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幫親友做諮商?!真的很見外耶-談心理師的關係界限(諮商搞什麼03)

更新於 2022/07/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什麼心理師們沒辦法為親友做諮商?」,談到這個議題,也許有人聽過心理師是想要避免諮商中有「雙重關係」(意指個案與心理師間除了諮商關係外,還有其他關係存在)的存在,而談到雙重關係,我認為其中的核心指的是「界限」(boundary)這件事,就讓我從界限是什麼解釋起。剛好今天是愚人節,我先用一個我被開玩笑(?)的情境來說明:

  前幾天我跟我男友出門吃飯時,在聊天的過程中,他突然說:「欸,你鼻子好像有東西。」,邊說就作勢伸手要戳到我的鼻子裡......
  我當下一陣驚慌閃開,問說:「你要幹嘛??!」,男友則是燦笑說:「啊我就看到有髒東西,想說幫你弄掉。」,這時驚魂未定的我立刻回他說:「我想我們的關係還是要保持一些微妙的距離比較好!」,接著把他的手揮開。

  事後我回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無論當時這是一個開玩笑的情境,或是一個親密的表現,我好像都沒有辦法簡單的接受,因為我感覺到我的「界限」被侵犯了,我必須立刻做點什麼來維護自己。

*界限維持的好與壞

  「界限」白話來說:「是決定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說什麼、做什麼、分享什麼心情的一種約制。好的界限能讓關係順暢,在互動中保有自我,同時也不會使彼此感到不適。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許多型態的界限,像是親子、伴侶、手足、同儕等等,有些界限是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像父母對年幼的子女就會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則是被撫養、被教導的角色。

  但不一定所有的關係界限都有這樣比較明確的行為互動規範,應該說大部分時候,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界限都是不可視而模糊的,端看每個人跟彼此相處時候的感受,也會隨著身處的時空間環境的不同有所改變。

  但無論如何,當我們的界限被侵犯的時候,第一個時候,人的內在普遍會跑出負面的感覺,例如我被戳鼻子時的感覺:「驚慌和不適」,也有一些人可能反應不會像我這麼激烈,但也可能會在心中浮出微微的受冒犯的感覺;

  其次,在行為上會對侵犯自己行為的對方,出現迴避或是一些反抗的動作,在我的例子裡,我是身體轉向、頭撇開,避免自己的身體界限繼續被打破;

  最後,在一些雙方親密,或是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情況下,界限被侵犯的一方,若情緒上長期受到侵擾下(焦慮、煩躁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對自我的認知與感受,讓人在做有關自我重大的決策時,沒有辦法清楚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心理師努力看顧界限的原因

  回到這次題目的重點:「為什麼心理師們沒辦法為親友做諮商?是不是太見外了,連幫忙都不願意。」,或者有另外一些人可能遇到的是「想要跟心理師發展其他關係,像是變成朋友,獲得私人聯絡方式等。」,但以上兩種狀況通常都會被心理師們打回票。到底為什麼呢?心理師們不是都很溫暖嗎?為什麼呢?

  我自己的觀點是,諮商工作的核心是「諮商關係」,一段諮商關係好到心理師跟個案能夠形成同盟時,才能推動個案發現自我、整理自我內在、逐步嘗試改變。

  而諮商關係又很特殊,不同於世間的其他關係,這是一種為了個案而存在的關係,並且是以幫忙個案解決、適應困擾為目的的關係。所以這是一種「焦點明確」、「有目標」、「有一定期限」的關係,假如我們把諮商關係的界限,跟平常的親友、工作、愛情關係搞混,就會浮現出幾個要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第一個可以思考的點是:「讓一個他者輕易的深入自己的界限,真的是完全好的嗎?」,心理師是一種可以深入他人界限的一種職業,也可能會影響個案的重大抉擇。一個有受過妥善訓練的心理師,都會意識到自己在諮商中擁有的力量,也因此會更謹慎,並會在過程中不斷的提醒個案才是自我的主人,諮商是合作關係,而不是上對下的指導關係。加上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常常陷在自己未曾探索、又非常強烈的情緒中,心理師更有這個義務要去協助個案維持界限,讓個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第二個思考點是:「諮商關係是種良藥,但會不會變成飲鴆止渴?」,有些人在諮商中,可以藉由與心理師的談話,重新體驗一次自己過去挫折的經驗,並經由心理師的回饋,建立新的、正向的矯正性經驗;但也有些人可能會變得過度依賴諮商,反而在現實的關係中退縮,但諮商的目標不是要個案一生依賴諮商,而是希望個案經過諮商的協助,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動力跟調適方法。所以心理師需要在諮商中,維持能讓個案回到自己生活的界限,而非完全讓個案「黏」住。

  第三個思考點是比較技術層面的,當個案因為「雙重關係」過於疏遠,或與心理師過於黏膩的關係,在治療過程中有什麼影響。譬如,一個個案在進入諮商前,與心理師有一定的關係時(例如是朋友),可能會發生「顧慮兩人平常的關係,而不願意透露太多內在素材」,此時,原本應該在心理諮商中可以被浮現、需要探索的議題,可能就會被這種緊張的內在動力給壓下;另外,「心理諮商過程中的距離也是一種處方」,尤其面對在關係中會過度黏膩的個案時,心理師會藉著維持諮商框架,讓個案去學習與人相處的距離,但若是兩人之間有諮商以外的關係,就可能讓此框架難以維持下去。

  第四個思考點則是換由心理師角度出發,其實「心理師也會受到原有關係的影響,怎麼辦?」,我自己也曾經遇過朋友很希望我可以接他的案,為他做諮商,但我婉拒了他,並告訴他我的困難是:「身為你的朋友,我聽到你的遭遇時,我也會被挑動起很多我的情緒,會為你遇到的事情生氣、打抱不平,或想為此做點什麼,但這樣並沒辦法讓你真的看到你自己的狀態,也不會促進你真的從內而外的改變。

  所以經上述思考後,我自己的反思是,諮商界限需要心理師不斷地問自己,諮商裡所做的反應回饋,或是諮商關係的發展,會不會讓諮商偏離了個案焦點?是不是能夠解決個案困擾?會不會超過了應有的時間長度?如果有一個點沒有符合,就是個警訊,諮商可能有走鐘的現象!

*身為心理師會怎麼幫助身邊的親友?

  我自己現在在面對親友想要我「諮商」他們時,我不太會像上面這樣夸夸其詞,講一大篇道理給他們聽,畢竟會向我提出這樣要求的人,我想他們都是真有其需求,才會鼓起勇氣的說出來,而人開始主動為自己的困難找資源時,治療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的我通常都會認真地先聽他們的訴說,一如我過去與他們相處時互相扶持的時光,而我作為一個他們認識的學心理學的朋友,能夠提供他們心理知識上的資訊,也能推薦可能相合的心理師或是諮商中心,讓他們更快的去接觸到專業的心理資源。

  當然有些時候在跟他們談話的過程裡,也會使用到一些諮商技巧,但那只是一個幫人在談話中更好掌握重點的方式,並不是我想成為我親友的心理師的意思。他們真的要進入諮商關係的話,我還是相信每個人都值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心理師,去享受一段純然屬於自己的諮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
假如有人問我說諮商中是否一定要自我揭露,我會說:對,在諮商中的自我揭露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不一定會像我的經驗一樣鮮血淋淋的。在心理師的訓練當中,心理師們也是在整個學習、實習的歷程中去嘗試面對自己的議題,怎麼去剖析自己的心理狀態,才會找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揭露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想要親近一隻貓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被動」一些,保持「距離」,當貓主動表現出一些好奇之意時,可以試著伸手給祂們聞一聞,觀察祂們是否願意與我們有些肢體碰觸,當祂們對我們有興趣時,可能會主動用臉蹭蹭我們、接受撫摸,但當祂們覺得「夠了」的時候,就會轉身離開,以上與貓的互動就是所謂「尊重」與「合意」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跨性別者活在社會中,幾乎一定會遇到「你/妳的性別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當一個跨性別者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他/她的性別認同、他們表現出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同等因素,而影響到他們獲得職位的機會。也有跨性別者在職場上被迫要「出櫃」讓其他人知道他/她的性別認同狀態,甚至被迫接受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對待。
結婚可視為一個壓力事件,伴侶需要一起去面對兩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有許多的未來式需要事先安排,很難只是兩個人開開心心的而已。所以,想要做婚前諮商當然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結婚所引發的,對未知的焦慮、對自我的懷疑,若沒有被有章法的解決,只會持續蔓延在未來的婚姻中。
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
假如有人問我說諮商中是否一定要自我揭露,我會說:對,在諮商中的自我揭露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不一定會像我的經驗一樣鮮血淋淋的。在心理師的訓練當中,心理師們也是在整個學習、實習的歷程中去嘗試面對自己的議題,怎麼去剖析自己的心理狀態,才會找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揭露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想要親近一隻貓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被動」一些,保持「距離」,當貓主動表現出一些好奇之意時,可以試著伸手給祂們聞一聞,觀察祂們是否願意與我們有些肢體碰觸,當祂們對我們有興趣時,可能會主動用臉蹭蹭我們、接受撫摸,但當祂們覺得「夠了」的時候,就會轉身離開,以上與貓的互動就是所謂「尊重」與「合意」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跨性別者活在社會中,幾乎一定會遇到「你/妳的性別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當一個跨性別者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他/她的性別認同、他們表現出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同等因素,而影響到他們獲得職位的機會。也有跨性別者在職場上被迫要「出櫃」讓其他人知道他/她的性別認同狀態,甚至被迫接受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對待。
結婚可視為一個壓力事件,伴侶需要一起去面對兩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有許多的未來式需要事先安排,很難只是兩個人開開心心的而已。所以,想要做婚前諮商當然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結婚所引發的,對未知的焦慮、對自我的懷疑,若沒有被有章法的解決,只會持續蔓延在未來的婚姻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遇過不少不認識的朋友會寫訊息或問我, 希望我這可以幫他做出人生重大選擇。 為什麼會想要尋找他人幫忙做決定呢? 其實是因為他太害怕看不到結果的未知, 怕做錯決定, 你會不會這樣呢? 的確有些決定選擇做錯的話, 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造成巨大成本去收復,甚至有難以收復的影響。 但到底要怎麼樣加強自己做決策
Thumbnail
最近疫情,我的耳邊響起,媽媽或其他親戚們會有的說法和做法(這是以前會這樣,現在還會這樣嗎?我不知道): 1。如果染疫了,除了(插隊)住進醫院外,要找人用比較好的儀器,比較好的藥,排比較好的醫生主診。 2。疫苗開打了。機關的熟人會排我們家的人先打。或是去請他先排。 3。到了現場要打疫苗,有人會來打招呼
Thumbnail
你覺得你和家人的關係是下面哪一種?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
最近發現兩種人的存在。一種是做不了決定,什麼都讓別人決定,一種是很愛發表意見,熱衷影響別人的人。前者迷茫無助,後者熱心助人,乍看湊在一起好像剛剛好,但我卻覺得有那麼一些兩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人生中最好的年歲,是明白問題盡皆由己。 你不怪給母親、經濟或總統,明白命運是由自己掌控。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同時要承受各種壓力,我們全力以赴地面對,以至於有時候感覺好像我們只在空閒時才有空照顧小孩。就像所有人那樣,我們會感到壓力、情緒「失調」,那讓我們失去原本與小孩之間放鬆、享受的連結,因為小孩仰賴這份連結,才得以保持自我調整。而他們往往也會失序,終於做出反常的行為,衝著我們或手足而來。
Thumbnail
《子彈筆記思考術》介紹的是一種可以幫助你保持專注且做好優先順序取捨的方法。 因為數位與網路社群不斷有新的資訊跟動態更新吸引我們注意的時代,等於每個人都因此患了「注意力缺失症」一樣,容易不安、焦躁、疲倦、效率不佳,使用子彈筆記法,可以幫助使用者去蕪存菁,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會陷入忙亂而停滯的狀態中。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遇過不少不認識的朋友會寫訊息或問我, 希望我這可以幫他做出人生重大選擇。 為什麼會想要尋找他人幫忙做決定呢? 其實是因為他太害怕看不到結果的未知, 怕做錯決定, 你會不會這樣呢? 的確有些決定選擇做錯的話, 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造成巨大成本去收復,甚至有難以收復的影響。 但到底要怎麼樣加強自己做決策
Thumbnail
最近疫情,我的耳邊響起,媽媽或其他親戚們會有的說法和做法(這是以前會這樣,現在還會這樣嗎?我不知道): 1。如果染疫了,除了(插隊)住進醫院外,要找人用比較好的儀器,比較好的藥,排比較好的醫生主診。 2。疫苗開打了。機關的熟人會排我們家的人先打。或是去請他先排。 3。到了現場要打疫苗,有人會來打招呼
Thumbnail
你覺得你和家人的關係是下面哪一種?  防疫期間,家中有人改為線上上課,也不能出去趴趴走放電;有人改為在家上班,時不時忙於搶口罩、酒精...人心惶惶,許多人都受疫情、作息變動而苦。躁動不安的物種長時間相處在一起,該如何保持心理的相互支持、不吵架和平相處?  本文使用「親子界線」理論觀點,帶你看家人
最近發現兩種人的存在。一種是做不了決定,什麼都讓別人決定,一種是很愛發表意見,熱衷影響別人的人。前者迷茫無助,後者熱心助人,乍看湊在一起好像剛剛好,但我卻覺得有那麼一些兩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人生中最好的年歲,是明白問題盡皆由己。 你不怪給母親、經濟或總統,明白命運是由自己掌控。           
Thumbnail
我們的生活同時要承受各種壓力,我們全力以赴地面對,以至於有時候感覺好像我們只在空閒時才有空照顧小孩。就像所有人那樣,我們會感到壓力、情緒「失調」,那讓我們失去原本與小孩之間放鬆、享受的連結,因為小孩仰賴這份連結,才得以保持自我調整。而他們往往也會失序,終於做出反常的行為,衝著我們或手足而來。
Thumbnail
《子彈筆記思考術》介紹的是一種可以幫助你保持專注且做好優先順序取捨的方法。 因為數位與網路社群不斷有新的資訊跟動態更新吸引我們注意的時代,等於每個人都因此患了「注意力缺失症」一樣,容易不安、焦躁、疲倦、效率不佳,使用子彈筆記法,可以幫助使用者去蕪存菁,聚焦在重要的事情上,不會陷入忙亂而停滯的狀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