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科技對比人味。在看完《低歸屬感世代》之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低歸屬感世代,丹・蕭伯爾。
英文書名是《Back to Human : How Great Leaders Create Connection in the Age of Isolation》,在現在這個世代,人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 Isolation 孤立。蕭伯爾的這本書是為了下一代的領導人而寫,關於如何在工作上建立關係連結。
科技是雙刃劍,方便、好用、先進,同時也在工作生活中造成孤立,當我們選擇無時無刻運用「科技」來建立連結,與「人」面對面的直接互動就減少到幾乎消失。
電腦、平板、手機無處不在,拜科技裝置所賜,我們隨時都能接到來自工作的通知,感覺就像隨時都在上班,在地表上任何地方都能上班。既然生活有這麼多時間耗在工作,提升工作成效和滿意度就不只是為了公司,更是為了自己。
打造有意義的連結。
蕭伯爾列出讓人投入工作的四個因素:快樂、歸屬、目的、信任。(先不討論快樂和目的有部分和薪水相關)可以說都來自於同一件事:「與人建立關係連結」,這是基本的人性需求。
科技正在助燃孤獨,尤其是社群媒體,追逐和比較不斷打岔你的生活。雖然不是要徹底揚棄科技,但事實擺在眼前,線上動態更新的追蹤和點讚遠遠比不上真實的互動。
團隊表現良好的基礎在於信任,信任只能靠關係來發展,關係是職場健全的基石。關係應該由人類來建立,而不是依賴科技工具顯示的後台數字。
書中為各種工作情境模擬了交談範例和提問,目標是要促使讀者(預設是領導人)增進與同事(蕭伯爾用的名詞是:隊友)的人性連結度,科技只是技術上的聯絡形式,其實全都事關親自溝通,也就是「面對面說話」。
成功的長期關係。
對建立關係而言,同理心是重要的要素,讓你能了解並關心對方的感受,充分臨場的肢體語言、眼神接觸、語氣聲調-這些人性線索是溝通的根本,而科技會阻礙我們去學習和實踐。
隊友跟你說話時要加以傾聽,任何干擾(包括/尤其是你的手機)都要擺到一邊。工作上的隊友是同事,生活上的隊友是家人和朋友,對誰都該如此,人們在本質上需要覺得自己的事情是重要的。
科技不該被過度濫用,而是要成為關係連結的起點。無論你是不是要成為一個稱職的領導人,希望大家能適時地放下手機,關閉通知提醒,甚至用飛航模式直接離線(網路重症使用者可能做不到)。
我們每天、每小時、每分鐘的親自互動都很重要,了解自己和對方的真正面貌,每個人都有本身的風格和需求,沒有科技可以讓我們躲藏在背後,人們渴求與他人之間的真心連結感,真實的關係比虛擬的關係要強韌得多。

我是壹肆說,用散文寫故事的人,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歡迎追蹤、留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我們下篇文章再會。
247會員
336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人,在科學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科學價值的再思考》21世紀,我們早已知道科學不代表真理,科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參雜太多人為影響,尤其是政治。不過科學仍是追求自然世界知識最好的工具;重點在於人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除了科學家的角色、權力的角色,也包括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該如何看待科學。
Thumbnail
avatar
左岸文化
2021-06-22
📚📑📝:《重新與人對話》| Ep. 1:家庭|家人之間的科技冷漠 喂 ~我在跟你說話,別再滑了好嗎!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爸媽對小孩的耳提面命,反而是我在餐廳看到一個年約8歲的小孩對他的爸媽所說的話。
Thumbnail
avatar
鋼哥
2021-04-13
《智能社會》觀後反思:科技帶來新的契機還是失控人生,操之在有意識的選擇Netflix上有部《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記錄片,內容講述近年社交平台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你看過了嗎? 當看到許多人以震驚來形容,建議大家都應該去看這部影片時,我也忍不住好奇找來看了,不知道是否基於已經有預期的因素,我並沒有同樣深感震撼,只覺得原來科技與我認知的稍微不同罷了。
Thumbnail
avatar
Winnie
2020-10-29
《形象科學》內容搶先看(下)〉何謂「形象科學」?形象再現真實的能力,對我們有多重要?在本書《形象科學》中,W. J. T. 米契爾教授進一步探求:「形象是什麼?形象做了什麼?形象如何產生意義?形象想要什麼?」若要建立一門關於形象之科學,又會是什麼樣的科學?
Thumbnail
avatar
馬可孛羅
2020-09-19
《人造意識》在神創人與人造AI之後的「科學美人」如果,人工智能(AI)除了有龐大的知識資料庫,還懂得比對資料,運用資料,自成一個有意識的個體,甚至還能以她的意識,操縱他人的行為時;此時,人工智能會不會超過人類的掌握,而產生悲劇呢?
Thumbnail
avatar
希米露
2016-05-16
10.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讀後感與之前的著作不同,在這本書中他的立場很明確,從書名就可以知道--反對完美,科技追求完美,但有時候追求完美可能是不對的。好比說我們都知道運動員不可以服用禁藥,但……
Thumbnail
avatar
大類
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