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幫親友做諮商?!真的很見外耶-談心理師的關係界限(諮商搞什麼0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什麼心理師們沒辦法為親友做諮商?」,談到這個議題,也許有人聽過心理師是想要避免諮商中有「雙重關係」(意指個案與心理師間除了諮商關係外,還有其他關係存在)的存在,而談到雙重關係,我認為其中的核心指的是「界限」(boundary)這件事,就讓我從界限是什麼解釋起。剛好今天是愚人節,我先用一個我被開玩笑(?)的情境來說明:

  前幾天我跟我男友出門吃飯時,在聊天的過程中,他突然說:「欸,你鼻子好像有東西。」,邊說就作勢伸手要戳到我的鼻子裡......
  我當下一陣驚慌閃開,問說:「你要幹嘛??!」,男友則是燦笑說:「啊我就看到有髒東西,想說幫你弄掉。」,這時驚魂未定的我立刻回他說:「我想我們的關係還是要保持一些微妙的距離比較好!」,接著把他的手揮開。

  事後我回想起這件事情,我覺得無論當時這是一個開玩笑的情境,或是一個親密的表現,我好像都沒有辦法簡單的接受,因為我感覺到我的「界限」被侵犯了,我必須立刻做點什麼來維護自己。

*界限維持的好與壞

  「界限」白話來說:「是決定我們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說什麼、做什麼、分享什麼心情的一種約制。好的界限能讓關係順暢,在互動中保有自我,同時也不會使彼此感到不適。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許多型態的界限,像是親子、伴侶、手足、同儕等等,有些界限是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像父母對年幼的子女就會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則是被撫養、被教導的角色。

  但不一定所有的關係界限都有這樣比較明確的行為互動規範,應該說大部分時候,人與人關係之間的界限都是不可視而模糊的,端看每個人跟彼此相處時候的感受,也會隨著身處的時空間環境的不同有所改變。

  但無論如何,當我們的界限被侵犯的時候,第一個時候,人的內在普遍會跑出負面的感覺,例如我被戳鼻子時的感覺:「驚慌和不適」,也有一些人可能反應不會像我這麼激烈,但也可能會在心中浮出微微的受冒犯的感覺;

  其次,在行為上會對侵犯自己行為的對方,出現迴避或是一些反抗的動作,在我的例子裡,我是身體轉向、頭撇開,避免自己的身體界限繼續被打破;

  最後,在一些雙方親密,或是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情況下,界限被侵犯的一方,若情緒上長期受到侵擾下(焦慮、煩躁等),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對自我的認知與感受,讓人在做有關自我重大的決策時,沒有辦法清楚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心理師努力看顧界限的原因

  回到這次題目的重點:「為什麼心理師們沒辦法為親友做諮商?是不是太見外了,連幫忙都不願意。」,或者有另外一些人可能遇到的是「想要跟心理師發展其他關係,像是變成朋友,獲得私人聯絡方式等。」,但以上兩種狀況通常都會被心理師們打回票。到底為什麼呢?心理師們不是都很溫暖嗎?為什麼呢?

  我自己的觀點是,諮商工作的核心是「諮商關係」,一段諮商關係好到心理師跟個案能夠形成同盟時,才能推動個案發現自我、整理自我內在、逐步嘗試改變。

  而諮商關係又很特殊,不同於世間的其他關係,這是一種為了個案而存在的關係,並且是以幫忙個案解決、適應困擾為目的的關係。所以這是一種「焦點明確」、「有目標」、「有一定期限」的關係,假如我們把諮商關係的界限,跟平常的親友、工作、愛情關係搞混,就會浮現出幾個要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第一個可以思考的點是:「讓一個他者輕易的深入自己的界限,真的是完全好的嗎?」,心理師是一種可以深入他人界限的一種職業,也可能會影響個案的重大抉擇。一個有受過妥善訓練的心理師,都會意識到自己在諮商中擁有的力量,也因此會更謹慎,並會在過程中不斷的提醒個案才是自我的主人,諮商是合作關係,而不是上對下的指導關係。加上個案在諮商的過程中,常常陷在自己未曾探索、又非常強烈的情緒中,心理師更有這個義務要去協助個案維持界限,讓個案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第二個思考點是:「諮商關係是種良藥,但會不會變成飲鴆止渴?」,有些人在諮商中,可以藉由與心理師的談話,重新體驗一次自己過去挫折的經驗,並經由心理師的回饋,建立新的、正向的矯正性經驗;但也有些人可能會變得過度依賴諮商,反而在現實的關係中退縮,但諮商的目標不是要個案一生依賴諮商,而是希望個案經過諮商的協助,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動力跟調適方法。所以心理師需要在諮商中,維持能讓個案回到自己生活的界限,而非完全讓個案「黏」住。

  第三個思考點是比較技術層面的,當個案因為「雙重關係」過於疏遠,或與心理師過於黏膩的關係,在治療過程中有什麼影響。譬如,一個個案在進入諮商前,與心理師有一定的關係時(例如是朋友),可能會發生「顧慮兩人平常的關係,而不願意透露太多內在素材」,此時,原本應該在心理諮商中可以被浮現、需要探索的議題,可能就會被這種緊張的內在動力給壓下;另外,「心理諮商過程中的距離也是一種處方」,尤其面對在關係中會過度黏膩的個案時,心理師會藉著維持諮商框架,讓個案去學習與人相處的距離,但若是兩人之間有諮商以外的關係,就可能讓此框架難以維持下去。

  第四個思考點則是換由心理師角度出發,其實「心理師也會受到原有關係的影響,怎麼辦?」,我自己也曾經遇過朋友很希望我可以接他的案,為他做諮商,但我婉拒了他,並告訴他我的困難是:「身為你的朋友,我聽到你的遭遇時,我也會被挑動起很多我的情緒,會為你遇到的事情生氣、打抱不平,或想為此做點什麼,但這樣並沒辦法讓你真的看到你自己的狀態,也不會促進你真的從內而外的改變。

  所以經上述思考後,我自己的反思是,諮商界限需要心理師不斷地問自己,諮商裡所做的反應回饋,或是諮商關係的發展,會不會讓諮商偏離了個案焦點?是不是能夠解決個案困擾?會不會超過了應有的時間長度?如果有一個點沒有符合,就是個警訊,諮商可能有走鐘的現象!

*身為心理師會怎麼幫助身邊的親友?

  我自己現在在面對親友想要我「諮商」他們時,我不太會像上面這樣夸夸其詞,講一大篇道理給他們聽,畢竟會向我提出這樣要求的人,我想他們都是真有其需求,才會鼓起勇氣的說出來,而人開始主動為自己的困難找資源時,治療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的我通常都會認真地先聽他們的訴說,一如我過去與他們相處時互相扶持的時光,而我作為一個他們認識的學心理學的朋友,能夠提供他們心理知識上的資訊,也能推薦可能相合的心理師或是諮商中心,讓他們更快的去接觸到專業的心理資源。

  當然有些時候在跟他們談話的過程裡,也會使用到一些諮商技巧,但那只是一個幫人在談話中更好掌握重點的方式,並不是我想成為我親友的心理師的意思。他們真的要進入諮商關係的話,我還是相信每個人都值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心理師,去享受一段純然屬於自己的諮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
假如有人問我說諮商中是否一定要自我揭露,我會說:對,在諮商中的自我揭露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不一定會像我的經驗一樣鮮血淋淋的。在心理師的訓練當中,心理師們也是在整個學習、實習的歷程中去嘗試面對自己的議題,怎麼去剖析自己的心理狀態,才會找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揭露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想要親近一隻貓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被動」一些,保持「距離」,當貓主動表現出一些好奇之意時,可以試著伸手給祂們聞一聞,觀察祂們是否願意與我們有些肢體碰觸,當祂們對我們有興趣時,可能會主動用臉蹭蹭我們、接受撫摸,但當祂們覺得「夠了」的時候,就會轉身離開,以上與貓的互動就是所謂「尊重」與「合意」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跨性別者活在社會中,幾乎一定會遇到「你/妳的性別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當一個跨性別者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他/她的性別認同、他們表現出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同等因素,而影響到他們獲得職位的機會。也有跨性別者在職場上被迫要「出櫃」讓其他人知道他/她的性別認同狀態,甚至被迫接受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對待。
結婚可視為一個壓力事件,伴侶需要一起去面對兩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有許多的未來式需要事先安排,很難只是兩個人開開心心的而已。所以,想要做婚前諮商當然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結婚所引發的,對未知的焦慮、對自我的懷疑,若沒有被有章法的解決,只會持續蔓延在未來的婚姻中。
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
假如有人問我說諮商中是否一定要自我揭露,我會說:對,在諮商中的自我揭露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不一定會像我的經驗一樣鮮血淋淋的。在心理師的訓練當中,心理師們也是在整個學習、實習的歷程中去嘗試面對自己的議題,怎麼去剖析自己的心理狀態,才會找到自己能夠接受的揭露自己的方式。
當我們想要親近一隻貓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被動」一些,保持「距離」,當貓主動表現出一些好奇之意時,可以試著伸手給祂們聞一聞,觀察祂們是否願意與我們有些肢體碰觸,當祂們對我們有興趣時,可能會主動用臉蹭蹭我們、接受撫摸,但當祂們覺得「夠了」的時候,就會轉身離開,以上與貓的互動就是所謂「尊重」與「合意」
我最喜歡用來解釋心理師內在狀態的比喻是「演員的三個自我」的理論,我認為心理師在諮商中也同時有三個狀態存在,第一個是心理師本人的狀態,第二個則是心理師運用「同理」去經驗個案的狀態,第三個則是心理師在了解個案的動機、背景、環境後,運用心理知識去與個案共同工作的狀態。
跨性別者活在社會中,幾乎一定會遇到「你/妳的性別是什麼?」這樣的問題,當一個跨性別者在求職時,可能會因為他/她的性別認同、他們表現出的性別氣質與生理性別不同等因素,而影響到他們獲得職位的機會。也有跨性別者在職場上被迫要「出櫃」讓其他人知道他/她的性別認同狀態,甚至被迫接受不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對待。
結婚可視為一個壓力事件,伴侶需要一起去面對兩個人生活的巨大轉變,無論是家庭、工作、人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有許多的未來式需要事先安排,很難只是兩個人開開心心的而已。所以,想要做婚前諮商當然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結婚所引發的,對未知的焦慮、對自我的懷疑,若沒有被有章法的解決,只會持續蔓延在未來的婚姻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隨著青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啟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心理諮商。然而,初次諮商常伴隨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將從壓力反應到個人需求,幫助你理解心理諮商的意義。無論是生活壓力、情緒困擾或是自我成長,每個人都有尋求專業支持的理由。透過這個指南,希望你能對諮商有更深入的認識。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諮商師希望與個案之間只有諮商關係,不是朋友,更不可能邊諮商邊談戀愛。諮商也是建立在最純粹的諮商關係上才能好好發揮效用。文章談及關於諮商關係的祕密。
上次我們討論了諮商倫理,今天我們要來延續上次的話題   點我複習     (圖片出處:https://parade.com/living/boundary-phrases)     第二件事情則是要來談談「邊界」(boundary) 與「雙重關係」。 Boundary字面上的意思是界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情緒勒索是甚麼? 在親密關係裏,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操控他人情緒,令對方產生恐懼感,義務感,罪惡感,從而妥協,都是情緒勒索。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判斷能力的正常人,理應自由行事。父母子女,朋友兄弟姊妹,情侶夫妻間不知不覺地用情緒威逼對方順應自己,達至操控他人的行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心身受壓
Thumbnail
隨著青壯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啟動,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心理諮商。然而,初次諮商常伴隨疑慮與不安。這篇文章將從壓力反應到個人需求,幫助你理解心理諮商的意義。無論是生活壓力、情緒困擾或是自我成長,每個人都有尋求專業支持的理由。透過這個指南,希望你能對諮商有更深入的認識。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伴侶諮商很難,困難之一是要能將觀點轉移成「系統觀點」,能看見伴侶之間舞出的負向互動模式。然而只擁有系統觀點,並不足以應付伴侶諮商實務上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許多關於人性的需求與渴望等議題,像是伴侶間發生欺騙、背叛、被輕蔑、遺棄、被拒絕、失去控制感等複雜經驗,我們更需要知道這些人性議題是如何影響著他們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諮商師希望與個案之間只有諮商關係,不是朋友,更不可能邊諮商邊談戀愛。諮商也是建立在最純粹的諮商關係上才能好好發揮效用。文章談及關於諮商關係的祕密。
上次我們討論了諮商倫理,今天我們要來延續上次的話題   點我複習     (圖片出處:https://parade.com/living/boundary-phrases)     第二件事情則是要來談談「邊界」(boundary) 與「雙重關係」。 Boundary字面上的意思是界
這次要來和大家談談心理諮商倫理、邊界以及雙重關係   下列幾個問題,歡迎大家可以一起先來思考看看:   你會和朋友/家人分享心事嗎? 你所分享的內容是否會有"界限"呢? 你會和所有的朋友及家人分享一樣的事情嗎?   你是否有尋求過諮商或是心理師的協助呢? 如果有的話,當遇到難以啟齒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