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書的演進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做為一個愛書人偶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第一時間毫不猶豫地取下它,泡好一杯濃郁的黑咖啡,開始這亙古貫今的閱讀之旅。
目錄
從第一頁目錄開始,作者就預告著讀者們,接下來要大家搭乘時光機,回到遠古時代去探索,從歷史長河中看書籍如何演進,縱向的發展如:語言→圖像→文字→不同材質的文字載體→紙張→印刷術→出版業→書店→電子書→數位媒體,橫向的發展如:各區域之間關於語言文字和出版產業發展之差異,與出版相關之技術如紙張和活字版印刷如何交流。
首先吸引我詳讀的內容是關於古文字的書寫方式,可分為二種不同的走向,閃語族文字是由右而左,而希臘文則是從左而右,書寫者有時還會從上一行結束的地方開始寫下一行,所以讀寫的順序就變成左到右、右到左、左到右,以此類推,並稱為「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加上當時的文字都是連續文,也就是字與字之間無空格,也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非常難以閱讀,唯一的理解方法,僅能透過母音及子音的結合,形成可發音的有意義文字排列方式,所以理解文意的方式就是朗讀,「書籍作者的角色跟作曲家很相似,必須等到有人透過朗讀將他的文字化為聲音,他的工作才算完成。」反觀中文古籍也是沒有句讀的,但因為文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義,對文意理解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這的確是中西古文之最大不同之處。
我對日本文學不甚理解,因此看到日本折本與《源氏物語》這個標題,特別花了些心思研讀,原來《源氏物語》是本長篇羅曼史小說,主要是敍述天皇與他其中一個妃子所生的兒子光源氏的一生仕途與風流韻事,話說故事的主角為天皇桐壺帝之子,因天皇不希望他捲入宮廷鬥爭,因此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據說光源氏給人光明燦爛之感,故美稱為光源氏。故事在描寫光源氏及其後代子孫的命運結局,及他們充滿戲劇性的愛情故事,第一版本約出現在 1008 年,是日本最古老的故事。
在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書籍的再製都仰賴手抄,因此歐洲修道院都設有抄書室,也顧用專業的抄寫員,他們必須熟悉拉丁文、希臘文或希伯來文來抄寫宗教作品,工作要求包括每一行的字體都要保持一樣大,行與行才能保持筆直,而且工作時是坐在書桌前的高腳椅上,通常只在有日光的白天工作,看來是個專業又神聖的工作。
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多元,配合歷史圖片佐證,讀來興趣盎然,在提到活字版印刷術時,對發明者德國的谷騰堡多加稱許,利用大篇幅文字描述,但從我淺薄的歷史知識中爬梳,北宋年間的工匠畢昇才是第一位發明活字版印刷術的人,為什麼本書僅推崇谷騰堡的功蹟?終於在比較後面的章節得到了解答,原來西方是拼音文字,印刷時僅需更換字母順序,即成不同的單字,有利於大量製造生產,而中文字是一字一形體,每次排版均需耗費大量時間找字及排字,效率上是天壤之別,所以中國雖早了四百年發明活字版印刷,但谷騰堡卻以更耐用的材質,更周延的製作器材勝出,而且根據史料記載「他的發明奠定了歐洲現代文明發展的基石,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先聲」,甚至可以說是誘發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雖然印刷術源自中國,但是現代的印刷術卻是由西方再輾轉傳入中國。」看過完整的敍述內容,心中的疑惑才得以化解。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段話,就以此當作結語吧!:「如果把整個文書通訊的歷史想像成一個月曆年,以蘇美人首創文字為1月1日,那抄本就是在9月發明的,古騰堡在11月底發明活字印刷機,網際網路這個最徹底的改變是在12月31日中午發明的,而電子書則是在當天傍晚問世的,我們的社會並不是地球上第一個『資訊社會』,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現代人何其有幸出生在書籍隨手可得的時代,但出版業卻不幸遇上了智慧型手機來爭寵,造成閱讀習慣式微的土石流,閱讀產業這棵大樹的根部已開始腐朽,樹枝和樹葉又如何賴以為生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為接下來的連載小說計劃所新創的專題,小手上路,不熟練之處請多包涵,題材均來自周遭人事物,再加上想像與自由發揮而成,寫作的時候我是作者,完成之後,讀者才是作者,可以邊看邊恣意想像,化文字為想像畫面,讓人物靈動有生命,讓我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都受著四種無形的力量所支配:愛情、死亡、權力及時間,任何說是金錢的人都該被送回去重讀幼稚園。」 這句話出自於Paulo Coelho,是巴西著名作家,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聞名全世界,最常被引用的書中文句是 而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我的經典書目是高山上的小郵局。 這本書我在三天內就看完一本厚達476頁的小說,我不只有空的時候看,也在做家事、煮三餐和看網球賽的時間夾縫中看,就是已達到愛不釋手的程度,別人追劇我追的是書籍的扉頁。
「我們都受著四種無形的力量所支配:愛情、死亡、權力及時間,任何說是金錢的人都該被送回去重讀幼稚園。」 這句話出自於Paulo Coelho,是巴西著名作家,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聞名全世界,最常被引用的書中文句是 而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我的經典書目是高山上的小郵局。 這本書我在三天內就看完一本厚達476頁的小說,我不只有空的時候看,也在做家事、煮三餐和看網球賽的時間夾縫中看,就是已達到愛不釋手的程度,別人追劇我追的是書籍的扉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每次讀到《源氏物語》的情節,都覺得可以把它歸類為霸道總裁系列的言情小說(又或者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XD)。主角源氏身分地位高、多金靚仔、有學識修養、品味高雅、舞文弄墨,連樂器也拿手,根本是古代版霸道總裁。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如果把我目前四卷電子書的封面圖案,各自排好生產時間,最早出爐的是第二卷的牛頂天,再來是第三卷的鳳靈仙子和書名檔。半年後是第一卷的劉騰撫琴,最後則是第四卷的夏憂患(逆龍仙帝)。   因此,第二卷的書名字體是最早的版本,因為當時的第一卷封面是朋友畫的,還沒有請人設計整套書名字體的計畫......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每次讀到《源氏物語》的情節,都覺得可以把它歸類為霸道總裁系列的言情小說(又或者是《格雷的五十道陰影》XD)。主角源氏身分地位高、多金靚仔、有學識修養、品味高雅、舞文弄墨,連樂器也拿手,根本是古代版霸道總裁。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如果把我目前四卷電子書的封面圖案,各自排好生產時間,最早出爐的是第二卷的牛頂天,再來是第三卷的鳳靈仙子和書名檔。半年後是第一卷的劉騰撫琴,最後則是第四卷的夏憂患(逆龍仙帝)。   因此,第二卷的書名字體是最早的版本,因為當時的第一卷封面是朋友畫的,還沒有請人設計整套書名字體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