為何我想從「窮習慣」來介紹本書呢? 明明這本書都在講「富習慣」啊! 而且其他網紅書評影片和心得也都從富習慣切入啊! (1)影片中提到的沉默證據: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2)人們看見對於自己不利的因素,往往會比有利因素還更加在意。 (3)還記得我們在高中時解排列組合與機
Thumbnail
為何我想從「窮習慣」來介紹本書呢? 明明這本書都在講「富習慣」啊! 而且其他網紅書評影片和心得也都從富習慣切入啊! (1)影片中提到的沉默證據: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 (2)人們看見對於自己不利的因素,往往會比有利因素還更加在意。 (3)還記得我們在高中時解排列組合與機
Thumbnail
貧窮若要給予一個定義,大概可解釋為感到不足或匱乏,理論上它應該是一個主觀認定,如同美醜無法客觀說明,成功亦沒有標準定義。然而,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打從貨幣被創造出來之前,人們幾乎就開始用擁有多少來定義貧富,例如:張三擁有五塊田,李四擁有兩塊田,所以張三比李四富有,如此狹隘的貧富觀卻深鑿了多年....
Thumbnail
貧窮若要給予一個定義,大概可解釋為感到不足或匱乏,理論上它應該是一個主觀認定,如同美醜無法客觀說明,成功亦沒有標準定義。然而,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打從貨幣被創造出來之前,人們幾乎就開始用擁有多少來定義貧富,例如:張三擁有五塊田,李四擁有兩塊田,所以張三比李四富有,如此狹隘的貧富觀卻深鑿了多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