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etflix歷史劇「王冠」造成查爾斯王子關閉推特留言功能,談到歷史的強大力量
方格精選

從Netflix歷史劇「王冠」造成查爾斯王子關閉推特留言功能,談到歷史的強大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Netflix歷史劇「王冠」的第四季開始演到查爾斯王子與黛安娜王妃的婚姻,結果造成大量粉絲去查爾斯王子的推特出征,讓他不得不關閉留言功能(新聞連結)。「王冠」因為大量還原史實,播出以來好評不斷,讓歷史迷們大呼過癮,只是這次還原的是皇室認為「有爭議」的史實,就算劇組人員再三呼籲只是戲劇效果,還是很難安撫粉絲們憤怒的情緒。黛安娜王妃在1997年過世,即使過了二十幾年的舊事重提,還是會讓粉絲們氣憤到去當事人推特版面留言罵人。這很誇張嗎?不,因為大家太低估歷史的力量了,接下來用兩個台灣人都很熟悉的事實來說明:歷史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1. 習提甲午戰爭,盼統一終結百年國恥」,此段新聞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到的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開戰雙方是大清國和日本,經歷了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麼到了21世紀還在糾結這場戰爭?原因無他,因為現今中國的成長動力,得力於百年前中國被世界列強打敗的歷史。有了這段同仇敵愾的歷史,中國人才能團結一致,為了重返大國的榮耀而努力。這樣的復仇情緒所驅動的「戰狼外交」常常會讓其他國家動輒得咎,也嚴重影響中國的國際形象,但是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這是必備的心理武裝,只要中國人民對這段歷史持續感到屈辱,全國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向心力,像是中國人民心中無形的核能發電廠,這股力量,夠強大了吧?
  2. 立法院國民黨團 痛批歷史新課綱媚日」,此段新聞是立法院國民黨團在批評新的歷史課綱「媚日」,國中的「中國史」改成「東亞史」,對於從小受黨國教育長大的我,感到五味雜陳。以前為了凝聚「反共抗俄」的國民共識,黨國的歷史教育裏強調共產黨「竊據大陸」、「奴役人民」,強調日本的「南京大屠殺」,強調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所以當年每個小朋友(包括我自已)看到「中共」、「小日本」這些字眼,無不咬牙切齒,欲除之而後快。解嚴後的教育漸漸走出這麼強調仇恨的歷史教育,但是它所遺留下來的傷害歷歷在目,到現在台灣社會還在設法修復中。以當年的教育所形成的國際觀來看,我們台灣人就是中國人,是高貴的五千年歷史的古國之民,什麼越南、泰國、韓國,都是自古臣服於中國的次等國家,只要有朝一日我們可以光復大陸,就可以重返往日的榮耀。這麼扭曲的國際觀,讓我們看到「東南亞」就開始嫌惡,看到「印度」就覺得落後,看到「韓國」贏球就咬牙切齒,這股歧視的力量強大到無以倫比、又幼稚到令人汗顏,卻還存在於我們這代人的心中。很高興新的歷史教育終於要去拆這個戒嚴時代遺留下來的「心理武裝炸彈」,希望後人不要再去濫用這種「歷史的力量」來傷己傷人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影集「王冠」的主創彼得.摩根的企圖心,如果只是要拍紀錄片的話,不必找這麼多優秀的演員巨細靡遺的來演繹這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如果只是要拍肥皂劇的話,可以不必這麼忠於史實。看完了這四季,我可以大膽的斷言:彼得.摩根要讓他的「王冠」系列影集成為真實歷史的一環,也就是太史公司馬遷所說的「成一家之言」的硬派歷史作品。他專注於英國王室與英國近代史、英國政治的關係,著重於這些歷史人物在歷史中的角色及定位,他的企圖心直追英國歷史學家吉朋的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彼得.摩根的「王冠」是新時代的、用影像寫成的「近代大英帝國衰亡史」。就是因為這個企圖心,他不會遵照英國官方的「強烈建議」在每集一開始打上「虛構聲明」(新聞連結在此),為了演繹歷史而拍的影集,用真實事件貫穿劇情的歷史作品,何虛構之有?

「王冠」尚未完結,請大家繼續來體會這股「強大的歷史力量」,雖然黛安娜的婚姻故事令人心碎,但是「王冠」精彩的地方還很多,請大家隨著精彩動人的劇情重溫英國近代的重要史事,並謹記以下事實:歷史的強大的力量絕對超乎想像,尤其是它帶來的仇恨以及歧視,我們絕對要用戒慎恐懼的心態來看待這股力量

avatar-img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16.7K會員
286內容數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在這個終戰八十年的2025年,隨著世界史的進展所開創的新視野,二戰帶給現代世界的意義,不再只是正義的同盟國戰勝邪惡的軸心國這種單純的軍事對抗敘事,而是更複雜的全方面衝突…
為了教育我自己的寫作,就是在對抗這種把無知當有趣的反智風氣,藉由深度閱讀,不停的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設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將這樣的閱讀成果化為文字,分享自己克服無知的過程,對我自己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就算無法寫出爆紅文字,但是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在教訓他人,而是在教訓我自己
防雷線:這個世界不存在可以討論《正常人》而不爆雷的文章,除非像書中三一學院的學生,用「抽象,欠缺文本的細節」這種不讀書卻大放厥辭的話術,才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