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年前,大愛電視台《青春愛讀書》的節目要我推薦幾本書給青少年,我特別推薦了《一根蠟燭的化學史》(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台灣有兩個中譯本,下詳)這本書。光看書名,會覺得這是一本科普類書籍,而且可能很枯燥無味,除了對化學或科學有濃厚興趣,向一般青少年推薦這本書,是否反而會挫折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先別談「為何而閱讀」,我們先來看這本書是怎麼來的?它是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在倫敦的皇家科學院以蠟燭為主題,對青少年所做一系列演講的結集。他這一系列的演講始於一八四八年的聖誕節,止於一八六○年的聖誕節,長達十二年之久。
法拉第在電磁學、光學及化學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作為現代工業引擎的發電機就是他發明的),被公認是英國繼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除了傑出的創見和發明,他更熱心於科學教育,在這一系列演講中,他以一根非常普通的蠟燭為對象,從它的成分、製作、燃燒、燭焰的結構到氫、氧、水、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都以當場示範的方式告訴青少年,如何經由發問、推理、設計實驗、驗證結果來從事科學研究並獲得知識,讓青少年在教育、娛樂與科學探討中深受啟發。
法拉第說:「希望你們年輕的一代,也能像蠟燭為人照明般,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腳踏實地為人類偉大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大概也是他會選擇蠟燭為演講主題的一個用意:希望年輕的一代能像蠟燭般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實,法拉第在這一系列演講或這本書中,也把自己當成一根燃燒自己、照亮年輕人的蠟燭。而他會這樣做,因為他在年輕時代,也受到另一根燃燒蠟燭的照亮。
法拉第出身貧寒家庭,父親是個打鐵匠,他小學畢業後,就到一家裝訂廠當工人。喜歡讀書的他,利用工作的空檔,如飢似渴地閱讀身邊的各類書籍,後來發現自己對化學和電學方面的知識特別有興趣,影響他最深的應該是馬賽特夫人的《談化學》(Mrs. Marcet’s Conversation on Chemistry)一書,他根據書中的介紹,自己花錢買材料,做了很多實驗。
除了自學,他還利用空閒的時間去聽各種科學演講,讓他受益最多的是由當時英國皇家科學院院長戴維爵士(Humphry Davy)及市立哲學協會創辦人塔特姆(John Tatum)所開辦的演講。當他二十一歲時,有一次在聽了戴維演講後,將自己在演講中的詳細記錄、旁徵博引、個人思考所得,厚達三百頁的筆記拿給戴維過目,表達他想要向戴維學習的願望。戴維看了感動萬分,也非常賞識法拉第,答應一定會給他機會。
不久,戴維因實驗而視力受損,他就雇用法拉第當他的秘書;後來,皇家科學院一位研究助理離開,戴維即推薦法拉第當化學研究助理,二十二歲的他也因此得以進入主流的科學聖殿,展開他正規的科學研究生涯。
法拉第在經戴維提拔而進入皇家科學院研究室時,因為只有小學學歷,曾受到不少學歷好、地位高的科學家的排斥和質疑,但法拉第都不予理睬,而更專心於自己的研究。後來,他陸續發現了電磁感應、抗磁性、電解,更發明了發電機,奠定了電化學的基礎,成就不僅遠遠超過提攜他的戴維,更讓當年奚落他的科學家汗顏。
《一根蠟燭的化學史》自一八六一年出版後,在英國已印了將近兩百版,也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在日本就印了近八十版。它啟發了很多人對科學的興趣,譬如一九九四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歐希瑞夫(D. D. Osheroff),就說這本書在他少年時代引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
我前面提到,法拉第的這本科普書,在台灣雖然有兩個中譯本,但卻都是最近幾年才問世的,第一本是二○一二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譯書名為《法拉第的蠟燭科學》,翻譯者倪簡白現為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他是在一九七○年代到美國留學時,偶然看到這本書,覺得很吸引人,回國後發現這麼好的書卻沒有中譯本,才動筆翻譯。第二本中譯書名為《蠟燭的化學史》,由彰化師範大學化學系胡景瀚教授與林奕秀合譯,由以自費出版為主的白象文化在二○一三年出版。
這兩本中譯本顯然都沒有什麼銷路,我人微言輕,即使在電視的讀書節目裡推薦,大概也不會有多少人感興趣。我有時候會感到納悶,法拉第的這本科普書受到世界各國出版界的重視、關愛與支持,台灣不是有幾個經營有成、對出版科普書和雜誌有興趣的出版社嗎?為什麼半個多世紀來都沒有人想到要翻譯、出版這本書?他們的科普眼光與重點到底擺在哪裡?
英國倫敦在聖誕節為市民(以青少年為主)舉辦的通俗科學演講是皇家科學院的傳統,年年舉辦,至今不輟,因此還被稱為「聖誕講座」。這表示在發源於西方的聖誕節,除了聖誕大餐、血拚購物、狂歡派對外,英國社會還會提供跟進德修業有關的活動,讓想要上進的青少年能有個去處。而法拉第在一、二十年間的積極參與「聖誕講座」,除了表示他感恩過去外,也在顯示他關心青少年,不像很多「高高在上」的科學家,他樂於走出科學象牙塔,和青少年在一起,以別具意義的方式共度聖誕佳節,並成為照亮他們的一根蠟燭。
英國的科學文明有其深厚的傳統和底蘊,絕非一朝倖至。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還很多。
歡迎光臨王溢嘉的另外兩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