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大家經常聽到的經濟泡沫,到底是怎麼來的【從社會文化來說歷史】

2020/12/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可還好嗎?歡迎再次收聽謙信歷史廣場Podcast,我是謙信,喜歡我的內容請不吝訂閱並給予好評吧!讓我們趕緊進入主題吧!

謙信相信大家應該聽過不少泡沫論,像是股市泡沫、金融泡沫、房地產泡沫等,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究竟是為什麼,這些金融事件會被冠上泡沫一詞,除非是金融經濟專業的朋友,否則我們的課本也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對吧?今天就讓謙信為大家解開一個迷惑吧!

在十七到十八世紀時,有三個經濟事件震撼歐美,有1697年的荷蘭鬱金香狂熱、謙信曾經提過的密西西比事件與今天要說的南海泡沫事件,其中南海泡沫就是今天經濟泡沫的起因,那我們就來挖掘一下吧!

這裡的南海不是真實地理上的南海,而是於1711年西班牙皇位繼承戰爭時成立的公司,表面上是專營英國與南美洲等地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那為什麼會成立呢?這就要問寫下《魯賓遜漂流記》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了,他與愛德華。哈利構思一個想法,讓國家向某些企業授予權力壟斷某地區的貿易,然後再從那些公司獲取部份利潤,以便讓政府償還因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欠下的大筆債務。

這裡有兩個問題,為什麼一介小說家與新聞記者會討論這個?還有這個愛德華。哈利又是何許人物?其實笛福的小說家身分只是一面,他的另一個身分是政治間諜,1685年他參加試圖推翻詹姆斯二世的蒙默斯起義,僥倖逃過殘酷鎮壓的他,在1688年威廉三世加冕後,就成為政府的情報人員。

愛德華。哈利是誰呢?要說這就要回到1702年笛福因為寫了《懲治不同教派的捷徑》,反對托利黨高教派迫害非國教徒而被判六個月監禁,並被戴枷示眾三天,雖然過程中民眾投以他的是鮮花而非石塊,最後營救他的是當時英格蘭負責北方事務的國務大臣羅伯特。哈利,也就是愛德華的哥哥,笛福收集的情報大多都送給他,會有這樣討論也沒什麼意外。

兩人的討論沒多久就送到改任財政大臣羅伯特那邊,這下就引起他的興趣,畢竟欠下的外債是他要煩惱的。在政治力介入之下,南海公司就在國會法令下於1711年成立,在政府授權下獲得壟斷對南美洲與太平洋諸島貿易,在當時是被認為是商機無限的區域,羅伯特自然寄望帶來的利潤可以快速償還外債,甚至以他的封爵『牛津伯爵』來誇耀:「牛津伯爵的傑作」

隨後在1713年英西簽訂《烏得勒支和約》中,把西班牙美洲地區的奴隸貿易給了英國,這可是一本萬利、肥油多多的行當,想當然專營就是南海公司,甚至1716年更取得奴隸貿易的優惠待遇。

1717年發生兩個事情,一是南海公司花了兩百萬英鎊買下國債,其二是大西洋彼岸的密西西比公司推出股票換國債的計畫,主要也是為了法國政府融資。雖然英國這邊的南海公司對這個計畫不看好,但是卻對內容很有興趣,認為由英國來做才會成功,於是乾脆抄了過去。

兩年後的1719年底,提出了一份名為「南海計畫」的換股方案,企圖博取更大的利益。讓我們先回頭看看當時英國國債有多少?總額5000萬英鎊中,1830萬英鎊分別由三大機構持有,包括最大的南海公司1170萬,1660萬屬於可贖回政府債券與1500萬定期債券。

南海公司一開始的打算竟然是獅子大開口,要把所有國債全部吞下,但是想從其他兩個機構手中搶下會有阻力,才中止這方面計畫。到了隔年1月20日,提出要買下市場上可贖回與定期債券,根據計畫政府可以最多額外拿到310萬英鎊。

不過即使如此,在下議院時遭到英格蘭銀行的阻撓,甚至提出的條件比南海公司多出250萬,達到560萬,天平會向那邊就很明白。為了爭取向下議院提高到510萬英鎊,更加碼同意把國債利率由5%下調到4%,兩邊條件相差無多的情況下,還是要送交審議。

但是此時又有狀況,英格蘭銀行雖然沒有把金額調高,但是給予其他優惠,南海公司為了爭取,決定多出200萬英鎊,達到760萬。此外還私底下賄賂政府要員進行疏通,比方說內閣掌權人巽得蘭勳爵及斯坦厄普勳爵兩人,分別收受南海公司市值五萬鎊股票以及25萬賄款,經過努力,南海公司終於擊敗英格蘭銀行。

但是事情沒完,下議院的議員羅伯特·沃波爾之前就表示反對,認為會演變成不良投機買賣行為,更警告南海公司,他們的經濟實力並沒有這麼大,貿然進行會引來更大危機。我們都知道,先知通常是孤獨的,尤其在當時英國上下著迷這個認為是雙贏方案,不僅政府財政壓力減低,南海公司也能從政府那獲得穩定利息,只是對於這情況清醒的人只是寥寥數人。

說穿了南海公司並非是傳統貿易公司,性質上偏近於英格蘭銀行,都是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也就是說其實就是性質相近公司在下議院競爭。但是南海公司的隱憂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浮現,因為英西兩國交惡,本來一年三艘往南美的貿易船全數中斷,不過這時英國上下渾然不覺,依舊沉浸在股票投資人將來會有大量股息報酬的美夢。

即使原版的密西西比計畫失敗了,不知道為什麼英國還是對南海計畫信心滿滿,隨著股價節節上揚,本來只有128英鎊到了七月時,竟然已經到達1000英鎊不可思議的價格,但是沒有人知道,該公司董事悄悄的售出500萬股到市場中。

在這場南海公司狂潮中,有句話形容的好:「「政治家忘記政治、律師放棄打官司、醫生丟棄病人、店主關閉舖子、牧師離開聖壇,就連貴婦也放下了高傲和虛榮。」市場上除了個人之外,市場上更出現許多的股份有限公司,企圖在這場狂潮中撈上一把,更有一些用吸引人的說法來吸金,例如聲稱正研發「可以永久轉動的車輪」,甚至只表示「正進行有潛力生意」的公司,根據估計,這些在市場上吸走大約三億英鎊的現金。

這時英國政府開始發現市場混亂,於是在1720年6月9日出台別稱《泡沫法令》的《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倫敦保險公司法令》,規定必須有皇家特許狀的股份公司才得以經營,兩天後喬治一世更發佈這些公司屬於非法,南海公司於是遊說法官,促使法院公告86間「泡沫公司」為非法。

但是這行為也讓社會大眾似乎從狂熱中醒來,不僅對那些泡沫公司保持戒心,甚至南海公司也不例外,於是從高點1000英鎊,僅到9月9日,就到了接近腰斬的540英鎊,在過兩個多星期的28日,一路狂洩到190英鎊,年底甚至連上市時的股價都保不住,僅餘120磅價值,受到牽連的英格蘭銀行,也從263磅跌到145磅,再怎麼說都比南海好。

這個事件讓許多大大小小投資人血本無歸,裡面也包含不少社會名流,像是我們都知道的艾薩克牛頓爵士也在其中,泡沫破滅發生後,輿論無不要求對南海公司與官員撤查,讓原本度假的喬治一世提前回國。

先知羅伯特·沃波爾議員曾建議英格蘭銀行及東印度公司各購入900萬鎊的南海股票,企圖穩定局勢,雖然這個建議得到國會支持,不過最後沒有落實。下議院秘密委員會在1721年2月的報告中指出,南海公司有非常嚴重詐騙及貪污活動,還有偽造公司賬目,此外部份董事與官員私相授受,更有董事透過不法投機活動賺取可觀利潤,簡單來說就是腐敗行為。

這一下英國的政界可就是大地震,包括先前受賄的大臣等通通落馬,其中被迫辭任財相的艾思拉比,更被起訴犯下「最聲名狼藉、危險和罪大惡極的貪污罪」,最後被監禁在倫敦塔內。

最後這事情是怎麼解決的呢?除了公司董事財產充公以外,只要是向南海公司貸款只需償還10%即可,甚至隨後更下調到5%,先前南海承諾的760萬英鎊當然也就打水漂,此事總算有個結束。

由於南海事件中股價有如泡沫般快上快落的現象,才被後人發展出「經濟泡沫」一詞,專門用來形容過熱收縮的現象。前面說到的受害人牛頓,在大虧2萬英鎊退場時說:「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看來人性的貪婪,聰明如牛頓也逃不過阿!
如果願意支持謙信,我的Pressplay 訂閱頻道https://reurl.cc/0O8r19,希望我們下次健康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會員
    42內容數
    在「時事說歷史」,你可以每月看到: 兩篇以時事歷史、歷史上的今天與隨機主題組成的圖文, 內容適合想用輕鬆方式快速瀏覽、一目瞭然補充知識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