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戰略學進階──戰略與地理:最常被誤解的概念,海上戰略(2)

2021/02/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海權與其說是一個帝國統治的行為,不如說是制定秩序者需要維持的必要基礎。英國在19世紀主宰海洋,有人認為拿破崙戰爭是註解,這不如說是最後的證明,更不是大英帝國海權結束的起點。自從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海軍維持帝國貿易線的暢通,各國聯合打擊海盜行為之所以成為共識,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經濟理由。

海權的轉移

真正結束英國皇家海軍獨霸海上的時代,其開端是武器技術的發展,簡易的魚雷、水雷,以及射程更長的岸基大砲,都讓海軍艦艇接近海岸與港口,成為極端危險的事情。既然某個重要水道或是水域我國無法運用,那不如就佈滿水雷,讓英國也沒辦法用。
這導致了英國想要繼續反封鎖,截斷反抗者的貿易線,以往的最佳辦法也就是 「待在敵國港口附近」,已經不大可能了。而帆船到之後出現的蒸汽動力、鍋爐動力的新式船隻,增加了商船的活動範圍,這也意即皇家海軍若想要進行有效封鎖,若不是海峽等必經之路,守在敵國海洋周邊越來越不實際。
想要用數量抵銷也不可能,鐵甲艦出現後的世界,高速船隻需要的鍋爐,長射程的大砲,以及可以抵抗大砲的厚重裝甲,每一項都讓造艦費用指數上升。因此封鎖的實際路線,只剩下從源頭開始,也就是去封鎖與交戰國有貿易往來的其他國家港口。
這導致了嚴重的衝突,因為與交戰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若是同樣身為盟邦也願意參戰的就罷了,萬一處於中立狀態呢?不管是認定貿易行為就是資敵,還是直接到較弱的中立國港口外進行檢查,都嚴重侵害中立國權力。意即英國越想這樣幹,就越侵蝕了自己的海權基礎。
徹底結束英國海權的原因,還是海權興起的起因,也就是經濟問題,明確的說叫做市場,拿破崙年代的歐陸市場並不算龐大,跟大英帝國全球殖民地的利益相比,財富反倒源源不絕的流入英國本土,越打越有錢。但進入20世紀後,歐洲各國也相繼工業化,農業革命讓人口劇升,市場胃口永不滿足,反倒是英國需要市場,封鎖德國的結果就是自己也重傷,二戰法國投降後直接攻擊法國船艦更是傷害兩國人民關係。
直接得到利益的是美國,原因也是市場,新興的大地有更廣大的市場需求,沒有戰爭可以不停借債給英國,戰後的結果就是財富全部都移轉到美國身上,而永無止境的基礎建設與新技術、新產品的市場,海權從英國和平交接到了美國手上。
對海權的理解必須要從經濟與市場去著手,不然一定會理解錯誤。技術跟武力的配合固然重要,但也要看時代產生的差異。

圍繞經貿外交的海上戰略指導

20世紀美國取得海權後,海上戰略的指導就是全球貿易線的暢通,因為美國內需與外銷市場是全球性的,保護全球貿易線就是保障美國利益,建立海軍固然要大筆花費,省下的保險費與進口物價的降低,完全可以抵銷還有富餘。
此時技術的提升已經徹底改變海權的根本,也就是海上武力的樣貌;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英國的海權投射還可以說是「砲艦外交」的殘餘,到了20世紀中後,比較像是「航母外交」。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7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4.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