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城事」是由東海大學內部跨系所合作,共同申請科技部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之產物。由外文系蔡奇璋、中文系高禎臨老師領導學生們共同組成的故事團隊,扮演著透過翻閱/翻越找尋與創造更多的城事記憶。
入夜微涼大雨,我們一行人分別前往青果大樓會合。「翻閱城事」的基地座落於馬路交會旁的青果大樓之中,頗有幾分溫馨氛圍的內部辦公環境, 還有一片不大的空間,可做為排練與劇場表演的場所,與中區這個老社區形象相互呼應。
庶民生活與女性圖像的刻畫
翻閱城事將場域聚焦於台中中區,起初希望透過劇場展演的形式,呈現出中區在地的人物角色與故事,藉機增加當地居民的共鳴。然而近年來報導中區的團隊不在少數,翻閱城事為了做出區隔性,他們藉由女性生命圖像的視角作為切入點,來貼切描繪出庶民日常的生活百態,原因出自於女性往往一手打理家裡內外的大小事,生活經驗多半較男性來得豐富。
由台中火車站四週放射狀延伸的老城區「中區」因開發時間較早,加上後期都市商業重心的轉移,殘存於中區的商店多半屬於傳統產業的性質。典型精明幹練的婦女們便成為這些店家的幕後推手。至於團隊們如何挖掘出潛在中區默默無聞的女性呢?他們透過在社區的漫遊、報章雜誌的網羅,儘管有些對象早已在媒體上曝光,他們仍希望找到有別於他者的的觀察角度,替相同的故事本體妝點上更加炫目的色彩。
翻閱城事「勺中歌-台中第二市場陳記麵店的母性之味」採訪圖
訪與受訪雙方的微妙變化
翻閱城事成立將近兩年多的時間,每一次訪談都是一次學習與審視的機會,蔡奇璋與高禎臨老師各自分享了他們在訪談中印象深刻的經驗(以下簡稱蔡、高)
蔡:曾經遇過即便是小有名氣的店家,依舊不習慣曝露在鎂光燈下。這小店已經養成了低調的工作態度,因此當我們助理拿著印刷好的訪談小報給店家後,老闆娘卻顯得有些窘迫、無奈,還把小報置放於店家不起眼之處,以免太過張揚。這是一個很有趣也值得深思的經歷,讓我體悟到,這些攤販不願運用過度的行銷包裝,讓生意更有起色,反而是堅守著穩扎穩打的職人理念,殷殷實實地掌握每一個經營細節。
高:早期我們採訪過的陳阿姨,原先住在一個違章漏水的屋簷下。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們與阿姨有了幾次頻繁的互動,雙方建立了物質與情感上的依賴關係。後來透過社會局實質的協助下,替她找到一間能夠遮風擋雨像樣的套房。在報導結束後,雙方情誼間仍能持續維繫,這是團隊們始料未及的事情。
翻閱城事「隱身城市角落的浪遊者-黑貓姐和她的人生地圖」採訪圖
採訪之中的挫敗多來自於執行面上
蔡:其實在採訪與書寫的過程之中,多半都是愉快的經驗,挫折的產生多半不是來自於受訪者,而是在「執行面」上;包括現場的收音不佳、書寫上的困境等。另外,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這個跨領域計畫下的每個小組都是可以獨立運作的,要如何整合並逐漸往共同的目標邁進,實屬不易。
高:天天都在挫敗啊,像是不願接受採訪,或受訪者臨時取消邀約等。但是我很認同蔡老師的觀點,既要持續翻閱城事的品牌定位,又要符合大計畫下的整體性,不僅是我們的難題,也是這個計畫所有參與者首當其衝面臨的申論題。
跨越文字之外的未來展望
翻閱城事是東海大學人社計畫故事組的工作環節之一;而該組於計畫三年期限內的工作脈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認識場域,深度在中區進行社區工作與田野調查;二、擾動場域,透過微型展、故事櫃、舊城有藝事等實質的藝術活動,拉近場域與人之間的距離,尤其要捉住短暫停留觀光客們的目光。三、開發場域,將現有採訪的素材,移轉為紙箱劇場、小型展演的行動,演出在地的小人物故事;
同時,我們也與東海表藝所的學生們合作,讓他們負責美術相關的技術。現階段因為疫情的緣故,雖然無法密集進行劇場展演,但團隊也讓學生嘗試使用現有的訪談素材,轉化成散文、小說、劇本等創作形式,豐富在地的人文內涵。
採訪完畢,已經約晚上九時,翻閱城事的團隊特別安排了一個小橋段,贈送每一期製作的實體報送給我們。他們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以受訪者的角色與讀者進行親密互動。這次的訪談驅使了我細細品味中區的動力。我想,離下次再去中區,一定也是不遠的時間。
圖片來源:《翻閱城事》團隊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