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是台灣的魯迅嗎?

賴和是台灣的魯迅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賴和是台灣日治時期著名作家

賴和是台灣日治時期著名作家

儘管有學者將賴和譽為「台灣的魯迅」,肯定其文章展現的批判精神,我還是覺得魯迅與賴和的個性與寫作風格大不相同,不宜貿然比附。

就個性來說,兩人相當不同。魯迅好惡分明,對於自身厭惡或難以認同的人事物,常不假辭色冷嘲熱諷,或嚴厲批判,因而與一些朋友、學生及同事鬧翻。賴和則個性溫和寬大,能與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兩道人士和平相處,包容不同意見。

魯迅的雜文作品數量遠比其他文類多,文學成就主要奠定在「雜文」、「短篇小說」及中國小說史的研究。賴和的雜文數量遠比其他文類少,而且普遍品質平平,其文學成就在「漢詩」及「短篇小說」。

魯迅文章時常流露抑鬱不安的情調,筆調陰冷,賴和雖然也有類似情況,但多是自怨自艾的情緒,比較少緣於外在人事引發的仇恨之情。二人都有譏諷當局、有權有勢者及社會陋習的文學作品,不過賴和的作品較少人身攻擊,魯迅晚年的雜文卻屢屢針對某些人物的言行、思想、文藝觀等大加批判,如:梁實秋、陳西瀅,有時也會以一兩位人物作為負面的典型案例,來議論某個(些)負面的社會現象,而且是不折不扣的人身攻擊,如:認為中國人普遍欠缺陽剛氣質,於是就點名批判梅蘭芳。即使是半個魯迅迷,我不得不承認:晚年的魯迅確實心胸狹隘、不寬容,時常對不同意見與不同文藝觀的人,做無理的人身攻擊。

兩人都大力批判各自同胞的劣根性及陋習,不過賴和對於陋習與劣根性的成因,思考深度整體而言不及魯迅,力道也沒有魯迅那般強烈、犀利,不過他的用字遣詞比較溫和,態度也比較厚道。魯迅的批判雖然到位、深刻,卻因個性偏激悲觀、社會動盪、中國民眾沒有參政權等原因,他始終沒有提出比較具有建設性的改革方案,而是將一腔熱血寄託在中國共產黨發動的無產階級革命,直到臨死之時,他才開始質疑這樣的理想是否一廂情願。

總之,賴和與魯迅各有各的特色與文學風格,彼此無可取代。

avatar-img
爬格子的雀榕的沙龍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
現今「桃園市」所涵蓋的區域,日治時代與台灣其他地方一樣,無論是新文學作家、傳統詩文創作者(包括日本人),還是固守自身文學傳統的原住民都有。戰後,活躍於台灣文壇的作家鍾肇政、林鍾隆、杜潘芳格等人,也在日治時代出生、成長,然後在成長過程慢慢累積自身的文學知識,學習寫作,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桃園有文學?」 「有的。」 早在漢人來到桃園開墾之前,居住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就已用語言創作祭歌、神話、俗語、民間故事等作品,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之後,文學在桃園逐漸發展,並且漸趨多元……本文旨在簡介日治時期之前桃園地區的文學發展。
這是我在桃園市立圖書館的總館(在文化局內)二手書交換區發現這本書,以漢字呈現、以羅馬字母標註字音的台語散文集。(文集的介紹,請見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