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CATCHPLAY+|《兒子的大玩偶》:把歡笑帶給兒子,把眼淚留給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應該不少人最近也觀賞了這部 80 年代的經典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是早期引領文學改編電影的成功作品之一,吳念真提筆改編自黃春明的同名小說,將三則短篇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與〈蘋果的滋味〉分別交由侯孝賢、曾壯祥以及萬仁三位導演執導,以寫實主義重現戰後一代艱困貧瘠的無奈困境與鄉土面貌。
這些不起眼的角色都被抹去了臉孔,眼前所見的生活、貧窮、挫敗將多數底層小人誤折磨的不成人形,面臨社會轉型,無論情願與否,都不得不主動接受外來文化的強行闖入,頓時多出了小丑、快鍋、蘋果,稀有而昂貴的舶來品在在象徵著潔白無瑕的色澤與香甜美妙的滋味。
〈小琪的那頂帽子〉是兩個推銷員的故事,一位一板一眼,只想盡快將商品推銷出去,一位漫不經心,心思都放在鎮上一名老戴著帽子的女孩小琪身上。那個年代做業務才有賺錢機會,設法將多數人過去不需要的事物變成家家戶戶皆有的民生必需物資,像是快鍋。因為效率愈來愈重要,滷一鍋豬腳可以比傳統慢火燉煮節省八成以上的時間,不消幾分鐘,鍋中的肉已熟爛入味,迅速上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個大男人根本看起來不像是平時會穿梭在爐灶之間的身影,甚至連一般鍋子的用法都有些陌生,無從得知快鍋對於料理是利大於弊或弊多於利,只聽信主管一句「必須相信公司的產品」、「日本人用了幾十年也沒問題」,但現實卻難逃雙雙演變為悲劇,小說的收尾更令人心寒,理應得到回報的努力成了災難,理應純真無瑕的笑容底下是慘痛的疤痕,那些美好、善良的事物一一在生活中幻滅。
楊德昌導演在《青梅竹馬》片頭獻給記者楊士琪的「削蘋果事件」就是源自片中第三篇〈蘋果的滋味〉,其戲謔手法為三段故事最明顯的,崇洋媚外的自卑心態無處不滲透這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諷刺寓言。舉家浩浩蕩蕩遷往台北的江阿發,住在家徒四壁的屋簷下,加上嗷嗷待哺的四張小嘴,整家人整被貧窮癌侵蝕得喘不過氣,一天,江阿發準備上工時意外被美軍上校開車撞斷雙腿,住進了當時的美軍醫院,也就是現在北榮東院區。然後危機就是轉機,罪人就是貴人,江阿發枕頭下壓有大把美金,妻子中於破涕為笑,啞巴女兒有機會受教育,蘋果的滋味似乎不如想像中甜美,但整家人嚐著一顆價值四斤米的蘋果,清脆的咀嚼聲此起彼落,光想像便覺幸福,原來真如卡謬所言,幸福與荒謬本是同根生。
選擇將首則〈兒子的大玩偶〉留在最後談論,是因此篇還是整部電影中最喜愛的部分,有著像是觀賞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品之感,將生活的辛酸無奈寓於影像藝術跟前,就如電影海報寫著「把歡笑帶給兒子,把眼淚留給自己」。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坤樹不得不拉下臉來為自己爭取一份工作,頭頂烈日抹上白粉的臉斑駁參差,紅紅圓圓的喜感鼻子藏著無法言說的苦楚,忍受孩子嘲弄欺凌,忍受長輩冷嘲熱諷,漫無目的跨出的每一步是更加舉步維艱。在外面滿腹委屈,回到家也不敢多說一句話,疲憊、落寞又非得撐下去的身影讓人越看越鼻酸,為了家計早出晚歸,好不容易終於可以擺脫可笑扮相,卻換得兒子相見不相識,還能怎麼辦呢?
「坤樹把小孩子還給阿珠,心突然沉下來。他走到阿珠小梳粧臺,坐下來,躊躇地打開抽屜,取出粉塊,深深地望著鏡子,慢慢地把臉塗抹起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4會員
27內容數
在每一集「一頁華爾滋」的 YouTube 以及 Podcast 的節目中,我們會精心挑選書籍、影視作品、藝文表演,或相關延伸議題,邀請不同的來賓進行深度討論,分享這些故事為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共鳴、啟發與影響,並將影音內容撰寫成專題文章,發表於此處,歡迎訂閱並給予我們回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rist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老去總在一瞬間,成長也不出如此,侯導創作脈絡中相似的風景,母親葬禮上痛哭失聲的那刻,離島當兵夜裡獨自落淚的那刻,以及在市集中高聲疾呼的那刻,依然為現在台灣仍在經歷的時代縮影,不僅僅是共同乘載的個人情懷,更是每個漂泊遊子的成長烙印,一如朱天文的文字凝視:潮岸不知伸向何方,他們亦將是、其去未知。
《童年往事》與《風櫃來的人》是侯導電影中我數一數二喜歡的幾部,像一條不知盡頭在何方的路,有時大霧瀰漫,有時蜿蜒曲折,有時泥濘顛簸,淡淡的鏡頭深深訴說著成長與死亡,緩緩的歌聲悠悠呼喚著哀傷與感慨,誰也說不出成長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但這些事物相伏相倚。
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若世間萬物皆可以操弄、包裝、行銷,當作商品來兜售,那麼愛情的生與死,就像米開朗基羅繪製於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的創世紀,每一個過程都能被賦予制式意義,甚至被簡單符號化和公式化,卻從來沒有人能用金錢販賣或購買真正的愛情,充其量只是愛情的延伸象徵,或以愛情包裝的噱頭。
為了愛與被愛,為了融入群體,為了認同接納,我們往往將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藏到最後剩一句捫心自問:我是誰?在我眼裡,我是誰?在你眼裡,我又是誰?是私生女,是體育選手,是用不著操心的孩子,是習慣被捧在手心的公主,還是空有法國血統卻對法文一無所知的花瓶?
一個家從起起落落走到歲月靜好,是用許多隱忍妥協與犧牲點滴搭建而成的。時不時總有耳聞,各種塵封多年的真相,所謂不可外揚的家醜,在有人兩腿一伸之後才得以攤在陽光下,生前鑄下的錯、欠下的債、打下的死結,還是得由活著的人一一解開。因為喪禮始終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留在世上的生者而辦。
老去總在一瞬間,成長也不出如此,侯導創作脈絡中相似的風景,母親葬禮上痛哭失聲的那刻,離島當兵夜裡獨自落淚的那刻,以及在市集中高聲疾呼的那刻,依然為現在台灣仍在經歷的時代縮影,不僅僅是共同乘載的個人情懷,更是每個漂泊遊子的成長烙印,一如朱天文的文字凝視:潮岸不知伸向何方,他們亦將是、其去未知。
《童年往事》與《風櫃來的人》是侯導電影中我數一數二喜歡的幾部,像一條不知盡頭在何方的路,有時大霧瀰漫,有時蜿蜒曲折,有時泥濘顛簸,淡淡的鏡頭深深訴說著成長與死亡,緩緩的歌聲悠悠呼喚著哀傷與感慨,誰也說不出成長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但這些事物相伏相倚。
頭愈垂愈低是 minus,叫不出五角的同學是 minus,女神請下神壇後是 minus,泡沫紅茶店四缺一的桌子也成了 minus,即使無所不用其極也無法升格為那群被售屋廣告符號化的成功人士,明天真的會更好嗎?命運浮浮沉沉,頭過身就過,真正答案始終是一片混沌。
若世間萬物皆可以操弄、包裝、行銷,當作商品來兜售,那麼愛情的生與死,就像米開朗基羅繪製於西斯汀禮拜堂穹頂的創世紀,每一個過程都能被賦予制式意義,甚至被簡單符號化和公式化,卻從來沒有人能用金錢販賣或購買真正的愛情,充其量只是愛情的延伸象徵,或以愛情包裝的噱頭。
為了愛與被愛,為了融入群體,為了認同接納,我們往往將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藏到最後剩一句捫心自問:我是誰?在我眼裡,我是誰?在你眼裡,我又是誰?是私生女,是體育選手,是用不著操心的孩子,是習慣被捧在手心的公主,還是空有法國血統卻對法文一無所知的花瓶?
一個家從起起落落走到歲月靜好,是用許多隱忍妥協與犧牲點滴搭建而成的。時不時總有耳聞,各種塵封多年的真相,所謂不可外揚的家醜,在有人兩腿一伸之後才得以攤在陽光下,生前鑄下的錯、欠下的債、打下的死結,還是得由活著的人一一解開。因為喪禮始終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還留在世上的生者而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大時代下的愛情故事,塵封的手箱,述說著家族的悲歡離合」 來賓介紹👏👏👏 -- 監製暨基金會執行長:李崗 -- 演員 飾演 顏惠民:蔭山征彥 改編自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原著《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我的箱子》 P.S:日本歌手一青窈就是一青妙的親妹妹唷!☝️
Thumbnail
題材小眾的作品,但我真的很推這部喔!非常讓人感動的故事。 故事從一對種蘋果的老夫妻開始,他們在結婚時種了一棵蘋果樹,這棵樹後來在風雨中被吹倒,但他們想辦法把它救回來。後來為了報恩,蘋果樹生出一顆金蘋果,而故事從這邊開始,兩夫妻吃了金蘋果之後居然變年輕了。 變年輕當然是天搖地動的大事,但故事將這部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面對孩子想要留舊東西的議題,作者通過一個小品故事,表達了對孩子們情感和記憶的重視,以及父母身上塑造孩子的模型,這對教育和家庭價值觀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如邱暢雩說的,一通內線給了宋胤慶講了一下,電話遞給湯成紀,他便被主任允許留下用餐。邱暢雩將陳鑫隆披上白色浴袍,會館的服務人員已經在敲門要進來送餐。這頓有些尷尬,湯成紀只想趕快吃完,回去公司。邱暢雩在跟陳鑫隆上演面對「挑食」的父子戲碼,「小隆這些都要吃掉,不可以挑食。監督,挑食的小孩是不是該打屁股?
Thumbnail
人性本惡嗎? 今天來說,老安上小學一年級的事,已經將近40多年前了。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類似現在抓娃娃機的機器,不過那個時候不是抓娃娃,是抓糖果,一次一塊錢。 抓糖果機就在老安上學的半途之中的一間雜貨店門口。 在那個時代算是很新奇的一個遊樂器材,在上學放學途中,都會有人投錢去抓糖果,
Thumbnail
勤王爺輕嘆一聲:「扮戲的小娃娃不明白,只管賣力唱;戲台下的爺們各個都是混蛋色鬼。」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大時代下的愛情故事,塵封的手箱,述說著家族的悲歡離合」 來賓介紹👏👏👏 -- 監製暨基金會執行長:李崗 -- 演員 飾演 顏惠民:蔭山征彥 改編自臺日混血作家一青妙原著《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我的箱子》 P.S:日本歌手一青窈就是一青妙的親妹妹唷!☝️
Thumbnail
題材小眾的作品,但我真的很推這部喔!非常讓人感動的故事。 故事從一對種蘋果的老夫妻開始,他們在結婚時種了一棵蘋果樹,這棵樹後來在風雨中被吹倒,但他們想辦法把它救回來。後來為了報恩,蘋果樹生出一顆金蘋果,而故事從這邊開始,兩夫妻吃了金蘋果之後居然變年輕了。 變年輕當然是天搖地動的大事,但故事將這部
Thumbnail
長大是不是就意味著變成那種我們討厭的人?我很喜歡書腰上的這一句話: 「當時,做了什麼決定,讓你變成現在的你?未來,又能做些什麼,讓以後的你不再後悔」 年輕的時候一定做過一些蠢事,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來一次,你願意把握這個機會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面對孩子想要留舊東西的議題,作者通過一個小品故事,表達了對孩子們情感和記憶的重視,以及父母身上塑造孩子的模型,這對教育和家庭價值觀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如邱暢雩說的,一通內線給了宋胤慶講了一下,電話遞給湯成紀,他便被主任允許留下用餐。邱暢雩將陳鑫隆披上白色浴袍,會館的服務人員已經在敲門要進來送餐。這頓有些尷尬,湯成紀只想趕快吃完,回去公司。邱暢雩在跟陳鑫隆上演面對「挑食」的父子戲碼,「小隆這些都要吃掉,不可以挑食。監督,挑食的小孩是不是該打屁股?
Thumbnail
人性本惡嗎? 今天來說,老安上小學一年級的事,已經將近40多年前了。 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類似現在抓娃娃機的機器,不過那個時候不是抓娃娃,是抓糖果,一次一塊錢。 抓糖果機就在老安上學的半途之中的一間雜貨店門口。 在那個時代算是很新奇的一個遊樂器材,在上學放學途中,都會有人投錢去抓糖果,
Thumbnail
勤王爺輕嘆一聲:「扮戲的小娃娃不明白,只管賣力唱;戲台下的爺們各個都是混蛋色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