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將要邁入第六年,三個寶貝都是哺餵母奶到完全離乳,從第一胎啃著衛教手冊、上網爬文、拉著朋友跟我分享、纏著醫生問問題,到這些年實際操作而累積下了許多經驗...。再和朋友們聊到哺餵的大小事時就一直很想透過文字紀錄下母乳媽媽難受、挫折、有成就感、滿足的各式日常。
而除了想記錄下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和大家分享,也希望更多人認識哺餵母乳,十分期待能讓抱持疑惑的人透過理解取代偏見,共創更友善哺餵的環境。
為什麼選擇親餵母乳?
第一胎時我並沒有刻意去期待自己該怎麼哺餵孩子,感覺從懷孕、生產到養育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不過從產檢時衛教師一次次細心的解說,和產後住院期間護理師的指導、鼓勵,確實都為我的母乳哺育之路打了劑強心針。
阿貴出生時因為產傷住進嬰兒加護病房,所以初期是我定時擠奶後由護理師瓶餵。護理師在教我擠奶時就曾提過感覺我的奶量很充足,擠奶總是順暢,我也不覺得難受或特別疼痛。也許就是這麼一句簡單的好話,出院回家後我便一直懷抱著偌大的成就感在擠奶,每天都把母乳袋裝滿滿的讓展哥送去醫院。
直到阿貴從醫院回家,立刻改成親餵。不為什麼偉大的情愫,單純是擠奶器、儲奶瓶洗著累人,別說洗完還要消毒、收納。不過決定親餵後很快又遇上新的難題––不懂得如何平衡供需。阿貴出院時帶回了一些在醫院喝剩下的母乳,當下並沒有覺察到這是奶量供過於求的信號。於是過多的奶量常常讓阿貴嗆到或是喝太飽導致噴射狀吐奶,而我也常因為貪睡沒有準時起來擠奶就被母乳浸濕衣物、被單等等,回頭想想都是疲累,不洗擠奶器卻得常常換被單、洗衣服。
終於漸漸找到哺餵母乳的手感,奶量也保持得很好,於是就這樣一路親餵到懷上蛋寶。雖然第一次親餵母奶的過程經歷許多混亂,在摸索自己身體變化的同時還要照看寶寶適應的狀況與喝奶時的回饋,但很幸運,不論是圓滾滾的阿貴還是親朋好友的稱讚,都給了我滿滿的能量。蛋寶和伊林便循著這美好的體驗保持親餵母乳。
怎麼知道寶寶喝多少?喝飽了沒?
親餵對我來說最需要「觀察力」,比起推測時間與寶寶行為的關連,親餵時更需要觀察寶寶的哭聲是餓了、撒嬌還是不舒服?透過持續觀察和簡單的紀錄慢慢去理清寶寶表達的狀態是完成親餵一塊重要的拼圖。
我相信生物都有敏銳的求生本能,尤其我們是那麼聰明的靈長類動物。寶寶的生理狀況或媽媽奶量足不足夠等等,都可以細細觀察出端倪。偶爾也會有需要依靠「心有靈犀」去猜猜看的時候,不過大多數時間媽媽總能準確抓出寶寶的狀況,對我來說那是親子間不用言語的默契,只需要相信自己做得到。
至於喝奶的量我不太在意,自己帶寶寶時就是母乳自助餐,想喝就喝、喝飽就停,寶寶是主體,餵奶與否都取決於寶寶的行為表現。家人接手照顧時便仗著奢侈的奶量,每次都直接溫滿一整瓶奶,喝不完就拿去洗澡,喝不夠添點配方奶也很好。
寶寶是不是只黏媽媽,如果需要別人幫忙照顧時怎麼辦?
我的寶寶外包小撇步是「奶嘴」,一個除了媽媽可以讓孩子依賴、給予孩子安撫的小物。寶寶還小的時候,我就經常在寶寶睡飽、喝飽後把孩子和奶嘴一起交給家人,利用孩子舒服的時刻跟家人培養感情,讓寶寶和家人累積很多好的相處經驗,我也會盡量在空閒時協助家人認識寶寶,這樣哭是餓了還是便便?喜歡什麼睡覺姿勢等等。有著好的經驗扎根,三方對於外包寶寶的意願都將大大提升。媽媽可以放心把孩子交給有默契的家人照顧;寶寶不會因為陌生而敏感哭鬧;家人要接手照顧寶寶時也能快速進入狀況。
不過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大不相同,相處模式沒有模板可以參考,得要客製化才行。像阿貴個性開朗、大方,總是笑瞇瞇的,誰照顧都好;蛋寶就比較依賴我,日常照顧就需要灌溉滿滿的安全感,外包時也經常需要比較長時間溝通。
而外包讓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是「說到做到」。不論孩子多大,就算是剛出生的伊林,我都會努力做到我們之間約定的事情,也一定會在承諾的時間內接回他們。說到做到很難卻是增進彼此信任最簡單的方法,當信任慢慢累積,孩子面對暫時分開便能適應、接受甚至享受。
親餵根本爽到另一伴!
前陣子Netflix 有部討論度很高的紀錄片《Babies》,台灣翻譯成《零到一歲》。我並沒有看過整部影集,有印象的是在討論文章中提到,主要照顧者的杏仁核在受到刺激後會比較活絡,而杏仁核活絡的人會有較高的危機意識,也就是會比較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且這種活絡不限於媽媽或女性,若是單親家庭或同性伴侶教養,即便是男性也會因為投入照護而刺激杏仁核活動。
我自覺就是杏仁核被激發的照顧者,寶寶出生後馬上成為淺眠、敏感的體質,即便才剛生產完累到不行,也會因為寶寶微微的吭哈而驚醒。正因為我難以忽略寶寶大大小小的舉動,所以晚上若是餵奶、換尿布等等一個人做得來的事情,我就會自己處理,不會叫醒展哥,如果他聞聲起床我也會叫他趕快回去睡。但如果是便便外漏要換床單、噴射吐奶要拖地等等我就會請展哥起來幫忙,目的是要用最短的時間把事情處理好,心情穩定下來,絕對不能壞了孩子睡覺的興致!
另外,我把「媽媽」當成一份認真的全職工作,之於家庭我和展哥都是努力工作的人,我們的角色和身分是平等的。他在工作上遇到問題會和我討論、開心不開心也會和我分享,同樣的當我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會找他商量、無聊有趣也通通都和他分享。把養育孩子當成工作就有機會檢視自己經過的歷程,也能從中挖掘這份職業帶來的成就感。
我無法替展哥施做工程,如同他無法替我餵奶,但我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盡心盡力,我們也在彼此背後支撐著對方進步。
還想知道什麼哺餵的大小事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希望很快能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