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照片崛起 打卡照如何生產我們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我們生產照片

我注意到一張相片可為三種不同作法(或三種情感、三種意象)的客體:操作,承受,觀看
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裡,認為照片被三個角色所操作:攝影師被攝者以及觀賞者。攝影師決定決定拍什麼、怎麼拍;被攝者努力塑造自己在照片中呈現的美好形象(卻不見得是真實的自己);至於觀賞者,則自己決定怎麼解讀照片。
所以,其實照片是由我們定義與產出的;但也因此,攝影不會是客觀或絕對真實的

攝影,由象徵符號與資訊組成

攝影師總會把標準強加在他們的拍攝對象身上。
照片產出以前,攝影師已經將自己的價值觀嵌入了那一下快門;而被攝者,偶爾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形象(例如合照、自拍時),更多時候是無權發聲的;觀賞者則藉由自己的生命經驗與知識系統,解讀自己雙眼所見的照片。
所以,一張照片從產出到被觀賞,是一段「放入資訊」、「資訊解讀」的過程。資訊並不是一段清楚的文字描述,而是轉化成為象徵性的符號。例如,看到一張含有 101 大樓的夕陽照,我們會接收到「這是台北」的訊息:101 大樓成為了台北的象徵。
大部分的時候,觀賞者與拍攝者(或是有決定權的被攝者)之間能夠依靠那些象徵符號,彼此取得一定的共識;但是當代影像氾濫的情形,讓我們不再只是單單瀏覽一張相片而已,對於資訊的接收,也產生了變化。

大量的影像堆疊,資訊卻未必客觀

桑塔格以「民主化」說明這樣的情形,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而數位化、社群媒體、網路,是造成影像大量產出的三個關鍵推手。數位化讓照片更容易生產,社群媒體與網路則讓照片可以快速地被發佈、被大量地瀏覽。
然而影像的增多,並沒有讓影像變得客觀,也沒有讓影像的觀點變得更多元。影像的大量繁殖其實只是象徵符號的堆疊,而不是讓被攝者有更全貌的呈現,因為攝影師的攝影選擇,越來越多是複製自己過往所接收到的象徵符號,而非重新詮釋。例如,前一篇我舉出蘭嶼的例子——幾乎成為既定印象的東清灣拼板舟日出。

攝影的第四個角色崛起、弱化被攝者

當象徵符號透過影像大量地堆疊,我認為這是攝影的第四個角色誕生的契機——也就是照片本身。攝影師將照片視為自己的照片產出的源頭,其實是一種「先解讀影像資訊、再複製影像資訊」的步驟,但這中間並沒有被攝者的存在,因此照片本身便成為了這張相片資訊建構的主導者
伴隨社群媒體的秘境打卡風氣,當代旅遊的攝影照片時常陷入如此循環,例如去平溪就要有天燈,去九份就要有日本的感覺,去高美濕地就要拍出倒影等等。當我們依循著那些象徵符號去生產更多象徵符號,那我們對於一個地方的感受也會受制於照片,且容易忽略當地的其他脈絡,例如平溪與九份的礦產、高美濕地的生態價值等等。

照片生產我們

過去,我們生產照片;但是今天,我們卻反被照片生產著。
照片主導我們要拍的照片該長什麼樣子,甚至決定了一個地方給我們帶來的感受——無論我們自己是否親身蒞臨過。說照片正在生產另一個現實世界以外的世界,似乎也不為過。
avatar-img
134會員
151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源-avatar-img
2022/11/27
我晚了兩年看到這篇文章!說的太好了!
曾令懷/懷仔-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2/18
個人淺見啦哈哈,我也一直在思考照片能否脫離文字闡述,單靠照片傳遞訊息總覺得不太可能
"網紅"正讓全世界都變得一樣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看著 初次青澀的婚紗照, 那是我. 懵懂無知的我 當我打開最後要丟的物品, 一張一張映入眼簾, 心裡一陣又一陣的胸悶 最後這裡 我的碎片 慢慢撿、慢慢撿、一片一片撿 把我找回來. 那是我自己的照片 那時候自己 最珍貴的自己
我看著自己幾年前拍下的繞射照片,正是這張照片證明了基因是三股螺旋
Thumbnail
沉睡在厚厚的相簿中 一張已遺忘的照片 是兩個相擁的人 燦爛的笑容 像是擁有了全世界 消失了的時間 遠方沒名字的地點 埋藏著一絲線索 玩著偵探遊戲 抽絲剝繭地 看著照片每個細節 一無所獲 沒記憶的照片 如一張白紙 兩個曾經親蜜的陌生人 玩起了互相躲藏的遊戲 隨手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模特為被攝影師控制的對象,是為影像服務的人偶。 模特在一分鐘內,分別展現出了不耐、失神、微笑、陰鬱、狂喜、平靜。攝影家能決定要在哪一刻按下快門。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拍照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能拍得照片也越來越清晰了。有時偶爾還是會拍出一些模糊的照片,這不僅讓與大家分享時會另人失望,有時還會讓這些珍貴的回憶變得模糊不清。本文將介紹三個簡單有效的方法,讓你輕鬆還原照片的清晰度。
Thumbnail
目前攝影的學習曲線,因為器材功能的進步,而變得迅速,就像手機自從有了拍照和錄影功能後,似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這影響到兩個層面,第一是攝影工作的薪酬不再穩定,太卷了;第二是攝影藝術性再度受質疑,它變得如AI生圖一般爆發的原創性受到質疑。 目前單眼數位相機,不,應該說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它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偶然發現仙人掌的花是晚上才盛開,因為開得太晚了沒辦法拍到完全盛開的樣子。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看著 初次青澀的婚紗照, 那是我. 懵懂無知的我 當我打開最後要丟的物品, 一張一張映入眼簾, 心裡一陣又一陣的胸悶 最後這裡 我的碎片 慢慢撿、慢慢撿、一片一片撿 把我找回來. 那是我自己的照片 那時候自己 最珍貴的自己
我看著自己幾年前拍下的繞射照片,正是這張照片證明了基因是三股螺旋
Thumbnail
沉睡在厚厚的相簿中 一張已遺忘的照片 是兩個相擁的人 燦爛的笑容 像是擁有了全世界 消失了的時間 遠方沒名字的地點 埋藏著一絲線索 玩著偵探遊戲 抽絲剝繭地 看著照片每個細節 一無所獲 沒記憶的照片 如一張白紙 兩個曾經親蜜的陌生人 玩起了互相躲藏的遊戲 隨手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模特為被攝影師控制的對象,是為影像服務的人偶。 模特在一分鐘內,分別展現出了不耐、失神、微笑、陰鬱、狂喜、平靜。攝影家能決定要在哪一刻按下快門。
原本我擅長的創作工具是攝影,用相機拍照和文字創作的「節奏」很不一樣。 攝影師是捕捉瞬間的專家,每張照片都是幾百分之一秒的事情,也是累積好幾年的事情。 攝影的創作節奏很快速、立即,憑著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什麼是精彩、什麼是無聊,一股直覺必須憋在氣裡,觀察環境,耐心探索有潛力的畫面,在它的附近環繞,
Thumbnail
拍照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能拍得照片也越來越清晰了。有時偶爾還是會拍出一些模糊的照片,這不僅讓與大家分享時會另人失望,有時還會讓這些珍貴的回憶變得模糊不清。本文將介紹三個簡單有效的方法,讓你輕鬆還原照片的清晰度。
Thumbnail
目前攝影的學習曲線,因為器材功能的進步,而變得迅速,就像手機自從有了拍照和錄影功能後,似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師,這影響到兩個層面,第一是攝影工作的薪酬不再穩定,太卷了;第二是攝影藝術性再度受質疑,它變得如AI生圖一般爆發的原創性受到質疑。 目前單眼數位相機,不,應該說是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它
Thumbnail
攝影藝術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領域。文章指出,現代攝影更注重相機媒介在藝術中的運作,而非單純的拍照。這種趨勢對於亞洲以外的攝影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若想深入瞭解這個趨勢,或者提升攝影技巧,文章作者設計了兩門課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加。
Thumbnail
偶然發現仙人掌的花是晚上才盛開,因為開得太晚了沒辦法拍到完全盛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