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你心底的好與壞-在北影版上映前補個觀影心得

刻在你心底的好與壞-在北影版上映前補個觀影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

  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配合這顆在本劇中難得稍長的鏡頭,又渺小、又壓迫的感覺我很喜歡,甚至我覺得這顆鏡頭可以當作本劇的縮寫:「兩個相愛的男子,在天涯海角之處,他們才能偷得一點相擁的空間。」

  可惜回到導演跟編劇本身,我感覺斧鑿的痕跡就太過明顯,遠沒有他們挑選的演員自然脫俗。剪接的節奏數度硬生生的打斷情緒,用劇場來形容就是瘋狂暗場,然後每一場再次燈亮,台上的變化少到使人懷疑暗場是按錯cue了。

  另外,我走出電影院之後,有種導演「無法選擇」他認為最好的說故事方式的感覺。這個感覺,導致整齣電影回想起來的形象是破碎的,有些地方像電視劇、有些像mv、有些像舞台劇,說是拼裝車或許有些過分,但風格的統一上顯然有著問題。

  然後,我真心不理解龍劭華那場戲的效果是什麼,我很喜歡龍劭華,但他突然的出現,像是沒有人演Birdy的爸爸,所以去「江湖無難事」借了龍劭華兩個小時補個鏡頭。同樣的問題也出在娃娃客串的部分,娃跟龍對我而言,都太沒有被處理過就被放進來了。

  相反的,戴立忍跟王識賢的演出則意外的很驚喜。

  王識賢的造型,還有戴立忍先猶豫、後哥們的行為模式,我覺得都滿有說服力的。(但戴立忍捂自己嘴的表演選擇,非常有待商榷)我很喜歡戴跟王最後一場戲在街道中漫步,還有最後試探彼此願不願意上樓多喝一杯咖啡的來回,但,或許可以再精簡一點。

  既然講到需要被精簡的部分,「歐神父跟阿漢對話」絕對是我首推要刪掉幾場的戲。歐神父的戲除了功能性的讓阿漢說故事外,就沒有別的用處,出現一兩次也就可以了,但本劇中卻像是新聞台切外景跟主播一樣的來回切換,看了很疲乏。

  而且,鏡頭貼他們這麼近到底要幹嘛?!

  近成這樣,只讓我感覺導演在暗示歐神父對阿漢心懷不軌(大概從第三次開始我就在猶豫到底該不該報警了),但他們明明不是這麼具威脅性的關係。

  來總結這部電影。
  我認為跟隨著陳昊森扮演的阿漢的眼光,可以回憶青少年們對愛情的憧憬,感受到一個人初次與另一個人沒有距離的心理接觸,也能放肆的藉這部電影說說自己塵封的戀之衝動。

  最後的最後,配著主題曲可能會想起…
  我從來沒有停止愛你/我其實那時非常愛你,有時,並沒有這麼遙遠的距離。

※圖片來源: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官方粉絲專頁

avatar-img
消極心理師的人生改裝工程的沙龍
77會員
24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那時候,我有數次站在我們高中天台的欄杆邊邊往下看,很意外的沒什麼恐懼的感覺,但看著看著會浮出「掉下去一切都結束了呢」的想法。甚至有點嚮往。拉住我的,是我當時養的一隻白底橘斑貓。
諮商關係很特殊,不同於世間的其他關係,是一種為了個案而存在的關係,並且是以幫忙個案解決、適應困擾為目的的關係。所以這是一種「有目標」、「有一定期限」、「焦點明確」的關係,假如今天我們把諮商關係的界限跟平常的親友、工作、愛情關係搞混,就會浮現出幾個要思考的問題。  
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
那時候,我有數次站在我們高中天台的欄杆邊邊往下看,很意外的沒什麼恐懼的感覺,但看著看著會浮出「掉下去一切都結束了呢」的想法。甚至有點嚮往。拉住我的,是我當時養的一隻白底橘斑貓。
諮商關係很特殊,不同於世間的其他關係,是一種為了個案而存在的關係,並且是以幫忙個案解決、適應困擾為目的的關係。所以這是一種「有目標」、「有一定期限」、「焦點明確」的關係,假如今天我們把諮商關係的界限跟平常的親友、工作、愛情關係搞混,就會浮現出幾個要思考的問題。  
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