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幫親友做諮商?!真的很見外耶-談心理師的關係界限(諮商搞什麼03)

2021/04/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什麼心理師們沒辦法為親友做諮商?」,談到這個議題,也許有人聽過心理師是想要避免諮商中有「雙重關係」(意指個案與心理師間除了諮商關係外,還有其他關係存在)的存在,而談到雙重關係,我認為其中的核心指的是「界限」(boundary)這件事,就讓我從界限是什麼解釋起。剛好今天是愚人節,我先用一個我被開玩笑(?)的情境來說明:

  前幾天我跟我男友出門吃飯時,在聊天的過程中,他突然說:「欸,你鼻子好像有東西。」,邊說就作勢伸手要戳到我的鼻子裡......
  我當下一陣驚慌閃開,問說:「你要幹嘛??!」,男友則是燦笑說:「啊我就看到有髒東西,想說幫你弄掉。」,這時驚魂未定的我立刻回他說:「我想我們的關係還是要保持一些微妙的距離比較好!」,接著把他的手揮開。

  事後我回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無論當時這是一個開玩笑的情境,或是一個親密的表現,我好像都沒有辦法簡單的接受,因為我感覺到我的「界限」被侵犯了,我必須立刻做點什麼來維護自己。

*界限維持的好與壞

  「界限」白話來說:「是決定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說什麼、做什麼、分享什麼心情的一種約制。好的界限能讓關係順暢,在互動中保有自我,同時也不會使彼此感到不適。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許多型態的界限,像是親子、伴侶、手足、同儕等等,有些界限是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像父母對年幼的子女就會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則是被撫養、被教導的角色。

  但不一定所有的關係界限都有這樣比較明確的行為互動規範,應該說大部分時候,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界限都是不可視而模糊的,端看每個人跟彼此相處時候的感受,也會隨著身處的時空間環境的不同有所改變。

  但無論如何,當我們的界限被侵犯的時候,第一個時候,人的內在普遍會跑出負面的感覺,例如我被戳鼻子時的感覺:「驚慌和不適」,也有一些人可能反應不會像我這麼激烈,但也可能會在心中浮出微微的受冒犯的感覺;

  其次,在行為上會對侵犯自己行為的對方,出現迴避或是一些反抗的動作,在我的例子裡,我是身體轉向、頭撇開,避免自己的身體界限繼續被打破;

  最後,在一些雙方親密,或是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情況下,界限被侵犯的一方,若情緒上長期受到侵擾下(焦慮、煩躁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對自我的認知與感受,讓人在做有關自我重大的決策時,沒有辦法清楚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心理師努力看顧界限的原因

  回到這次題目的重點:「為什麼心理師們沒辦法為親友做諮商?是不是太見外了,連幫忙都不願意。」,或者有另外一些人可能遇到的是「想要跟心理師發展其他關係,像是變成朋友,獲得私人聯絡方式等。」,但以上兩種狀況通常都會被心理師們打回票。到底為什麼呢?心理師們不是都很溫暖嗎?為什麼呢?

  我自己的觀點是,諮商工作的核心是「諮商關係」,一段諮商關係好到心理師跟個案能夠形成同盟時,才能推動個案發現自我、整理自我內在、逐步嘗試改變。

  而諮商關係又很特殊,不同於世間的其他關係,這是一種為了個案而存在的關係,並且是以幫忙個案解決、適應困擾為目的的關係。所以這是一種「焦點明確」、「有目標」、「有一定期限」的關係,假如我們把諮商關係的界限,跟平常的親友、工作、愛情關係搞混,就會浮現出幾個要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第一個可以思考的點是:「讓一個他者輕易的深入自己的界限,真的是完全好的嗎?」,心理師是一種可以深入他人界限的一種職業,也可能會影響個案的重大抉擇。一個有受過妥善訓練的心理師,都會意識到自己在諮商中擁有的力量,也因此會更謹慎,並會在過程中不斷的提醒個案才是自我的主人,諮商是合作關係,而不是上對下的指導關係。加上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常常陷在自己未曾探索、又非常強烈的情緒中,心理師更有這個義務要去協助個案維持界限,讓個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第二個思考點是:「諮商關係是種良藥,但會不會變成飲鴆止渴?」,有些人在諮商中,可以藉由與心理師的談話,重新體驗一次自己過去挫折的經驗,並經由心理師的回饋,建立新的、正向的矯正性經驗;但也有些人可能會變得過度依賴諮商,反而在現實的關係中退縮,但諮商的目標不是要個案一生依賴諮商,而是希望個案經過諮商的協助,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動力跟調適方法。所以心理師需要在諮商中,維持能讓個案回到自己生活的界限,而非完全讓個案「黏」住。

  第三個思考點是比較技術層面的,當個案因為「雙重關係」過於疏遠,或與心理師過於黏膩的關係,在治療過程中有什麼影響。譬如,一個個案在進入諮商前,與心理師有一定的關係時(例如是朋友),可能會發生「顧慮兩人平常的關係,而不願意透露太多內在素材」,此時,原本應該在心理諮商中可以被浮現、需要探索的議題,可能就會被這種緊張的內在動力給壓下;另外,「心理諮商過程中的距離也是一種處方」,尤其面對在關係中會過度黏膩的個案時,心理師會藉著維持諮商框架,讓個案去學習與人相處的距離,但若是兩人之間有諮商以外的關係,就可能讓此框架難以維持下去。

  第四個思考點則是換由心理師角度出發,其實「心理師也會受到原有關係的影響,怎麼辦?」,我自己也曾經遇過朋友很希望我可以接他的案,為他做諮商,但我婉拒了他,並告訴他我的困難是:「身為你的朋友,我聽到你的遭遇時,我也會被挑動起很多我的情緒,會為你遇到的事情生氣、打抱不平,或想為此做點什麼,但這樣並沒辦法讓你真的看到你自己的狀態,也不會促進你真的從內而外的改變。

  所以經上述思考後,我自己的反思是,諮商界限需要心理師不斷地問自己,諮商裡所做的反應回饋,或是諮商關係的發展,會不會讓諮商偏離了個案焦點?是不是能夠解決個案困擾?會不會超過了應有的時間長度?如果有一個點沒有符合,就是個警訊,諮商可能有走鐘的現象!

*身為心理師會怎麼幫助身邊的親友?

  我自己現在在面對親友想要我「諮商」他們時,我不太會像上面這樣夸夸其詞,講一大篇道理給他們聽,畢竟會向我提出這樣要求的人,我想他們都是真有其需求,才會鼓起勇氣的說出來,而人開始主動為自己的困難找資源時,治療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的我通常都會認真地先聽他們的訴說,一如我過去與他們相處時互相扶持的時光,而我作為一個他們認識的學心理學的朋友,能夠提供他們心理知識上的資訊,也能推薦可能相合的心理師或是諮商中心,讓他們更快的去接觸到專業的心理資源。

  當然有些時候在跟他們談話的過程裡,也會使用到一些諮商技巧,但那只是一個幫人在談話中更好掌握重點的方式,並不是我想成為我親友的心理師的意思。他們真的要進入諮商關係的話,我還是相信每個人都值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心理師,去享受一段純然屬於自己的諮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消極心理師的人生改裝工程
消極心理師的人生改裝工程
諮商心理師/藝術學士/阿宅。持有消極的人生觀,相信希望/絕望循環才是人生常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