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是可計算的,價值是無法量度的。
假如有一天,你走到街上,看到一位男士跌倒了,你上前扶起他,他說謝謝,你回他一個微笑,拍拍他肩膊,然後便離開了。原本想尋死的他,因為你溫暖的微笑和友善的觸碰,他從谷底感受到溫暖,所以選擇今天先不死,明天再算。
那麼這個微笑、這個拍拍肩的動作,有價值嗎?
假如我告訴你,我用了3小時去寫這篇文章,然後不知道能不能寫下去,可能這是我這輩子最後的文章,那你可以為我的作品訂價嗎?
如果這個篇文章令你討厭,你可能比較容易訂價(就是$0,不容猶豫)。但如果它令你笑了、心情變好了,或者它為你帶來啟發,又或者它讓你感動到哭了,甚至你看完了之後,下定決心作出重大的人生決定,這又該怎樣訂價?
好了,當你好不容易訂好價了,你向友人A推介這篇令你感動的文章,但A完全無法理解,他一點也不喜歡這文章,那這下麻煩了,價格要改了嗎?
又假如說,我的貓咪不肯喝水,我嘗試買很多不同材質造的碟子、水機給牠,牠就是不肯喝,幾百塊到幾千塊的都買過,令我非常頭痛。然後某一天,我去JUSCO亂逛,買了一個港幣$12的杯子給自己。我用它喝水,並放桌上,貓咪就走來偷喝,而且一直喝個不停,我非常高興,是找到Mr. Right級的高興。
那這杯子,對我來說,價格就是$12嗎?如果告訴我有這樣的結果,過千元我也願意付。
我想說的是,別用成本去衡量自己的價值,價格其實從來不需要反映成本,它只是一個資源比較和定位系統,價格從來都是捕風捉影。
世上沒有絕對價值
我們訂價的方式,大部份只是建基於經驗之間的比較,而那個所謂的經驗,同樣是海市蜃樓,只是很多企業以不同的營業經驗去猜想/測試出來的結果。只要有盈利,即是以高於成本價去發售,在成本這條線之上的定價,其實都是在為自己定位。即是說,假如某個名牌包包賣$5萬,一個仿冒的包包,可能賣$500,那我原創生產的包包,很自然會在$500-$5萬之間選擇一個立足點。
名牌包包放在太古廣場賣,仿冒包包在旺角女人街賣,我的包包可能就放在K11賣。只是以價格去告訴別人品牌所代表的階級、文化、身份認同、期待值。
價格雖然是數字,但數學在這裡派不上用場。
我所接觸的小企業老闆當中,大部分都是用「別人賣什麼價」去衡量自己的價格,而大部份都說不出原因,而我們買東西,也是差不多,「同類東西大概幾錢」。例如一支普通原子筆,平常在街坊小店賣$10,放在誠品賣$18,我們卻未必察覺有問題,覺得這裡賣貴點很合理。想買文具的時候,檢查一下銀包,發現只有$100,走進屋邨文具店會覺得很自在,但走進誠品/Log-On,心裡便會覺得不太足夠,這就是定位的心理作用。
外母曲奇
假設你要買一盒曲奇送人,場內有3款曲奇,成份和份量看起來都差不多,你全都沒有吃過,$30/盒 、$150/盒、$300/盒,你會怎樣選?
大多數人也不會選$30/盒,感覺太便宜,質素應該很差吧?如果是送給一般朋友,我們可能會買$150/盒,但如果是去拜訪未來丈母娘(外母),那很有可能就會買$300/盒。
這裡真的完全談不上邏輯道理,我們是完全沒有依據去認為$300的比較好,問題不是它值不值,而是$300才配得上我有多重視這次拜訪的緊張心情。
訂價就是這麼不理性。東西有價,不是因為它是一件由某個成本造出來的東西,而是「我們主觀認為」它所攜帶的價值,而這是無法計算的。
首先要有個女朋友
到底這件東西其實值多少錢?這問題企圖想問的,其實是「本質上的價格」,即是「絕對價值」,但這件事是不存在的,我們並沒有絕對基準去量度價值。
「首先要有個女朋友」這是社交媒體上常看見的幽默回應,別人的甜蜜故事的確很動人,但首先得要有個對象。其實價值也一樣,沒有受眾/使用者,沒法談價值。
能說得出真正價值的,其實只有享受到價值的人。如果這個對象不存在、我們無法觸踫到這個對象、我們無法讓某人使用/享受到這個產品,我們就不可能談價值,因為沒有使用者的話,根本沒有發生過任何價值。
把某皇帝坐過的黃金龍椅放在無人島上,對人類來說,那張椅就談不上有價值。
這椅子的價值,在人類社會中,包含歷史、文化、財富等等的價值,但對我的貓來說,就是多了一個可以睡的地方,也不見得比紙皮箱舒服。決定價值的人,是使用者/消費者/受眾。
商界一直思考、研究、操作和測驗定價系統,以及人類對價值的心理模式、採取的行為,那裡累積了大量的受眾經驗研究和知識,如果擅長於心智和情感表達的創作人,不嘗試鬆開對商業模式的抗拒,我們很難可以從中汲取到經驗,然後為創作生命找到賺錢的道路。
怕髒的人最髒-為什麼說錢不自在?
「怕髒的人最髒」是筆者父親的名句,我稍為改編一下,希望這比喻能表達出我的演繹:
如果認為煮飯會弄髒自己的手,那我們不可能學懂煮飯。
我的提問是:假如我看見某些人為了霸佔多點飯,所以搶了別人的飯煲,我不想跟他們一樣,所以索性以後不煮飯?
創作和金錢,要有將金錢視之「如其所是」的心態作為基礎,才有可能解開創作者不願意觸及金錢的心理限制,抗拒談錢,就是受錢所困的徵狀。唯有鬆開這種心理限制,創作人才有可能心安理得地找到不再是「生存」,而是生活的出路。
筆者遇到大部份有理想、善良的人都很害怕、「不好意思」提起錢,但要繼續培養自己的熱情所在,並打算以此維生,便不可能避開討論金錢,避開不思考怎樣經營自己。賺取金錢是現代人的生存方式,而這應該是普及技能,而不是商人專屬的技能。
當我們抱怨出賣許多時間,只得到有限回報,但又討厭和金錢打交道,這種內在矛盾只會讓人在原地動彈不得。
如果想為世界帶來價值,有沒有讓作品觸踫到需要的人,有沒有為某個人帶來價值(讓他有同感,感到被看見、感到美、感到快樂,這些也是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因為創作而活得滿足快樂,這是創作者的創作承諾。
等待被發掘、等待被尊重、等待別人的開價某天會反映出對創作人的尊重,只是將人生的決定權交給別人,好與壞,其實也不好抱怨 。
「我值得被尊重」其實是一個需要主動的聲明,那沒什麼不好意思的,是基本人權。
「商業味濃」到底是在說什麼
「商業味濃厚」 、「越來越商業化」、「我不喜歡那裡,太商業化了,我們是文化界的」、「不是有理想嗎,收錢不要學人說理想」「攪創作預了自己會窮,你第一天入行嗎?」「我只是為了表達自己,和他們為了賺錢不一樣」
這些話有時也會出自創作者的口。
為什麼總是有創作人,會一議價便失語,一提到錢就是準備好要委屈自己,或是準備變得生氣,一踫便觸痛神經?總是呻窮時帶點自豪,收錢時又有點莫名的心虛?(這樣說很欠揍)
要從這些奇怪的信念中解放出來,真的不能不談錢,說錢不舒服,那就談到舒服為止。
如果不喜歡別人的賺錢方式,那就用自己的方式去賺錢,而不是索性不要錢,然後以窮困作為人格保證。(欠揍Again)
富有的確不代表幸福,但用無價的東西(時間,和珍惜的人相處的時間,令自己快樂的時間),去換取有限(還要是非常有限)的金錢。真的有比較幸福嗎?
讓金錢的討論,不止於將創作人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不止於為被剝削者的平權,不止於對客戶和老闆的抱怨,這裡我嘗試企圖鬆開談論金錢的制約,把平常不好意思對創作人直接說的都說了。
非常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憑藉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活得自由豐盛。
對於自己文字的聲音,我還在摸索中,因為都只是自己的想法,寫得比較不受控制,歡迎各位留言對話,感謝你看到這裡。
————————————————————————————
喜歡請拍拍手鼓勵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