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鏡頭下的故事|拆散手足只為做實驗?-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講述了轟動美國一時的三胞胎,在被不同家庭收養19年後偶然重聚並發現背後實驗陰謀的故事。

這一切的開端始於三胞胎之一的Bobby, 他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被其他同學誤認為Eddie。在朋友Michael的牽線下,Bobby當天便從學校一路飆車到Eddie家,與另一個自己見面。
Bobby 與 Eddie 的初相見(彷彿在照鏡子的兩個人)
如此溫馨又奇妙的消息自然上了報紙頭版,但誰也沒想到,會因此 “引出” 他們的第三位兄弟-David!
《紐約日報》編輯 Howard 驚呼「這個故事從不得了變成不可思議」
如此不可思議的故事,不只讓這三位年輕人上遍了各大媒體節目,還在瑪丹娜的電影中軋了一角,他們也趁著這股熱潮開了Triplets餐廳,成功吸引大批人潮來訪。
然而這看似奇妙與歡樂的故事情節,在小說家Laurance揭穿了背後的實驗目的後,一切都變了調。重逢畫面變得格外諷刺,媒體採訪時的手足相似性也顯得刻意渲染
Robber 得知自己是兒童心理分析實驗的一部分

為了瞭解人,所以就可以把人當成實驗品?

紀錄片指出,研究機構為了分析兒童心理而與特定領養中心合作,並對領養家庭隱瞞事實,硬生生的將三胞胎分別拆散到預設的高薪家庭、中階家庭藍領家庭中(儘管領養中心否認了這件事)。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不是唯一的案例。
回顧過去,其實早已有許多針對「人類發展」或「人類反應」的心理學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兒童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但為什麼這些實驗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呢?三胞胎的觀察實驗究竟有哪些不恰當的部分呢?
參考台灣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我們可以從下列兩點來思考:
  • 實驗參與者的意願:
    準則中提到,“以個別兒童為實驗參與者時,研究者必須取得父母(或其監護人)之同意後,才能以兒童作為實驗參與者”,受試者除了有權決定是否參與實驗過程,也有資格申請退出實驗,而無行為能力的兒童則需由監護人代為決策。

    👉對照錄片中的實驗過程,三胞胎因權益受忽視而非自願地成為受試者,收養家庭也是在領養中心的謊言中意外成為實驗參與者,而這些都違反了參與者意願與實驗道德。
  • 實驗目標與實驗方法的合適性:
    準則內容提到,“心理學家研究一個議題之前,應該思考研究這個議題的各種方法,然後選擇最合適的研究設計” ,以及 “規畫研究時,研究者應先評估該計畫是否合乎「道德」,是否會危害參與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如果研究中含有任何危害實驗參與者的措施,則需評估:
    (1)不做包含有這種措施的研究,是否對社會可能造成更大風險
    (2)研究結果是否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益處,而且實驗參與者是在知情與自願
    情況下參與實驗。

    👉影片中推測,該實驗目標是探討「先天基因與後天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但三胞胎被拆散、被他人決定成長環境,以及成長過程長期受監控等侵犯人權的研究過程(彷彿《楚門的世界》真人版),既違反人權,也不符合實驗道德
    👉Robby和 Davind也分別指出,他們小時候都曾因為分離焦慮而引起撞牆行為,證明這個實驗確實危害了參與者的生理與心裡狀態。
📚延伸查詢:網路上可查到其他殘酷的兒童心理學實驗(例如:Little Albert Experiment),大家也可以試著分析!

🔗《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參考資料連結:https://reurl.cc/9Xmp5x

三胞胎 ,三個不同個體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民眾對於同卵手足,往往懷抱著「他們是一模一樣」的迷思。
的確,同一顆受精卵分裂而來的多胞胎,有著一模一樣的基因,造就了同卵手足有著極度相似的外表、體質甚至是一些天生的反射行為。從影片中不難發現,媒體與觀眾不斷地專注於三胞胎的相同之處,而三胞胎也因為重逢的喜悅,又或者為了符合大眾對三胞胎的角色設定,持續放大彼此的共通點

💡
延伸思考:這些共同點,會不會可能是湊巧強加聯想而產生的呢?如果你有異卵兄弟姐妹,你們是否也有哪些共同點呢?
三胞胎在節目上表示,他們都抽萬寶路,都喜歡相同的顏色,甚至喜歡同類型的女性
但儘管擁有相同基因,同卵手足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會隨著後天的成長時空與情境(例如:父母不同的對待、不同上課班級、結交了不同朋友、接觸不同資訊等等),各自培養出不同的個性以及思維。(我們從訪談中其實就能明顯感受到Robby、Eddie與David的個性有著明顯差異。)
Eddie的妻子在影片中透露,她認為媒體所強調的內容十分膚淺,內心深處的三胞胎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人。他們錯過了一起成長的機會,分別在不同的環境長大,直到彼此都已經擁有相對成熟的認知結構時才相遇,因此對我來說,他們的關係反而比較像「長得很像的閨蜜」,或片名所説的「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我們應該抱持著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的觀點,來面對這些外表相似的個體。
💡延伸思考:雖然影片中沒有明確指出「忽略差異,並不斷強調相同之處」有為三胞胎造成任何影響,但你覺得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呢?
《紐約時報》編輯 Howard 回顧當年觀眾為三胞胎相同之處興奮,卻忽略他們的差異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影片資訊:
👉 榮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敘事」
👉 影片來源:Netflix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英文不再是投資美股的阻力】 弟兄們,我們不怕收割,因為我們是擁有源源不絕生命力的韭菜啊! 在這裡我們會定期分享個股資訊,讓我們一起互相取暖,互相交流,創造一片繁榮的美(股)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對經典的定義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仍可持續挖掘出電影細節並感到驚喜」。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美學的經典電影。
你對於達賴喇嘛14世的印象是什麼?對於藏人流亡後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想像呢?達賴喇嘛14世,是祖古,也是凡人,讓我們一起窺探他持續修行的人生。
我對經典的定義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仍可持續挖掘出電影細節並感到驚喜」。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美學的經典電影。
你對於達賴喇嘛14世的印象是什麼?對於藏人流亡後的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想像呢?達賴喇嘛14世,是祖古,也是凡人,讓我們一起窺探他持續修行的人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延續上一集的劇情,這個巨型的蛋狀物不僅孵化出來,而且還被搶奪當成實驗材料,到底幕後主使者是誰?而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作者在這本書提高了懸疑的成分,更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劇情開展,不僅寫作的難度提高,閱讀的時候也感覺更需要專注力。 特別想提及這一集當中令我有感的部分在於父母總是希望小孩依照自己所
Thumbnail
  我們都曾聽說過這老掉牙的故事,這是我的獨家版本——豬媽媽生了三個豬寶寶,撫養牠們長大,終迎來適時放手讓孩子獨立、離家遠走之日。豬大哥名為偽善豬、豬二哥名為惡搞豬、豬小弟名為噤聲豬,可想而知,性格迥異的三兄弟常有意見分歧,已到了家庭撕裂的境地,與其合力建屋,不如各自為政。   首先是偽善豬,畢竟
Thumbnail
對於成長環境如何影響人的性格發展,有很多科學家想要解開這個謎團。 於是在1960年代有某個研究團體,偷偷的做了這樣的實驗(把貧窮家庭中的雙胞胎,三胞胎分別交給藍領,白領,富豪家庭收養,觀察生長環境如何影響性格): 請看連結
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男女混座的,原本大家都相處的和樂融融,變數是在一位男同學開始拉女同學的頭髮以後,所有的同學除了學音樂、學繪畫和成績很好的人之外,全部有了相同的行為!我有去問過最先開始的同學,他說是鄰居教的! 我們可以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小男孩想引起小女孩的注意。但是這種心念從它開始以後,就不會
Thumbnail
過往在進行營養學研究的一大挑戰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就算是食用相同食物也會有不同反應,為了找出飲食對人體的影響,這部紀錄片展示了雙胞胎飲食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同時也帶出了許多飲食的觀念與真相。
1980年,19歲的年輕人巴比去上大學,一進校園就受到陌生舊同學的熱烈歡迎,讓他感到非常迷惑,直到他的舊生新室友拉著他去打電話給另一位舊生艾迪.電話另一端的聲音與自己非常相似,交談後得知他們都是被收養的,生日也是同一天.見面後發現他們簡直就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他們是同卵雙胞胎.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Thumbnail
同卵雙生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不經意地被照顧者分成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關注,並明白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個性。即使是擁有兩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也可能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照顧者需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Thumbnail
每次帶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就會化身成為小小探險家,對各種物品感到好奇,迫不期待拿來研究,常造成父母的困擾。身為父母的你,難道每次都只能反覆制止嗎?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方法!現在,我都這麼做。 大約女兒在三歲後,她逐漸能理解「真的」與「假的」的區別,我們也開始玩一些假扮遊戲。 舉例來說,當女兒調皮
Thumbnail
這兩天鋪天蓋地的看到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作為一個在矽谷執業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我心有所感,希望分享我這十多年來在諮商現場上觀察到的親子問題與心得,能夠藉此拋磚引玉。首先,先簡述一下事件概況:以馬內利英文分享了兄妹兩人的每日作息,其中可看到他們每日行程滿滿,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延續上一集的劇情,這個巨型的蛋狀物不僅孵化出來,而且還被搶奪當成實驗材料,到底幕後主使者是誰?而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作者在這本書提高了懸疑的成分,更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劇情開展,不僅寫作的難度提高,閱讀的時候也感覺更需要專注力。 特別想提及這一集當中令我有感的部分在於父母總是希望小孩依照自己所
Thumbnail
  我們都曾聽說過這老掉牙的故事,這是我的獨家版本——豬媽媽生了三個豬寶寶,撫養牠們長大,終迎來適時放手讓孩子獨立、離家遠走之日。豬大哥名為偽善豬、豬二哥名為惡搞豬、豬小弟名為噤聲豬,可想而知,性格迥異的三兄弟常有意見分歧,已到了家庭撕裂的境地,與其合力建屋,不如各自為政。   首先是偽善豬,畢竟
Thumbnail
對於成長環境如何影響人的性格發展,有很多科學家想要解開這個謎團。 於是在1960年代有某個研究團體,偷偷的做了這樣的實驗(把貧窮家庭中的雙胞胎,三胞胎分別交給藍領,白領,富豪家庭收養,觀察生長環境如何影響性格): 請看連結
小學五年級之前,都是男女混座的,原本大家都相處的和樂融融,變數是在一位男同學開始拉女同學的頭髮以後,所有的同學除了學音樂、學繪畫和成績很好的人之外,全部有了相同的行為!我有去問過最先開始的同學,他說是鄰居教的! 我們可以很輕描淡寫的說,就是小男孩想引起小女孩的注意。但是這種心念從它開始以後,就不會
Thumbnail
過往在進行營養學研究的一大挑戰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就算是食用相同食物也會有不同反應,為了找出飲食對人體的影響,這部紀錄片展示了雙胞胎飲食實驗的過程及結果,同時也帶出了許多飲食的觀念與真相。
1980年,19歲的年輕人巴比去上大學,一進校園就受到陌生舊同學的熱烈歡迎,讓他感到非常迷惑,直到他的舊生新室友拉著他去打電話給另一位舊生艾迪.電話另一端的聲音與自己非常相似,交談後得知他們都是被收養的,生日也是同一天.見面後發現他們簡直就是同一個模子出來的.唯一的合理解釋就是:他們是同卵雙胞胎.
在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而且個性、習慣、興趣都不太一樣。 為何會不一樣呢? 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生長環境,是不是培養出來的小孩,個性、習慣應該會很接近吧。 小孩子的學習從模仿開始,對於親近之人所灌輸的身教、言教,很容易就會照單全收。 同一個家庭的親人之間,確實在
Thumbnail
同卵雙生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不經意地被照顧者分成一個好的一個壞的。面對這樣的情況,照顧者需要提供足夠的支持和關注,並明白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個性。即使是擁有兩個主要照顧者的家庭,也可能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在面對類似情況時,照顧者需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獨特性,並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
Thumbnail
每次帶孩子外出用餐時,他就會化身成為小小探險家,對各種物品感到好奇,迫不期待拿來研究,常造成父母的困擾。身為父母的你,難道每次都只能反覆制止嗎?後來,我找到一個好方法!現在,我都這麼做。 大約女兒在三歲後,她逐漸能理解「真的」與「假的」的區別,我們也開始玩一些假扮遊戲。 舉例來說,當女兒調皮
Thumbnail
這兩天鋪天蓋地的看到以馬內利兄妹的新聞,作為一個在矽谷執業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我心有所感,希望分享我這十多年來在諮商現場上觀察到的親子問題與心得,能夠藉此拋磚引玉。首先,先簡述一下事件概況:以馬內利英文分享了兄妹兩人的每日作息,其中可看到他們每日行程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