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兩千年以後,世界依然擁有蠟-蠟與哲學

2020/12/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蠟從西元前到現在都很萬用,可以打蠟、做蠟燭、信件封蠟當文青。當火燃起,蠟熔為油在蠟身上產生新的刻痕,即使抹掉了,還是存在,就像是愛情。
這不是我說的,是柏拉圖在泰阿泰德裡提出的經典比喻。更貼切的說,蠟的熔與凝,就像是某些空間、氣味、互動所勾起的記憶們。一滴熔蠟落下,可能成為蠟痕,可能構成某種形狀,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粉碎。我們可以把每個人當成一塊大小、軟硬、純雜不一的蠟,倒入同一個蠟模、經受同一把刀的刻刮、迎接同一種溫度的火烤後,每塊蠟的結果不會全然相同,如同每個生命接受到同樣事件也不會有全然相同的反應,所以,同樣的知識帶給每個人的「知道」深淺不一,有人會忘,有人會記,有人會記錯。
蠟有百百種,人也有百百種,因此每塊蠟泥有點像,但絕對不一樣。
到了佛洛伊德、德希達,蠟延展成了蠟紙,架成一台名為心靈的書寫裝置,通過書寫刻痕,留下記憶痕跡,開啟了第一次的接觸,但印在蠟紙上已是轉譯,就像王羲之寫不出一模一樣的蘭亭集序,我們也永遠寫不出同樣的刻痕,只能在反覆書寫之間,嘗試逼近最初的經驗。創傷也是如此,沒有什麼事件就一定是創傷事件,只有一個人在重新認識一件事後,標定它帶來的衝擊有多深。
「那皺紋紙也是這樣啊!」「那皮影戲投影也是這樣啊!」「3D列印也是這樣啊!」討論泰阿泰德中蘇格拉底(或說柏拉圖)關於蠟的比喻,相似的現代物品浮現,皺紋紙也如蠟,在褶皺後留下痕跡,皮影戲也能投影出各式經驗,3D列印更像了,在同樣參數下,反覆印出的東西仍有些微差異。這些東西,都在同個模子或腳本下,重複製作物品或演出劇碼,不論怎麼做,後面的和最初版本仍會產生差異,但哪個載體能像蠟,擁有這麼多活性,還從二千多年前到現在都持續被使用?
「柏拉圖太先知啦!」「不!世界是因為柏拉圖才保留蠟的,蠟是柏拉圖的蠟!」「那我現在用3D列印提出理論,未來會不會為了能懂我,把3D列印保留下來?」為什麼偏偏是蠟,成了柏拉圖隱喻的主體?恐怕沒有人能回答,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實是,蠟到今日仍有千百種用途,這究竟是不是某種西方的集體行動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知識助產士、蠟的隱喻由柏拉圖而起,西方對蠟的應用也確實豐富,一千年以後,世界早已沒有我,但兩千年以後,蠟還是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41內容數
回到山林,走入家庭,穿越小說、電影、動漫與各式創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驗,在這裡我將引入臨床人文療癒作筆記,捕捉生命中的殘影,歡迎跟我一起從不同角度去觀看,生出任何想法也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成長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