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選前夕,民進黨舉辦一場『228牽手護台灣』由200萬人用手牽手方式拉開一條長達500公里的人鏈,北起基隆的和平島,南到屏東佳冬鄉昌隆村,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運動。而這場運動是學習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的手牽手獨立和平運動。心嚮往之,終於能踏上當年自由之鏈的路線,決定從立陶宛進,經拉推維亞、到愛沙尼亞,再搭渡輪到芬蘭。
波羅的海三國的面積是台灣二倍多接近三倍,而人口卻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這趟旅程以三國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里加(Riga)、塔林(Tallinn)三個據點串連成自由之鍊的旅程。 波羅的海三國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後發動獨立戰爭,成功爭取獨立,二戰前三國同時發生不流血政變,由專制政府掌權。1939年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將歐洲瓜分為德國及蘇聯勢力範圍,原本是緩衝地帶的三國,因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可以派兵進駐。掌控議會選舉,限制只有共產黨人才有資格參選,改選之後議會,向蘇聯提出入聯申請,並以蘇維埃共和國身份加入蘇聯。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一度成為該地區的救星,但在德國佔領期間,大量猶太人慘遭屠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波羅的海三國也進入高壓統治,大量本地人被流放、一部分進入勞改營,另外將俄語人口移入,大量進行清洗種族的比例。戰爭結束之後,在美國、英國的默許下,又落入蘇聯共和國。
1989年共產國家發生巨變的一年,在蘇聯的東方中國有學生和平示威演變成軍事鎮壓,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二個月,8月23日因為德蘇之間合約,成為抗議者抗議活動日,成為國際黑絲帶日。波羅的海三國選在這一天,以和平方式,用手牽手組成一條長達675公里的人鏈,表達對蘇聯的抗議,表態追求獨立的決心,這條波羅的海之路,或是自由之鏈,穿過波羅的海三個國家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引發東歐劇變,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三國再度獨立,改變冷戰的世界新格局。
823在台灣是金門砲戰的日子,但在波羅的海三國的人民中,823是被蘇聯佔領的日子,之後更易手納粹德國。台灣與波羅的海三國都是列強邊地緣政治上小國,同樣在過去百年更數度國家語言被強制換軌,台灣從漢語被強制轉成日語,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由從日語轉成國語(北京話)。很多知識份子一系之間成為文盲,這段歷史,讓語言成為三國入籍的基本條件。如今波羅的海三國已經獨立,而台灣還在獨立之路上奮鬥,選擇2016年夏天823的前夕完成自由之鏈格外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