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CATCHPLAY+|《兒子的大玩偶》:把歡笑帶給兒子,把眼淚留給自己。

2020/1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應該不少人最近也觀賞了這部 80 年代的經典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是早期引領文學改編電影的成功作品之一,吳念真提筆改編自黃春明的同名小說,將三則短篇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與〈蘋果的滋味〉分別交由侯孝賢、曾壯祥以及萬仁三位導演執導,以寫實主義重現戰後一代艱困貧瘠的無奈困境與鄉土面貌。
這些不起眼的角色都被抹去了臉孔,眼前所見的生活、貧窮、挫敗將多數底層小人誤折磨的不成人形,面臨社會轉型,無論情願與否,都不得不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強行闖入,頓時多出了小丑、快鍋、蘋果,稀有而昂貴的舶來品在在象徵著潔白無瑕的色澤與香甜美妙的滋味。
〈小琪的那頂帽子〉是兩個推銷員的故事,一位一板一眼,只想盡快將商品推銷出去,一位漫不經心,心思都放在鎮上一名老戴著帽子的女孩小琪身上。那個年代做業務才有賺錢機會,設法將多數人過去不需要的事物變成家家戶戶皆有的民生必需物資,像是快鍋。因為效率愈來愈重要,滷一鍋豬腳可以比傳統慢火燉煮節省八成以上的時間,不消幾分鐘,鍋中的肉已熟爛入味,迅速上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個大男人根本看起來不像是平時會穿梭在爐灶之間的身影,甚至連一般鍋子的用法都有些陌生,無從得知快鍋對於料理是利大於弊或弊多於利,只聽信主管一句「必須相信公司的產品」、「日本人用了幾十年也沒問題」,但現實卻難逃雙雙演變為悲劇,小說的收尾更令人心寒,理應得到回報的努力成了災難,理應純真無瑕的笑容底下是慘痛的疤痕,那些美好、善良的事物一一在生活中幻滅。
楊德昌導演在《青梅竹馬》片頭獻給記者楊士琪的「削蘋果事件」就是源自片中第三篇〈蘋果的滋味〉,其戲謔手法為三段故事最明顯的,崇洋媚外的自卑心態無處不滲透這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諷刺寓言。舉家浩浩蕩蕩遷往台北的江阿發,住在家徒四壁的屋簷下,加上嗷嗷待哺的四張小嘴,整家人整被貧窮癌侵蝕得喘不過氣,一天,江阿發準備上工時意外被美軍上校開車撞斷雙腿,住進了當時的美軍醫院,也就是現在北榮東院區。然後危機就是轉機,罪人就是貴人,江阿發枕頭下壓有大把美金,妻子中於破涕為笑,啞巴女兒有機會受教育,蘋果的滋味似乎不如想像中甜美,但整家人嚐著一顆價值四斤米的蘋果,清脆的咀嚼聲此起彼落,光想像便覺幸福,原來真如卡謬所言,幸福與荒謬本是同根生。
選擇將首則〈兒子的大玩偶〉留在最後談論,是因此篇還是整部電影中最喜愛的部分,有著像是觀賞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品之感,將生活的辛酸無奈寓於影像藝術跟前,就如電影海報寫著「把歡笑帶給兒子,把眼淚留給自己」。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坤樹不得不拉下臉來為自己爭取一份工作,頭頂烈日抹上白粉的臉斑駁參差,紅紅圓圓的喜感鼻子藏著無法言說的苦楚,忍受孩子嘲弄欺凌,忍受長輩冷嘲熱諷,漫無目的跨出的每一步是更加舉步維艱。在外面滿腹委屈,回到家也不敢多說一句話,疲憊、落寞又非得撐下去的身影讓人越看越鼻酸,為了家計早出晚歸,好不容易終於可以擺脫可笑扮相,卻換得兒子相見不相識,還能怎麼辦呢?
「坤樹把小孩子還給阿珠,心突然沉下來。他走到阿珠小梳粧臺,坐下來,躊躇地打開抽屜,取出粉塊,深深地望著鏡子,慢慢地把臉塗抹起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Kristin
Kristin
創有粉絲專頁「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東吳中文畢,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著有電影文集《光影華爾滋》,文章散見各網路媒體,喜愛透過觀影、閱讀探索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