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了幾遍《親愛的房客》、看了幾段刪減鏡頭後仍覺得意猶未盡,如果有人和我一樣之前傻傻錯過,有意於現在補上更多的莫子儀,這部 2018 年客家電視台精心打造的時代劇《台北歌手》可以說是不容錯過,不但與導演樓一安共同執筆劇本,以舞台劇的方式將早期四零年代「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生平與其創作縝密結合,瀰漫濃厚的文學氣息,時代感更是處處滲透於衣著、用語、流行文化與日常生活底下。
談及此位左翼作家,被稱為台灣第一代文青、外貌俊美的呂赫若,由莫子儀來演繹想必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似乎生不逢時又生也逢時,橫跨在兩次大戰之間,台灣受列強瓜分後又進入日據時期,知識分子口中所操是輪轉流利的日語、台語與客語,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的他以筆代矛,關注政治、反映社會現況、富有革命理想,在文學、音樂與戲劇領域長期耕耘,於彼時的藝文界博得一席之地。
相當喜歡編導堆疊這位真實存在之人物的切入點,不刻意歌功頌德,或特地避開其爭議性的政治傾向與私人生活,而是選擇透過呂赫若的作品邀請觀眾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並將整個台灣當時的複雜與衝突濃縮在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這群知識分子身上。在一篇訪談中樓一安曾說道,自己從文獻、史料與作品中所解讀的呂赫若是一個相當矛盾的人,總是在創作裡關注女性的遭遇,真實生活又時時流露出沙文男性的特質;他也有一定程度的族群意識,自我認同卻時常是浮動,甚至錯亂的,無法從根本脫離日本文化在他身上產生的影響,成為了戰後台灣社會無所適從的一頁時代切面。
也因此,莫子儀對呂赫若的詮釋更顯得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於當今目光審視之下,將一位具有爭議性的文壇領袖、一位自相矛盾的創作者,演繹得讓觀眾能夠同理、產生共鳴,並如沐春風般感受到他文質彬彬的魅力,便是整部劇集成敗的關鍵處之一。所以我們看見了才子佳人,看見了努力在理想與現實,在傳統與改變之間尋求平衡的有志青年,身兼丈夫、父親、作家、表演者等多重身份,時而農夫樣貌示人,時而挑戰沒出息的結巴男子。收工後群起流連的山水亭總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此批文人雅士無所不談,適時穿插他們改編演出的劇中劇,每個角色都夾雜某部分的呂赫若碎片,也夾雜某部分的莫子儀碎片,漸漸畫上了等號,同一位理想主義者穿梭於〈藍衣少女〉、〈牛車〉、〈清秋〉、〈冬夜〉、〈暴風雨〉等或長或短或虛或實的篇章,細膩交織成一部飽滿立體的《台北歌手》。
將劇名取為「台北歌手」亦相當耐人尋味,刻意混淆視聽的說法就這麼硬生生被國民黨印在通緝單上,意味著此時期的史實、思想變革也長期被後人們簡化與誤解,透過呂赫若用生命走過的文學視野,觀眾得以重新一窺當年知識分子面臨的艱困處境,以及他們擁護不同思想的複雜原因。會於此時推薦《台北歌手》有非常多理由,除了放眼望去演員亮眼、劇本優質、還原時代以外,最重要的,還是這部劇集真正帶領我們認識了不甚遙遠卻如此模糊的近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