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和

含有「賴和」共 1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今年是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130年冥誕,也是賴和文教基金會成立30年。2005年,有一群大學剛畢業的研究生、住院醫生,以賴和的作品寫歌,組成了一個「鬥鬧熱走唱隊」,出版了《河:賴和音樂專輯》。這群成員各有非音樂領域的專業,在教育界、醫療界、影視界,今年鬥鬧熱走唱隊2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這本也是書展買的,畢竟價位不低,真的不是很大的折扣會買不下手…… 要先承認,賴和的作品我沒多過幾篇,畢竟我唸書的年代課本裡只有支那貨,學校教的還是戒嚴時代的鬼玩意,哪會給你讀台灣人寫的作品,那怕書裡好像在罵「日本鬼子」。 這有點諷刺,雖然書中反派是日本警察,但因為場景是台灣,這就犯了黨國大忌,畢
在「還原歷史」的寫作策略與「創作倫理」的社會責任之間,我們是否只能選擇後者、只能呈現當代的立場而必須全然否決歷史的立場?也許在「倫理」之餘,我們可以留給「創作」更多說話的空間。
Thumbnail
看著收據上陌生的名字與年份,以及碎紙機上一次最多丟入三、四張的提醒──幾乎是燒金紙,這些我不曾經歷過的流金歲月,就如此接受命運般被捲入嗡嗡作響的碎紙機裡,直到塑膠殼下的鋼刀一視同仁地把它們絞碎。殺紅了眼,卻又彷彿是救贖。
Thumbnail
在讀這本《兩撇喙鬚醫生—賴和》以前, 我們先聊聊什麼是「文學」? 很巧的, 上週六在桃園市圖聽了柯倩華老師的演講〈圖畫書的文學之美〉, 引用柯老師的一段話:「文學引領兒童理解人性的內涵及人生的處境。」 人生的處境構成了故事的情境, 人性的內涵建構了角色的豐滿度。 似乎有點難以理解,
Thumbnail
寫得真好!
一日睡前想隨便找本漫畫放鬆,滑開圖書館的電子書借閱平台、漫畫分類,一眼就看到這孰悉的標題。 當下想的是:「這個故事我熟,那就看看吧。」 結果在翻到第一張跨頁大圖時,被震撼得瞬間睡意全無。 除夕夜,天未光。 一名夜巡的警吏,被殺在道上。 拖行的血跡,宛如一桿秤仔。
Thumbnail
你認為秦得參最後刺殺警察的結局,符合整部小說的人物設計走向嗎? 針對賴和名作〈一桿稱仔〉,我設計了一堂小說辯論賽。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