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卡女性主義與家庭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T爸爸」和「婆媽媽」開發出在父權以外的權力可能。
2.質疑現今的家務分工:
相對於男性所負責的領域,在女性所負責的領域中,家務(物質或非物質的)所佔的範圍更廣,份量也更重。奇怪的卻是,男性和女性都覺得這樣的時間與勞動分配很合理、很公平。以至於當研究人員問丈夫和妻子家務分工的情形時,大部分夫妻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五十比五十」,儘管實際的情況多為八十比二十或七十比三十。
性別化勞動的模式在改變,家庭分工卻沒有。
3.認為女性做了百分之八十的工作,只得到百分之五十的讚美,卻又許多四十多歲的男性拋下妻子,轉而追求與妻子年輕時相像的少女,再加上有公職的老男性紛紛爆出性醜聞(多米尼克 史特勞斯 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阿諾 史瓦辛格,中年異女怎會不渴望其他選擇?其它選擇也確實存在。作者認為就是轉而投向「T爸爸」的懷抱。
4.認為性的狂野和不可測,取消性類別的慣常布局,而有著「性流性」(sexual fluidity),即有些人的性取向是起伏不定的,不斷切換情慾對象,也不會永遠只安身同一種身體或同一套性行為。通常這是指女性在內的某些人。只是性流性仍不完全總結其起伏不定的情慾和性行為。至於男性慾望較沒有「性流性」,男性慾望符合期待---異性戀男性只會對女性產生而慾望,同性戀男性只會對男性產生慾望。但男性的陽剛氣質也可以注入性別流性,像是「T爸爸」所賦予的,這不僅可以去除陽具負擔,也可以在超凡和狂野、狂野和可靠、聰明和魯莽之間切換。
5.因為過去歷史,像是20世紀時,男女同志、跨性別者和跨種族伴侶是禁止結婚的。認為婚姻是排他的,「同婚是種族主義」、甚至是「反黑人」。在美國,婚姻狀況並不能保障「親權」,種族才是。以及過往形容婚姻為「合法賣淫」的脈絡。
6.認為婚姻未能服務所有的多元親密關係。像是為什麼對「歸屬」的想像(例如家庭系統)不能包括非血親的人工關係,使之與血緣關係同樣被看重。認為家庭關係是多元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可以是富創造性的,某種形式的親密關係不應為唯一選項。
總結我覺得是有了志業後,會在遺忘的過程中敞開自己,像是周夢蝶說的,心如同鵬翼,不斷地擴張又擴張,永恆凝聚為「現在」一點,地球小如鴿卵,我將它拾起,輕輕地納入胸懷。
傑克(朱迪斯)哈伯斯坦(2019)。卡卡女性主義。香港:手民出版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1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vonne S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對陰性特質的創新運用。 2.這些女性主義者的覺醒不在於追隨之前女性要變得強大和獨立的陳腔濫調,而是要取消類別,不是優化類別,因為性別是「做」什麼多於「是」什麼。只要把本來的樣子好好地長出來,就像吳爾芙說的,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成為他自己。 3.反映棲身於後資本主義社會的性別政治。 4.常規(n
社會的厭女文化,像是女性被污名化、物化或虛擬化的符號或標籤,使個體的整體面貌模糊,在他人自帶濾鏡的眼光下,是缺陷、是失敗品。這也是酷兒發展的主體,在哈伯斯坦的《酷兒的失敗藝術》開頭中所說,失敗做為酷兒賴以維生且匠心獨運的實踐。因為他們難以符合異性戀正典。 這不是說要讓少數成為替代的另一典範,而是要從
目前實務上對於正當防衛的認定,仍以男性觀點與經驗為主。亦即,當受到暴力攻擊時,男性習於立即性的反擊。這反映在實務上就是,當受到「開始與繼續進行」的暴力威脅攻擊時,應立即反擊,才是正當防衛。然而,女性在面對暴力威脅攻擊時,習於逃避,或在對方脆弱時予以一擊再離開,這反映在刑法上就是,原先刑法第221條規
若以道德來看色情與性騷擾,就會以好壞論斷,而不是去思考與性相關的事是好是壞。 道德做出讚美和譴責,而不是討論這件事發生什麼事了,以及為什麼如此。沒有說出可能從屬於更大的事物,或是將往何處去。 這是麥金儂的論述,也認為性暴力無關壞人,邪惡這邊我會認為,是人性中每個人的一部分,做壞事是出自人的選擇,有人
背景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起源於19世紀初,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起源於1970年代。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共產國家實驗,諸如中國、古巴等證明即使女性已成為勞動力、經濟獨立,仍承受著性別壓迫。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要使婦女解放,除了推翻資本主義外,還要推翻父權體制。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其他流派的
背景 十九世紀初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出現。不同於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偏重體制內的婦女運動,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偏重社會革命面的婦女解放。其中,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被認為是激進女性主義的源頭。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被認為是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一支,這邊認為跟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有關的是恩格斯的《家庭、私
1.對陰性特質的創新運用。 2.這些女性主義者的覺醒不在於追隨之前女性要變得強大和獨立的陳腔濫調,而是要取消類別,不是優化類別,因為性別是「做」什麼多於「是」什麼。只要把本來的樣子好好地長出來,就像吳爾芙說的,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成為他自己。 3.反映棲身於後資本主義社會的性別政治。 4.常規(n
社會的厭女文化,像是女性被污名化、物化或虛擬化的符號或標籤,使個體的整體面貌模糊,在他人自帶濾鏡的眼光下,是缺陷、是失敗品。這也是酷兒發展的主體,在哈伯斯坦的《酷兒的失敗藝術》開頭中所說,失敗做為酷兒賴以維生且匠心獨運的實踐。因為他們難以符合異性戀正典。 這不是說要讓少數成為替代的另一典範,而是要從
目前實務上對於正當防衛的認定,仍以男性觀點與經驗為主。亦即,當受到暴力攻擊時,男性習於立即性的反擊。這反映在實務上就是,當受到「開始與繼續進行」的暴力威脅攻擊時,應立即反擊,才是正當防衛。然而,女性在面對暴力威脅攻擊時,習於逃避,或在對方脆弱時予以一擊再離開,這反映在刑法上就是,原先刑法第221條規
若以道德來看色情與性騷擾,就會以好壞論斷,而不是去思考與性相關的事是好是壞。 道德做出讚美和譴責,而不是討論這件事發生什麼事了,以及為什麼如此。沒有說出可能從屬於更大的事物,或是將往何處去。 這是麥金儂的論述,也認為性暴力無關壞人,邪惡這邊我會認為,是人性中每個人的一部分,做壞事是出自人的選擇,有人
背景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起源於19世紀初,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起源於1970年代。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共產國家實驗,諸如中國、古巴等證明即使女性已成為勞動力、經濟獨立,仍承受著性別壓迫。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要使婦女解放,除了推翻資本主義外,還要推翻父權體制。 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其他流派的
背景 十九世紀初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出現。不同於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偏重體制內的婦女運動,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偏重社會革命面的婦女解放。其中,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被認為是激進女性主義的源頭。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被認為是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一支,這邊認為跟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有關的是恩格斯的《家庭、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Arlie Hochschild 在《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中,訪談了 50 對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異性戀配偶,並觀察了 12 組家裡有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常識性的觀點,提供深刻的社會洞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性別平等的實現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Thumbnail
如果今天給有個機會,能夠外遇而且不會有任何代價,不會受到任何輿論及另一半的攻擊,那麼你會選擇外遇嗎?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嫁給我吧!」、「讓我給你幸福!」 「我」原本應該是中性的詞,可是上述兩句的「我」有多少人腦海中是預設了由「你」來完成?這樣的男性角色設定根植於多少女性的心? 女性在「Hypergamy 慕強擇偶」話題中的角色 男性要承擔求婚的角色到什麼時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代性自由運動宣揚積極性實踐才能獲得性自主,但這樣的概念是否不適用於所有人?我以無性取向的視角,反思社會對女性性別角色的期待,並展望我對性解放的理想,期盼在世界上能夠適當地被尊重。
Thumbnail
稍早與朋友聊天談論到這個社會對於男性還是相對寬容的。 比方說,男性衝刺事業而沒有時間照顧家庭是可以被諒解的,但女性反而被要求要同時兼顧經濟與家庭。 倘若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或踏入麥當勞,會被認為畫面非常溫馨,但如果一位母親帶著孩子去買外食則會被指責竟然沒有親自下廚,抑或是帶小孩吃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Thumbnail
Arlie Hochschild 在《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中,訪談了 50 對來自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異性戀配偶,並觀察了 12 組家裡有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這本書挑戰了許多常識性的觀點,提供深刻的社會洞察,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性別平等的實現方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女性面對結婚以後的角色轉變,以及在家庭中忍耐與付出的境況。同時也提醒男性在家庭中應該更多照顧自己的妻子。
Thumbnail
如果今天給有個機會,能夠外遇而且不會有任何代價,不會受到任何輿論及另一半的攻擊,那麼你會選擇外遇嗎?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嫁給我吧!」、「讓我給你幸福!」 「我」原本應該是中性的詞,可是上述兩句的「我」有多少人腦海中是預設了由「你」來完成?這樣的男性角色設定根植於多少女性的心? 女性在「Hypergamy 慕強擇偶」話題中的角色 男性要承擔求婚的角色到什麼時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