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愛書人偶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第一時間毫不猶豫地取下它,泡好一杯濃郁的黑咖啡,開始這亙古貫今的閱讀之旅。
從第一頁目錄開始,作者就預告著讀者們,接下來要大家搭乘時光機,回到遠古時代去探索,從歷史長河中看書籍如何演進,縱向的發展如:語言→圖像→文字→不同材質的文字載體→紙張→印刷術→出版業→書店→電子書→數位媒體,橫向的發展如:各區域之間關於語言文字和出版產業發展之差異,與出版相關之技術如紙張和活字版印刷如何交流。
首先吸引我詳讀的內容是關於古文字的書寫方式,可分為二種不同的走向,閃語族文字是由右而左,而希臘文則是從左而右,書寫者有時還會從上一行結束的地方開始寫下一行,所以讀寫的順序就變成左到右、右到左、左到右,以此類推,並稱為「牛耕式轉行書寫法」,加上當時的文字都是連續文,也就是字與字之間無空格,也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非常難以閱讀,唯一的理解方法,僅能透過母音及子音的結合,形成可發音的有意義文字排列方式,所以理解文意的方式就是朗讀,「書籍作者的角色跟作曲家很相似,必須等到有人透過朗讀將他的文字化為聲音,他的工作才算完成。」反觀中文古籍也是沒有句讀的,但因為文字是一字一形、一字一義,對文意理解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這的確是中西古文之最大不同之處。
我對日本文學不甚理解,因此看到日本折本與《源氏物語》這個標題,特別花了些心思研讀,原來《源氏物語》是本長篇羅曼史小說,主要是敍述天皇與他其中一個妃子所生的兒子光源氏的一生仕途與風流韻事,話說故事的主角為天皇桐壺帝之子,因天皇不希望他捲入宮廷鬥爭,因此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據說光源氏給人光明燦爛之感,故美稱為光源氏。故事在描寫光源氏及其後代子孫的命運結局,及他們充滿戲劇性的愛情故事,第一版本約出現在 1008 年,是日本最古老的故事。
在印刷術尚未發明的年代,書籍的再製都仰賴手抄,因此歐洲修道院都設有抄書室,也顧用專業的抄寫員,他們必須熟悉拉丁文、希臘文或希伯來文來抄寫宗教作品,工作要求包括每一行的字體都要保持一樣大,行與行才能保持筆直,而且工作時是坐在書桌前的高腳椅上,通常只在有日光的白天工作,看來是個專業又神聖的工作。
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多元,配合歷史圖片佐證,讀來興趣盎然,在提到活字版印刷術時,對發明者德國的谷騰堡多加稱許,利用大篇幅文字描述,但從我淺薄的歷史知識中爬梳,北宋年間的工匠畢昇才是第一位發明活字版印刷術的人,為什麼本書僅推崇谷騰堡的功蹟?終於在比較後面的章節得到了解答,原來西方是拼音文字,印刷時僅需更換字母順序,即成不同的單字,有利於大量製造生產,而中文字是一字一形體,每次排版均需耗費大量時間找字及排字,效率上是天壤之別,所以中國雖早了四百年發明活字版印刷,但谷騰堡卻以更耐用的材質,更周延的製作器材勝出,而且根據史料記載「他的發明奠定了歐洲現代文明發展的基石,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先聲」,甚至可以說是誘發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雖然印刷術源自中國,但是現代的印刷術卻是由西方再輾轉傳入中國。」看過完整的敍述內容,心中的疑惑才得以化解。
很喜歡書中的這一段話,就以此當作結語吧!:「如果把整個文書通訊的歷史想像成一個月曆年,以蘇美人首創文字為1月1日,那抄本就是在9月發明的,古騰堡在11月底發明活字印刷機,網際網路這個最徹底的改變是在12月31日中午發明的,而電子書則是在當天傍晚問世的,我們的社會並不是地球上第一個『資訊社會』,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現代人何其有幸出生在書籍隨手可得的時代,但出版業卻不幸遇上了智慧型手機來爭寵,造成閱讀習慣式微的土石流,閱讀產業這棵大樹的根部已開始腐朽,樹枝和樹葉又如何賴以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