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與各類人的相處當中,是否時不時會出現這種感覺:「對方亂說!他騙人!」
尤其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與孩子之間,家長常常氣急敗壞,大聲說:『你再黑白講我就#%$^!』
你知道嗎?孩子有可能並沒有黑白講唷!
研究證實,即使在同一個空間的兩個人,都有可能對於發生在眼前的事件,說出不一樣的劇情、人物描述、事發過程等等。
一對年輕的夫妻,在開車回家的路上,目睹一樁暴力傷害事件,於是他們在車上打電話報警,電話接通後,太太開始描述她看見的事發經過,她描述兇嫌穿著牛仔褲,但是正在開車的先生插嘴說兇嫌是穿休閒褲!他們意見不同的還包括兇嫌穿哪一種襯衫、身材高度,甚至爭執兇嫌是黑人還是拉丁美洲裔。
即使他們都在車上,共同目睹了事發過程,在報案的瞬間離事發不超過30分鐘,兩人的記憶卻如此的不同!
事後他們也很驚訝彼此的記憶竟然相差如此之大,先生事後回想,他們在經歷完這場可怕的事件之後,才明白「目擊證人有多不可靠」!
既然目擊證人有多不可靠,是不是在遇到小孩之間的衝突時,不需要過度糾結於「雙方說詞」、甚至是「目擊者證詞」,反而把焦點集中在,未來如何避免這件事再度發生。
除了記憶的不可靠以外,『改變盲』也是一個很嚴重的情況!
在大猩猩的實驗靈感下,研究往下一個階段進行,測試當一個陌生人手中拿著地圖向你問路,你接過地圖,一邊指著方向告訴他該往哪走,這時候有一組搬著木門的人,從你和問路的陌生人中間穿過,穿過之後,原本問路的陌生人被替換了,換成一個穿著不同衣服,身高相差大約7, 8公分,身材也不同,聲音也有顯著的差異。
95%的人都相信自己能夠分辨這個陌生人被調包了!但實際上,他們全都錯了,將近有一半50%的受測者都沒有注意到陌生人已經換人了!
在真實世界的實驗裡,受測者即便注意到換人,但是要他們從一堆照片中挑出原本的那名問路的人,成績還是很不理想。
人的記憶其實是非常不可靠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們只看見他們準備看見的事實,人們通常也比較容易記得他們準備記憶的事物。他們會詮釋所看到的場景,而那份詮釋會影響,甚至決定他們對該場景的記憶。
每當我們回想某段記憶,我們會把「記得的細節」與「期待自己應該記得的項目」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記憶」。
你所記得的那些豐富的細節,常常都是錯誤的——但是他們感覺起來很對。
在研究重要人生經驗記憶的正確性實驗時,邀請受測者將前一天發生的重要事件(太空梭升空後不久就爆炸)寫下,等到幾個月、或過了幾年後,再回頭測試同一批受測者。這些研究部斷地發現到,這些重要的回憶,雖然比其他記憶鮮明,但卻和一般記憶一樣容易扭曲。
受測者會將收集到的新的資訊、情報、想法等等,無意識的加入重要事件的記憶裡,於是過一段時間後,再次分享這個記憶時,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很多「感覺起來很對」,但是事實上真的不存在的細節。而如果不透過錄影回放,當事人通常會堅持後來的記憶版本才是最真實的。
科學家幫我們殘酷的發現,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記憶能力
也因此,當你認爲你眼睜睜在看著孩子說謊的同時,或許,孩子只是看見他們準備好看見的事實,並解將他們記得的細節,與期待他們應該記得的項目,整合在一起。
如果,你不會急著立即想要『糾正孩子說謊不誠實』的偏差行為,而是先停一下,想一下他可能真心相信他所說出來的情況,即使和你的不同,而除非你們有辦法將事件用錄影回放的方式重新呈現,連你,也可能不完全真的記得真正的事實是什麼。
作者也強調,愈是記憶鮮明的回憶,與那些記憶是否受到情緒影響息息相關。情緒化的記憶,比較可能引發強烈鮮活的回憶——不論他們是否正確。我們都需要特別小心那些伴隨著強烈感情與鮮明細節的記憶——其實他們和日常記憶同樣不可靠,但是你卻比較不能體認這一點。
當然我不是說你的小孩每次犯錯都只是一種認知錯覺的操縱,而只是,如果我們對於我們自己的記憶力,稍微有點質疑、不那麼肯定,因此願意多接受一點孩子陳述的情境、不同的詮釋,或許,我們不會太快對於孩子的行為,產生負面的感覺,也可以稍稍的減緩一點衝突的機會。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糖果家好好睡,現在也可以用聽的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也給我拍拍手的鼓勵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