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COVID19 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COVID19 和其他病菌的共同感染(Co infection)

別以為,COVID19 只會併發流感病毒而已

那些伴隨著COVID19 而來的是一大堆的病菌趁機而入,這些東西才要命。而不是只有流感病毒🦠而已。

很多流感病毒🦠或新冠病毒🦠感染引發了重症狀態,最後通常死於 :

1.發炎風暴

2.繼發性的抗藥性細菌感染或霉菌感染

而其實,重症患者,已經不是死於COVID19 病毒本身的感染了。

共同感染的病菌,不會只有其他的流感病毒而已,其他不是流感的病毒🦠,細菌/霉菌都會伴隨COVID19 一起感染身體。

為什麼我們在乎COVID19 的共同感染 ( Co infection ) ?

答案:重病,死亡率

Coinfection 是使病人住院天數延長,需要更多醫療耗能,什至併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中國研究

這些併發細茵/霉菌感染的人,有《70.6%》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巴西研究

巴西自己研究發現,那些有共同感染 ( Co infection )的COVID19 病人,其死亡率是2.5倍 ( 和那些沒有共同感染比較 )


哪些人比較容易有Co infection ?

1.COVID19 重病患者

輕症的COVID19併Co infection的機率只有細菌感染(7.7%)、霉菌感染(3.2%)。一但進入COVID19 重症,其併Co infection的機率,馬上劇增。只有細菌感染(25.5%)、霉菌感染(10.9%)。

2.中生代的人

我們知道COVID19 很容易感染年輕到老人患者。一項研究發現,在 COVID19 感染者的年齡中位數是 - 47 歲。而併有共同感染個案們,年齡中位數是 - 【51 歲】。

為什麼COVID19 重症易造成Coinfection?

答案就是:發炎、破壞,下降和協同

1.發炎連鎖反應

高度快速製造很多地方發炎,引起了人體的免疫系統打擊,COVID19 有效的促進發炎細胞釋放大量的激素像IL-6 和 MCP -1 這些化學物質,參與大暴動的感染

2.肺泡大量破壞

由於COVID19主要攻擊呼吸道,導致大量的肺泡損壊、引發更多的ACE2的出現,更是使更多的COVID19 感染,易造成嚴重災情。

黏膜組織纖毛運動受損,使得病人痰或發炎反應留下的碎片、分泌物,不容易清除咳出、這些戰爭中的產品同時也含有大量的其他病菌,容易繼發次波,更嚴重感染。

3.腸道免疫下降

COVID19 大量殺死身體內的淋巴細胞,什至殺手細胞。腸道免疫系統無法維持完整的防守,原本好的細菌很快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毒性的細菌,伺機而動,只要有適當的破囗,將滲入血液,到全身形成了,敗血性休克的下場。

4.協同作用

冠狀病毒🦠,是容易和其他病毒引起協同作戰的。白話文就是叫其他病毒🦠,一起攻擊人體免疫系統。

2008年已經發現SARS病毒🦠(也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如果併有百日咳病菌,肺部都比沒有感染到百日咳病菌破壞比較嚴重。研究人員認為,是百日咳的引入,使得原本的發炎反應更激烈,促細胞發炎因子大爆炸,使得接下來的激素風暴影響了身體狀況。

哪些病菌容易和COVID 19 造成Coinfection?

1.呼吸病毒

一般人病毒感染,併發其他呼吸病毒的機率可是10-68%

中國研究:

COVID19 患者合併呼吸系統病毒感染機率是《3.2%》 ; 有《2.2%》可以併發其他呼吸道的兩種病毒。

美國🇺🇸研究

COVID19 患者合併呼吸系統病毒感染機率是 《20.7%》。其中其他家族的冠狀病毒🦠(非COVID19 ,非SARS 、非MERS)感染是主要的病毒🦠感染。


2.細茵和霉菌

一般人的病毒🦠感染,會有《11-35%》機率,併發細茵/霉菌感染的。

中國研究

中國大陸研究COVID19 的病人,有《20%》,會并併發細茵/霉菌感染的。

瑞典研究

瑞典學者和西班牙的研究,對已經死亡的16654 COVID19 病例培養發現有《11%》的Coinfection

raw-image

病毒🦠

中國研究

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HKU 1 、副流感病毒、A型流感,霉漿菌.常常在COVID19 的病人共同感染身上發現。

美國研究

呼吸道融合病毒,鼻病毒、非COVID19 病毒,是最常見的共同感染的病毒。

細菌和霉菌

國外研究,那些在住院少於5天的COVID19 患者,很少見到細菌和霉菌共同感染。

細菌

鮑氏不動桿菌克雷伯氏肺炎菌肺炎鏈球菌,是最容易發生危險。

研究人員認為是重病患者【長住醫院】(超過5天),又要插入很多【導管治療】,增加了這些抗藥性細菌感染,才會有「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是最常見的細菌。

霉菌

伊朗在COVID19 病人,嘴巴👄併有囗腔霉菌感染內,發現「白色念珠菌」和「麴菌」,是常合併共同的感染。

感染引發死亡,可能不會是病毒

病毒🦠感染引發死亡,可能不會是病毒,而是引發的【免疫大爆炸】,和【繼發其他】病菌感染,這兩者才是共同感染的致命傷,不要以為只有流感病毒🦠會如此而已,百種的病毒,細菌和霉菌,這些小東西,都會伺機犯案,引發毀滅性的大災難呢!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大家都陸續報導,很多外勞都想偷渡到臺灣、什至全球各地,在疫情大流行下,全球各地政府忙於處理COVID19 防疫工作,對於「邊界」防範措施很嚴苛,但是寬闊的邊界線,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E 邊界全方位防堵 在節目中,多次提醒,我們的疫情能不能成功,就是看【邊界防堵牆】,高不高、厚不厚,缺口大不大。
9月8日,國際期刊新英格欄 ( NEJM ) 發表一篇COVID19 疫苗的文章,其開宗名義的第一段寫著:“When Will We Have a Vaccine?” —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一般疫苗或藥物的研發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想完成新藥前期開發,往往需要花費 【1~10 年】。這期間,研究人員不僅要尋找各種有療效的化合物,還要逐一確認試劑和反應序列。 但完成研究開發還不夠,之後新藥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和上市審批,又會耗費數年。總體來看,每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架,基本耗時都在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 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 死亡推助器。 得COVID19 後“易重症”的潛在疾病: 1.高血壓(20%) 2.糖尿病(10%) 3.心臟病(8%) 4.慢性肺病(3%) 如果和完全沒有潛在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
大家擔心,二度染新冠會不會更加嚴重?如果有的話,專家憂心可能會是【ADE效應】讓二度感染死更快 ! 而COVID19 再次感染,一定會引發ADE效應嗎? 《先說答案:目前是否定的》 7月在自然 ( Nature ) 國際期刊,針對這個ADE效應,已經有說明: 首先,什麼叫ADE效應? ADE是
最近從香港🇭🇰報導再次感染COVID19 ,荷蘭🇳🇱,比利時🇧🇪,也陸續出現「再次被感染」者的出現!記者詢問為什麼呢? 我前天剛好唸到一篇哈弗大學發表在「細胞」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COVID19 大流行下,有些患者會有易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其實早在SARS、MERS,這
最近大家都陸續報導,很多外勞都想偷渡到臺灣、什至全球各地,在疫情大流行下,全球各地政府忙於處理COVID19 防疫工作,對於「邊界」防範措施很嚴苛,但是寬闊的邊界線,根本就是防不勝防。 E 邊界全方位防堵 在節目中,多次提醒,我們的疫情能不能成功,就是看【邊界防堵牆】,高不高、厚不厚,缺口大不大。
9月8日,國際期刊新英格欄 ( NEJM ) 發表一篇COVID19 疫苗的文章,其開宗名義的第一段寫著:“When Will We Have a Vaccine?” — Understanding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Covid-19 Vaccination
一般疫苗或藥物的研發 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想完成新藥前期開發,往往需要花費 【1~10 年】。這期間,研究人員不僅要尋找各種有療效的化合物,還要逐一確認試劑和反應序列。 但完成研究開發還不夠,之後新藥還需要進行臨床試驗和上市審批,又會耗費數年。總體來看,每個新藥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架,基本耗時都在
我們都已經知道,慢性疾病是嚴重COVID19 的助燃器,也是COVID19 死亡推助器。 得COVID19 後“易重症”的潛在疾病: 1.高血壓(20%) 2.糖尿病(10%) 3.心臟病(8%) 4.慢性肺病(3%) 如果和完全沒有潛在疾病患者比較,最容易發生重病的排名是: 1.心臟病,【4.1
大家擔心,二度染新冠會不會更加嚴重?如果有的話,專家憂心可能會是【ADE效應】讓二度感染死更快 ! 而COVID19 再次感染,一定會引發ADE效應嗎? 《先說答案:目前是否定的》 7月在自然 ( Nature ) 國際期刊,針對這個ADE效應,已經有說明: 首先,什麼叫ADE效應? ADE是
最近從香港🇭🇰報導再次感染COVID19 ,荷蘭🇳🇱,比利時🇧🇪,也陸續出現「再次被感染」者的出現!記者詢問為什麼呢? 我前天剛好唸到一篇哈弗大學發表在「細胞」國際期刊論文 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COVID19 大流行下,有些患者會有易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其實早在SARS、MERS,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