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1-03 紀錄片《爸媽不用擔心我》淺談整理:小孩的能力、自制、性別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去年公視一連3天播了一部紀錄片,叫做 "Planet Child" 《爸媽不用擔心我》

聖經上說:「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提摩太前書4:12 ),這句對年輕人所說的話,同時也是在跟我們大人說:不要小看孩子年紀小。

小孩之所以在這世界生存大不易,除了他有很多能力還在摸索跟發展之外,也是因為這是一個大人主導的世界,意指最適合大人生存的世界。因為是為大人設計,所以顯得小孩不能,但這不代表小孩沒有能力。


---------第1集--------


這個節目分成3集,做了3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是要3組5-7歲的小孩在沒有大人陪伴下,從倫敦的某個大公園經過A點走到公車站,坐上公車抵達倫敦眼。

要什麼要做這實驗?節目給出英國的一些數據,包含:「50年前孩童自己走路上學,現在孩童被載去校門口」「50年孩童遊玩的距離縮減90%」,也就是說,因為社會諸多方面的變遷,普遍住在都市的小孩活動範圍、自由程度都受到限制,但這也代表小孩的能力因此限縮了嗎?

參加實驗的小孩說:「我知道爸媽其實是想保護我、怕我死掉」,他們兩人一組拿著地圖,成功在沒有大人陪伴下坐上公車抵達倫敦眼,跟另一個主持人會合的時候說:「我覺得自己好像長大了。」

過程中他們嘗試判斷、面臨錯誤、修正路線、嚐到掌握能力的甜美果實,這些其實都是預備小孩成為大人的過程。但大人的擔心恐懼也是真實的,小孩學習掌握能力簡單,大人處理心情跟放手困難。聽起來很像零和遊戲,大人多一點放手的能力,小孩就會多一點掌握的能力。


--------第2集--------

這集談小孩的道德、自制能力。實驗中,小孩分成兩組(3-5歲和6-7歲),在沒有大人陪伴的情況下獨自待在糖果店裡。老闆離開前跟他們說:「幫我保護好糖果,不要讓糖果被拿走跟吃掉。」3-5歲的小孩掙扎了許久,終究還是拿了,拿的時候說:「我這是要給某某某的」(i.e. 我不是為了自己拿的),有的說:「老闆說可以拿不能吃」(欸,老闆是這樣說的嗎?),等到真的吃了就沒在創造任何藉口了,後來主持人問他們:「就算跟老闆說實話你們會倒大霉,你們還是要說嗎?」他們異口同聲說:「對!」

另一組是6-7歲,其中一個小孩是家裡的大哥哥,負責照顧跟當其他弟妹的榜樣,他的經驗告訴他,小孩都會模仿他做好事和做壞事,所以他在店裡當起了警察,堅持不准大家拿糖果。此時實驗升級,讓一個大人演員走進店裡,假裝拿了糖果就走,結果小孩暴動:「你在做什麼?」、「所以我們可以拿了嗎?」大人後腳一離開店裡,小孩立刻瘋狂拿糖果,活像那個大人的行為就是一種「拿糖果沒關係」的行為保證,而且第一個拿的就是那位家裡的大哥哥(顯示他一直以來的好榜樣,有一部份是他觀察爸媽或其他大人來的結果)。當主持人問要不要跟老闆說實話,他們立刻開始「練習」編織各種謊言。

我認為這實驗有兩個重點:3-5歲時不見得不會說謊,但還不習慣以說謊來逃脫,也許謊言也還不太成熟,但等到7歲左右,說謊臉不紅氣不喘的能力已經精進,只有技巧還要再磨練。此時應該也是他們的「道德非自主期」 (常見但不精準的譯詞是「道德他律期」),道德還在形塑階段,而且極度受到外部影響,而這種外部影響應該有兩個:一個是後果懲罰,一個就是大人的「榜樣」。



--------第3集--------

這集談小孩如何定義自己、如何定義性別,如何依據自己定義的性別定義自己。

首先進行的是比力氣,小孩主動說要以性別分組進行搥東西的比賽,主持人要他們個別預期自己的分數,小男生給自己的預期分數非常高,小女生則相反,尤其有個從小就學跳舞,每天都在練力與美的小女生給自己的預期分數非常低,結果他的分數是全部小孩當中最高的。分數一出來,女生們尖叫,男生臉綠到不行,好像剛那把槌子就搥在他們頭上。

事實插播:其實小孩在青春期之前男女力氣都差不多,但這些小孩(3-7歲)在實驗前受訪時,無論男女生都說:男生力氣比較大。所以能力認知至少在這個時期,明顯不是「生物性」結果,而是「社會性」結果。

接著男女繼續分組,在小組裡介紹描述自己,小男生開始說他很會做什麼什麼,女生的介紹也差不多。節目談到之前的研究會說,男生在介紹、表現自己的時候,大多會以能力這方面切入,女生則比較會提到自己的個性等方面的特質,也比較會注意到別人的難過和想要照顧心情。但以這實驗來說,男女生並無明顯分別,這當中應該也有時代演進的因素在影響,

最後是產生領袖的過程,男女分成兩組,各自要為自己那一隊舞蹈比賽選出隊長,女生在這時候就顯現了在意人際與關心心情的部份,因為他們開始爭執吵架後,有個小女生受不了衝突的張力掉了眼淚,另一個女生基於同情(「因為他最小、而且他哭了」),而把隊長的票投給他。男生則是非常實際覺得「能力好的才能當領袖」,所以選出他們覺得舞跳得最好的人,沒有爭吵、沒有哭鬧。

這幾個實驗有的可以反映男女的差異,有的沒有,這代表男女生的特質並不是二分法的一切為二,而且所謂的男女特質和對於男女的認知,並不是固定的從古自今,而是會隨著時空演變。



--------結論--------

實驗之所以是實驗,就是因為非常簡略並且可以快速得出結果。不過確實可以讓我們觀察到一些東西,還有大人應該思考的問題,以及大人也是可以思考、學習和改變的。這部紀錄片的英文片名是 planet child,亦即「小孩星球」,我們大人要記得常常踏出大人星球,走進小孩星球看看,這樣才堪稱有宇宙觀的宇宙人,你說是不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字與麵粉的遊戲室
112會員
417內容數
除了翻譯之外,這裡也是抒發烘焙、時事、戲劇、書、自然環境、信仰等想法的天地。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是「教養中重要的幾件事-爸媽不可不知」家庭系列教養三部曲中的第三篇,筆者根據10幾年來接觸家庭的經驗寫成的,此篇稍長,請耐心讀完,筆者將無私地供爸媽經驗!
Thumbnail
這是「教養中重要的幾件事-爸媽不可不知」家庭系列教養三部曲中的第三篇,筆者根據10幾年來接觸家庭的經驗寫成的,此篇稍長,請耐心讀完,筆者將無私地供爸媽經驗!
Thumbnail
孩子在兒童期(4 -1 1、1 2)歲,該注意哪些教養原則?穗波心理師分析給您聽。
Thumbnail
孩子在兒童期(4 -1 1、1 2)歲,該注意哪些教養原則?穗波心理師分析給您聽。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阿崴閱讀-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 怎麼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卻開始累加了過多的期望,學著放手,適度的陪伴與表達支持,活出自己的榜樣,才會是最好的示範。
Thumbnail
有一種孩子很早熟、聽話、照顧家人,而這種人我覺得很危險,特別要請大家關心他... 為什麼他要跳出來,小朋友不是該打打鬧鬧、開心玩樂???
Thumbnail
有一種孩子很早熟、聽話、照顧家人,而這種人我覺得很危險,特別要請大家關心他... 為什麼他要跳出來,小朋友不是該打打鬧鬧、開心玩樂???
Thumbnail
要用一句話總結這章節就是,童年,很重要! 童年不會直接影響成年的行為,但是,一切都會有影響。 看完這章我只感覺,我很幸運,光是能夠順利成長,就得來不易了。
Thumbnail
要用一句話總結這章節就是,童年,很重要! 童年不會直接影響成年的行為,但是,一切都會有影響。 看完這章我只感覺,我很幸運,光是能夠順利成長,就得來不易了。
Thumbnail
在哪一時刻覺得自己是大人呢?我問過自己好多次這樣的問題。
Thumbnail
在哪一時刻覺得自己是大人呢?我問過自己好多次這樣的問題。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0/12/02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小孩和大人到底有什麼差異?」
Thumbnail
探路客舊文 2020/12/02 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小孩和大人到底有什麼差異?」
Thumbnail
腦海中閃過Stanford University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學齡前孩子們被單獨帶到房間,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眼前的糖果可予取予攜,但若孩子願意等待,過了指定時間後會被分派更多的回報。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被追蹤多年,發覺較能「延遲自己滿足」的孩子們高中考試成績和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評價都較高。
Thumbnail
腦海中閃過Stanford University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學齡前孩子們被單獨帶到房間,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眼前的糖果可予取予攜,但若孩子願意等待,過了指定時間後會被分派更多的回報。參與實驗的孩子們被追蹤多年,發覺較能「延遲自己滿足」的孩子們高中考試成績和父母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評價都較高。
Thumbnail
我想起《美麗人生》裡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依究保有對人性美麗的盼望與童年的歲月,極力的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以遊戲的方式撐起一座大傘,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父親的話彷彿一劑預防針,讓孩子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Thumbnail
我想起《美麗人生》裡的父親,為了讓孩子依究保有對人性美麗的盼望與童年的歲月,極力的在殘酷的納粹集中營,以遊戲的方式撐起一座大傘,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到傷害。而父親的話彷彿一劑預防針,讓孩子看事情的眼光變得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