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徵求積極同意」就不是「性騷擾」

2021/03/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篇文要獻給我的一個直男好朋友,謝謝他跟我討論,讓我對性騷擾的想法有更進一步的思考跟探索。

*在徵求積極同意的過程中就變成性騷擾了?!

  故事是這樣的,昨日在某靠北系粉絲專頁刊出一篇文章,網友A(依附圖對話脈絡推測為男性)想要向網友B(依附圖對話脈絡推測為女性)購買東西,在兩人達成交易協議後,網友A向網友B以訊息詢問在兩人面交時,若是加碼500元的話,B是否能幫自己「吹」,而B被A的提議激怒,因而將兩人對話貼到網路上引發熱議。

  回到我跟我朋友的討論中,他向我提問說,雖然他也覺得網友A後續的發言有點在「凹」的感覺,但是兩人在前半的對話中,網友A也可以算是有要徵求積極同意,當網友B拒絕時,A也立刻道歉,並沒有繼續在胡鬧或是騷擾,但今天這個A只是在試探性地對另外一個異性,釋放出性的訊息就被當成是性騷擾的變態了,這樣到底要怎麼辦呢?

  心理師你說說看啊,你自己的文章(請見前文:從與貓的互動,學身體界限的建立)裡面不是也說保持被動以外,在要有性接觸的時候,記得要主動詢問!啊現在在主動詢問的時候就出錯了!是要怎麼辦!蛤!

  上述的質問雖然沒有發生在我跟我朋友的對話中,但這個疑問有趣到,我原本正在午餐後的飽睏中,不得不開始動念思考到底要怎麼解釋這個問題,總不能說人醜性騷擾吧。

*性邀約要成立,需要的不只是「積極同意」

  面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我的觀點是,性邀約要成立,以及不被當成變態,需要的顯然不只是「徵求積極同意」。

  同時,我覺得應該回到「性」的本質來回應這個問題,談到性,我腦袋裡立刻會浮現的幾個關鍵字是:親密、激情、隱私、自然、關係

  普遍而言,性是人與人互動中較激烈的一面,而且是屬於隱私,且關係要到一定程度才會進行的行為,合理的互動狀態下應該是先有一定關係(朋友來往、情人交往),才會進到「試著取得可以進行性接觸的積極同意」的階段。

  當然,現在資訊跟社交場合的發達,不管是去夜店玩、用交友軟體,可能會讓人跟人進入到性接觸的時間變短、變容易,加上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例不斷,因此現在不斷加強「積極同意」的觀念宣導。但是,不是有積極同意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應該隨著關係的發展,走到有性接觸前,仍不可以忘記要「取得積極同意」!

  回到網友A的例子,我認為他的問題是在買網拍的過程中,一般人並不會設想兩人間有性接觸,但他卻突然打破了所有社交常態的界限,所以對方自然會因為這樣的提問感覺到驚嚇,甚至覺得被騷擾。加上他的詢問方式是想要加價購買性服務,更加強了對方感覺到自己的隱私是被侵犯、能被開價購買的,這當然會讓被詢問的他人感覺到冒犯跟羞辱。
  假如圖片中的網友A是我的朋友,我應該也會說他的行為造成性騷擾。

*把約炮/網路交友放回現實脈絡

  最後我想跟大家再來討論另外一件事情,假設今天某人想要去跟另外一個人互動,就是以「親密關係/性/約炮」為前提的話,有沒有辦法比較好的去實行,或者至少不要變成性騷擾呢?

  (先澄清,我並沒有要把這篇文章變成一個約炮指南)

  作為一個心理師,我建議大家可以做換位思考的練習,而這個練習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轉換情境的想像,另一個是轉換角色的想像

  有關轉換情境的想像,尤其適合網路交友的狀況,我建議大家試著抽離一下,想像自己跟網友若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集的話會是什麼樣子。因為在網路的世界裡面,我們很容易因為匿名、距離的關係,失去對現實世界的判斷能力,因而變得衝動做出超越界限(或犯法)的事情。把約炮/網路交友放回現實脈絡,才能讓人在交友過程中時時意識到自己行為的責任與影響。

  例如網友A的例子,假如他不是在網購的時候遇到對方,而是在去自家巷口的手搖飲買珍奶的時候,順便問店員說多五百可以去後面吹一下嗎?他可能會受到什麼樣的對待?我想像的畫面,他可能會直接被潑飲料,甚至會被報警逮捕;

  另外一個轉換角色的想像,則是想請大家試著把自己放到被騷擾的一方,去感受隱私被侵犯的感覺為何。這種轉換角色的練習,尤其適合不同性別、成長背景的情況。即使現在在閱讀文章的你是個男生,也不代表你不會有被性騷擾的可能。例如館長陳之漢受性騷擾的事件為例,即使是被普羅大眾認為很有能力保護自己的館長,都會被騷擾,而且當下也未必能反應得過來。

  為什麼我會強調在交友的過程中要去轉換角色呢?其實我想要強調的是「同理」的概念。性騷擾的發生,常常是單方面因著自己的感受、慾望去侵犯到他人,而同理對方的感受,恰好可以阻止這樣單方面的行為,當我們可以對他人的不舒服「感同身受」時,我們就可以自然地去減低自己造成他人不悅的行為(或至少有個警醒暫停的可能),才能產生改善自己行為的空間,甚或是創造對方願意跟自己多互動的機會。

  講了這麼多,我想說與人創造關係(性關係也是)說難其實不難,最重要的,我認為是,時時把對方跟自己的感受都放在重要的位置,能夠維持動態的平衡,就不會讓任何一方感到不滿或是侵犯。

  
如果你/妳感覺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上不斷的出差錯,歡迎使用心理諮商或是參與各種心理師開設的講座與團體,相信都能有所助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消極心理師的人生改裝工程
消極心理師的人生改裝工程
諮商心理師/藝術學士/阿宅。持有消極的人生觀,相信希望/絕望循環才是人生常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