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閒聊】說說什麼是「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剛剛讀到的小知識分享一下
「匕」
上圖就是「匕」,其實是古代湯匙
在戰國時代前,那存在向是國外的餐刀用來把肉切成小塊,後來筷子普及後,「匕」就變成湯匙、與餐刀的結合體
在唐、宋時,吃飯時是每人一副筷子及一支匕,而一般平民沒有錢則只用筷子
特別的地方是,宋朝時(唐朝不知道,書裡寫宋朝),正確的吃飯禮儀是筷子是用來輔助,功用是拿來夾菜,然後吃飯則是用湯匙。直接用筷子扒飯是不禮貌的行為
而有趣的是,因為筷子只用來夾菜用完就丟桌上,有衛生問題而在南宋時期就發明了「筷枕」,原來筷枕是這樣發明來的
話說那湯匙長的實在像凶器,所以武林高手完全不用表演用筷子殺人,有現成的湯匙匕首啊XDDD
以上資料來自《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上一集的《街頭相對論》,逗點編輯部把《夜讀巴塔耶》作者朱嘉漢、《深海作業》作者陳昭淵,一起關在黑暗無光的地下室,透過手電筒對談「眼前的黑不是黑」。就在他們離開黑色不見光的地下室之後,我們再請他們在陽光之下分享,生命中的黑暗感受如何轉化成創作的能量。離開地下室忽然變帥氣的變身魔法!不囉唆,街頭相對論,
Thumbnail
說說什麼是長大? 第一種《看年紀》第二種《看心智》你覺得是哪一種? 什麼是 #長大 ? 我們理工男思考一個問題,通常會先給他一個定義 在有範圍的情況下再去想解答! 那什麼是長大呢… 我想就用最簡單的二分法 第一種情況 【是年紀的長大 】 18歲成年的那一天 25歲出了社會 30歲在社會有一定的歷
Thumbnail
這是本系列的完結篇,就從「有恐龍嘴的雞」談起。幾年前,科學家們為研究恐龍到鳥類如何演化,透過實驗得到「沒有喙,而是長了嘴的雞的胚胎」,之後就因倫理因素中止了。這實驗真的存在道德爭議嗎?讓「無喙恐嘴雞」誕生在這世界上,不好嗎?倫理學家真的會阻止科學家嗎?
Thumbnail
本篇已是本系列對比性內容的最後一篇,我們要來探討倫理學中的三個重要次分科,也就是「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與「描述倫理學」的愛恨情仇。
Thumbnail
從法學到運動規則,只要是規範人的具體規約、條文,通常都會見到「傷害說」與「同意說」的蹤跡,這也讓我們在討論公共事務或人與人的互動時,必須先弄清這組概念。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每當發生醜聞時,「本事件屬於私領域」的「大絕」似乎不錯用,常能擋掉許多外界的質疑。但「私領域」真的是無敵護盾嗎?有些人認為並不存在「私領域」,個人的行動都會涉及他人,因此也不存在私領域保護罩,只要有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上一集的《街頭相對論》,逗點編輯部把《夜讀巴塔耶》作者朱嘉漢、《深海作業》作者陳昭淵,一起關在黑暗無光的地下室,透過手電筒對談「眼前的黑不是黑」。就在他們離開黑色不見光的地下室之後,我們再請他們在陽光之下分享,生命中的黑暗感受如何轉化成創作的能量。離開地下室忽然變帥氣的變身魔法!不囉唆,街頭相對論,
Thumbnail
說說什麼是長大? 第一種《看年紀》第二種《看心智》你覺得是哪一種? 什麼是 #長大 ? 我們理工男思考一個問題,通常會先給他一個定義 在有範圍的情況下再去想解答! 那什麼是長大呢… 我想就用最簡單的二分法 第一種情況 【是年紀的長大 】 18歲成年的那一天 25歲出了社會 30歲在社會有一定的歷
Thumbnail
這是本系列的完結篇,就從「有恐龍嘴的雞」談起。幾年前,科學家們為研究恐龍到鳥類如何演化,透過實驗得到「沒有喙,而是長了嘴的雞的胚胎」,之後就因倫理因素中止了。這實驗真的存在道德爭議嗎?讓「無喙恐嘴雞」誕生在這世界上,不好嗎?倫理學家真的會阻止科學家嗎?
Thumbnail
本篇已是本系列對比性內容的最後一篇,我們要來探討倫理學中的三個重要次分科,也就是「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與「描述倫理學」的愛恨情仇。
Thumbnail
從法學到運動規則,只要是規範人的具體規約、條文,通常都會見到「傷害說」與「同意說」的蹤跡,這也讓我們在討論公共事務或人與人的互動時,必須先弄清這組概念。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每當發生醜聞時,「本事件屬於私領域」的「大絕」似乎不錯用,常能擋掉許多外界的質疑。但「私領域」真的是無敵護盾嗎?有些人認為並不存在「私領域」,個人的行動都會涉及他人,因此也不存在私領域保護罩,只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