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此爭議的作者提到:「月收入25萬跟月收入3萬的人,雖然收入不同,但其實有著相同的煩惱,對於快樂的感受度差異不大。」這個假設如果成立,那也代表月薪跟煩惱跟快樂其實並不呈正相關,這你同意嗎?
我曾經月薪3萬,也曾經離月薪25萬有點近,要說對快樂的感受度差異不大,真的是太矯情了。人的煩惱與快樂可以粗略分為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然後相互影響著,我想,那篇文章引起爭議的最大癥結,是用月薪一刀切出了兩個族群,然後以一種超然的立場鼓勵大家「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無後顧之憂時,才是真正的奢侈。」
不過,我細讀了黃山料該PO文幾次,他想表達的或許是,兩個月薪族群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快樂(我好像在說廢話),以及生活過得奢侈只能稱之為舒服,與精神上的快樂是兩回事。
快樂與煩惱哪有所謂的衡量單位呢,不如試著跳脫月薪這個數字思考這個人生課題-苦與樂。
約翰藍儂曾對他的老師說:「我五歲時,媽媽告訴我,快樂是人生的關鍵,你說我沒搞清楚題目,我說是你沒搞清楚人生。」
1. 學著定義你的快樂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著快樂,對於沒有生活選擇權的人而言,快樂就是離苦得樂;對於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人,快樂或許是不需要去思考什麼是快樂。世界上多數是在這兩者之間的人,對於有生活與工作選擇權的我們,應該好好追求屬於自己的快樂,或許是月薪25萬,或許是15分鐘的成名,或是視世俗如空,無關物質或精神,沒有哪個比較低賤或高貴,問問自己,什麼讓你快樂,並且珍惜自己擁有追求快樂的選擇權。
2. 練習解決你的煩惱
正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許多原生家庭帶來的煩惱,絕對不是月薪多少就能擺平的,痛苦指數也無法拿來比較。煩惱之於我們的考驗,是在於解決的能力,以及認清人不會有擺脫煩惱的一天。生活是一場快樂與煩惱的抵消戰,你在月薪上獲得快樂,或許就帶來陷入物質追求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