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們與文化路徑的距離——觀光旅行的其他可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筆者攝)

(筆者攝)

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當代觀光旅遊的種種,從打卡引發的安全與環境議題,一直到旅遊是否會影響地方居民的內部認同等;前陣子看到天下一篇關於「文化路徑」的文章,覺得裡面的觀點與自己的一些觀察和際遇頗為相近,決定來寫一下自己的看法。

說到平溪,我們會想到什麼?鐵道、火車、天燈、瀑布——這些通常也是我們會拍照的東西,以此證明我們來過平溪,以此證明這裡就是平溪;那九份呢?茶樓、長長的階梯、老街上的美食——這些,還是我們會拍照的東西,以此證明九分的魅力、九分的意象。

這些地方的意象,其實也就是「觀光凝視」的概念:每個地方在遊客心目中,都有個「該有」的樣子。而為了符合遊客的期待,也為了長遠的觀光利益,不同地方開始推銷自己的特色,有些是選擇後的強化,例如原住民部落的傳統舞蹈,有些是刻意從零建立,例如某些彩繪村,有些是挪用某種符號,例如台中版的土耳其棉堡⋯⋯這些觀光凝視就像刻板印象一樣不斷循環;而打卡與照片則加速這個循環的進行,因為照片可以快速帶走地方的意象,也是最好的「我來過」的證明。


觀光凝視只看到了文化結果,而忽略了文化脈絡

今年重回蘭嶼,終於讓我碰上了拼板舟體驗,雖然我沒參與,但從岸上觀察,基本上就是滑著拼板舟出海繞一圈再回到灘頭。我當下的第一直覺是:人們碰到了代表蘭嶼文化的拼板舟,但仍然碰不到拼板舟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它在蘭嶼文化脈絡底下的意義

拼板舟體驗。(筆者攝)

拼板舟體驗。(筆者攝)

在《觀光人類學》一書中,以「維持界線(boundary maintenance)」這個概念描述上面這個情形:蘭嶼劃分出一個專屬於遊客的拼板舟體驗,但是他們真正的下水典禮、撈海水節等等,遊客仍然不可能參與其中的;這當中可能帶來的現象是——遊客們只能繼續知道刻板印象裡的一切,就好像照片一樣,這類的體驗讓人們「速食」地得到了地方文化的最終結果(懷舊氛圍、異文化的物件),卻跳過了這中間的人地關係、社會網絡,甚至不同地方之間的角色變化。

不過在真實的文化脈絡與吸睛的文化結果之間,該怎麼彌補似乎還是個困難。前陣子剛好看到一篇文章,在講述政府推行的關於茶的文化路徑,裡面提到了這個文化路徑處處真實,卻也少了吸引人的地方,那可能就會難以推行;我九月曾參加南屯走讀活動,看了一些歷史遺跡、聽了導覽、到百年糕餅店做了手作體驗,是一趟沒什麼拍照的小旅行,但給了我一點想像。


找出「關係」、凝聚共識,翻轉旅行的可能

  • 以體驗作為行銷標的,並搭配解說脈絡
    在南屯的手作體驗,不單單是製作糕餅而已,店員將糕餅的故事、該糕餅店對於當地的意義、製作流程與細節都做了詳細解說,而且還是在原址的空間做的糕餅體驗,所以會更有臨場感。我想體驗活動,可以是拉近文化路徑旅行與打卡之間的一個辦法,將解說搭配實體感受,又可以在體驗後有個實體的結果產出,那效果會是不一樣的。
若沒有解說,根本不知道門牌號碼下方的圖形原來是當地就地名「犁頭」。(筆者攝)

若沒有解說,根本不知道門牌號碼下方的圖形原來是當地就地名「犁頭」。(筆者攝)

  • 找出關係與公共性
    兩年前,我曾參與過一場淡水河的走讀體驗,一行人騎著 ubike 跟著老師沿基隆河一路騎到關渡,講解了當時的大河盛況、傍河而居產生的人文活動、河口產業如何內銷與外銷等等故事;不同於僅僅是述說特色與該地故事的導覽,老師不斷強調,即使是在陽明山腳下的人們的活動,依舊與遠在新店溪口的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人們意識到「他們其實跟我的生活有關」這件事情的時候,那體驗、導覽帶來的意義也將會大不相同吧。


  • 凝聚地方認同
    另外,地方是否能夠凝聚共識也很重要,像是嘉義大林的萬國戲院因為江明赫的大力推動而復活,地方也給予足夠支持,只要「先有共識、凝聚地方,再推行特色」,就會有一股源源不絕的另外一種觀光循環的能量,所以許多的文史工作室、在地駐點團隊所推行的活動,我想他們正代表了觀光旅遊的另一種可能。

當然,我並不是說現在觀光景點的一切都是不好的,特色之所以為特色,就是因為他們對於當地的意義重大,且文化時刻處於變動的狀態,這一秒的新潮可能在下一秒成為傳統,不過我們如何理解新舊之間的連結,我想是很重要的,否則就像是沒有歷史、沒有定位的人一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沙龍
137會員
154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家直覺的想像,首先要有便捷的交通把觀光客帶進來,所以寬闊的馬路、大大的港口當然是少不了的,再來就是吸引目光,又炫又時髦的觀光設施成為亮點。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每當看到原本古樸的寺廟因為重新裝潢而塗上大紅俗氣的油漆,或是豐富動人的天然野溪被糊上三面水泥成了水溝,或者美麗潔淨的海灘卻矗立著醜陋的消波
Thumbnail
大家直覺的想像,首先要有便捷的交通把觀光客帶進來,所以寬闊的馬路、大大的港口當然是少不了的,再來就是吸引目光,又炫又時髦的觀光設施成為亮點。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每當看到原本古樸的寺廟因為重新裝潢而塗上大紅俗氣的油漆,或是豐富動人的天然野溪被糊上三面水泥成了水溝,或者美麗潔淨的海灘卻矗立著醜陋的消波
Thumbnail
5/19-5/22參加了蘭嶼的《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的活動,是一個邊徒步邊導覽蘭嶼的深度旅遊。 總共四天的行程,其實只有兩天在徒步環島。是的,蘭嶼大概兩天可以走完一圈。我們的路線是從民宿(朗島)出發,第一天順時針走,在紅頭村晚餐。晚餐結束便搭著民宿老闆的貨車,一路看著星空回民宿。第二天逆時針走,完成環
Thumbnail
5/19-5/22參加了蘭嶼的《徒步環島不要載我》的活動,是一個邊徒步邊導覽蘭嶼的深度旅遊。 總共四天的行程,其實只有兩天在徒步環島。是的,蘭嶼大概兩天可以走完一圈。我們的路線是從民宿(朗島)出發,第一天順時針走,在紅頭村晚餐。晚餐結束便搭著民宿老闆的貨車,一路看著星空回民宿。第二天逆時針走,完成環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是喜歡旅行,而是渴望一個陌生空間,能短暫帶給自己轉換的意義,看見自己視野的侷限。 從高雄出發,經過萬巒、內埔、三地門、高樹,到美濃、旗山,最後再回到高雄,經過了客庄、原鄉,還有熟悉閩南聚落。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是喜歡旅行,而是渴望一個陌生空間,能短暫帶給自己轉換的意義,看見自己視野的侷限。 從高雄出發,經過萬巒、內埔、三地門、高樹,到美濃、旗山,最後再回到高雄,經過了客庄、原鄉,還有熟悉閩南聚落。
Thumbnail
觀察一座城市的人文面貌,除了河川、綠蔭、交通與建築的硬體面向之外,我更喜歡鑽進街頭巷尾的角落和傳統市場的攤販間,發掘找尋在地人的生活原味,這種樂趣不管是出國度假或島內的鄉鎮旅遊,往往都能讓我有意外的收穫和體驗。
Thumbnail
觀察一座城市的人文面貌,除了河川、綠蔭、交通與建築的硬體面向之外,我更喜歡鑽進街頭巷尾的角落和傳統市場的攤販間,發掘找尋在地人的生活原味,這種樂趣不管是出國度假或島內的鄉鎮旅遊,往往都能讓我有意外的收穫和體驗。
Thumbnail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Thumbnail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Thumbnail
「 製 造 觀 光 景 點 」 這個概念是我在走訪池上、採訪當地農夫後得出的想法。我之前寫了「濾鏡下的景點」、「你以為的伯朗大道」,都是這概念的其中一角,高中畢業時愛上獨自旅遊便開始在觀察這些事,不過真正讓我一頭栽入是因為在老梅綠石槽聽到這一句… 「這裡怎麼跟網路上看的不一樣」
Thumbnail
「 製 造 觀 光 景 點 」 這個概念是我在走訪池上、採訪當地農夫後得出的想法。我之前寫了「濾鏡下的景點」、「你以為的伯朗大道」,都是這概念的其中一角,高中畢業時愛上獨自旅遊便開始在觀察這些事,不過真正讓我一頭栽入是因為在老梅綠石槽聽到這一句… 「這裡怎麼跟網路上看的不一樣」
Thumbnail
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當代觀光旅遊的種種,從打卡引發的安全與環境議題,一直到旅遊是否會影響地方居民的內部認同等;前陣子看到天下一篇關於「文化路徑」的文章,覺得裡面的觀點與自己的一些觀察和際遇頗為相近,決定來寫一下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一直以來不斷思考當代觀光旅遊的種種,從打卡引發的安全與環境議題,一直到旅遊是否會影響地方居民的內部認同等;前陣子看到天下一篇關於「文化路徑」的文章,覺得裡面的觀點與自己的一些觀察和際遇頗為相近,決定來寫一下自己的看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