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五年沒有接過排版的案子,主編祿存是我合作多年的朋友,有回他問我一個排版的問題,聊著聊著他便問我要不要接他主編的書。「好。」我向來有案就接,特別是我最擅長的排版!
接案這麼多年,經手排版的書大概不到十本,多半是圖文書,純文字書大部分的出版社都是直接發排版公司或自己排,加上我在高雄如果用紙本改稿用寄的來回就是一天,時間成本比較高。(是說現在還有多少人不用pdf改稿?)所以本來我最專業跟最擅長的一項才能,很少在我的接案人生成為我的收入來源。(另一部分是我對排版的費用訂得高些,還有一些很不討喜的堅持。比如說我不排沒有校對過或有可能大量更動的稿,浪費時間。)
排版是件非常有趣但看起來單一沒有變動的工作,圖文書還有變化的可能,而純文字書則是可以拿來練習熟悉排版基礎的教材。
能接手這本《尋常的社會設計》是相當奇妙的巧遇。這是作者陸霖第一次寫書,主編祿存第一次做自製書,是我五年來第一本排版書(復出作XDDD,其實是沒有人找我排)而且還是一本我相當感興趣:「設計如何影響人類,左右生活」的書。排起書來常不由自主會停下來讀一下作者在寫什麼,很像我在做書籍行銷設計時,常常會因為行銷企劃給來的文案稍稍讀起那本書所有的資料。(然後常就這樣買了!)
排一本書一開始是要先做版型給編輯,祿存告訴我:「作者說手持的部分要留大一點。」於是我們將頁眉和頁碼全都挪到下方,把大部分的空間留在版型下方,把文字往上挪,盡可能不要因為手持而擋到文字,也正呼應了這書裡談論到的「使用者」及「設計」之間的體驗。
前一本書我和祿存恰好討論到字級、行距、字距、段落距離,我才發現自己二十年前進出版界被教育的許多訓練和對細節的注重,隨著時間、時代的變化,成為再也不會被堅持的事情。從閱讀的舒適度的注重、工作流程順序、編輯對文字編排的要求,都少了什麼。但就這麼恰好,我們後來一起做了這本跟這些討論有著一點關係的設計社會學,得回頭去探討某些在書籍排版的設計細節!
若說「書籍排版」要有什麼比較需要注重的,我想我還是會比較堅持「閱讀體驗」這件事。(這改天要寫一篇〈純文字的紙本書真的比電子書有優勢嗎?〉)要有舒服的字級、行距、字距、段落距離,版面可以空但不能擠,才能讓「閱讀繼續」,尤其在這個訊息炸裂的時代,文字都快要被嫌棄到沒有人想碰,如果再沒有好的閱讀體驗,要使人貼近閱讀就成為一件困難的事。還好在這個堅持上,我跟祿存有著共識,沒有特別需要爭執互嗆的部分。(哈哈!)
倒是有件事回想起來頗有意思的:原先還沒有看到書封的時候,文字就是順順讓它們排完整本書,有點僵硬。一直到看到書封發現是有點暖和、活潑的調性,才要來封面圖素,放進了目錄、章名頁中,讓這本書想傳達「尋常的社會設計」更親和一點。
這本書在排版上有一些缺點。比較大的是我忽略掉它的頁數厚度,使得版面的內側太靠近裝釘邊,容易讓內側兩行字被夾在裝釘的部分。另外也是因為太久沒接這種案子,軟體又是最新版本(indesign)沒注意到選到網頁用的色域,而沒使用到排版的K100,還好印刷廠的印務耐心幫忙,才讓這個問題獲得解決。
特別拉出這件事來寫成文章,大致記錄一下許久沒有半夜兩三點還在工作(因為我希望自己每天要空一點時間休息和運動。)以及很久沒有排版,又是跟祿存這樣熱情又專注的編輯合作陸霖寫的這樣有意思的主題,應該寫一下過程才是。
排版是我上班族工作經驗中最長的一份工作。那兩年我常常就著手上那些高級數學的教科書,挑戰更快速、更完美的排版體驗(要看一大堆微分積分的公式根本看不懂)。十五年後還能應用在接案的工作中,不只沒有荒廢自己這項技能,依舊非常喜歡且熱愛這一項工作而感到滿足!
做書籍文宣設計或是內文排版,有不同的感受,前者是想盡辦法要被讀者看見,後者則是想盡辦法想要它讓讀者看到最好的部分;製作書的過程跟閱讀的時候又是不同的體驗,前者是在蘊育一個新生的形體,後者是捧著一個嬰孩從頭到腳、從五官到四肢再細微的看著那些毛髮,想著:啊!這孩子給了生活不同的體驗呢!
圖:
今天收到的書和祿存的紙條
特別空出下方手持的空間
排版接案:sunline.liu@gmail.com/不接任何進版面才校稿的案子。浪費時間。感謝!
P.S
我到底還有多少東西可以寫?不要問我,我不知道。我有空就會想寫(死)如果我順利讀完再來寫這本。
又,好的排版美術設計讓你的書上天堂!這下回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