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突發雜談】來談談“教育”和“改善暴力”這兩件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不知道怎麼搞得就想到“教育”和“改善暴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想著想著就不禁讓我感覺有點可笑,所以我隨便談談我對於目前社會常提到的“教育教育”這件事情的看法。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有名的兩性女作家,因為其政治立場,在網路上被一群小青年小中年針對,無論是有點姿色的年輕女性用調侃的語氣稱呼她為“阿姨”,爾或是油膩又帶點年紀的輕中年男性問她“你結婚了沒啊”,都不禁讓我覺得莞爾,因為觀察他們的臉書頁面就能知道,這種人平常就是會在那邊倡議“性教育、女權、性別平等很重要”的一群人,所以看到這些我不免覺得這種反差實在是太諷刺了。

我追蹤性別議題那麼久,觀察一些小青年小中年一再的強調教育很重要之類的話,我都覺得這種話實在是虛偽無比了。原因是因為暴力的產生,並不會因為一個人受過教育就能減少暴力的發生;而一個人對某種群體最深層的歧視,是在於他用什麼方式對待他所仇恨的人。

所以今天我們談這個議題的重點在於,一個群體是否能改善對特定群體的仇恨不是靠教育就能解決的,縱使這些人受過反歧視的教育,但是如果整個社會其實跟受教育前沒什麼兩樣,那麼人家也只會“什麼難聽就罵什麼”,而不會因為受過教育就能制止暴力本身的問題,甚至恰好就是因為這些都是政治正確,所以這些人才會故意用更不正確的話去刺激你。

為什麼我們的新聞媒體總是拿對特定群體非常惡意的言論,以及非常歧視的標題去吸引點閱率?這不是因為社會大眾愚蠢的問題,而是在於其實社會大眾本身就認同這種價值觀,甚至還有點反感所謂的政治正確,所以這種下標方式才引起很高的關注。再加上報導有其權威性,而內文講得都是事實,這也使得受眾覺得自己的價值觀永遠是對的。

這就是我在這篇文章所提到人們對於暴力的基本態度。

現在政治正確很夯,但是其實政治正確最終也只是暴力別人的一種手段,一旦這些人遇到讓自己心生鄙視以及仇恨到無以復加的對象,他們就不會在乎什麼政治正確,並且希望表現得愈不正確愈好。因為這會讓你生氣,因為這會讓你卑微,因為這會讓你思考究竟環境怎麼被建構,因為這會讓你知道你在巨大的社會底下其實根本沒人在乎什麼正確不正確,但是他們表面上又愛跟其他人裝作自己很正確,所以這些現象會使得你更加生氣。

雖然這樣說是很讓人絕望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認在目前這個高呼反歧視的社會裡,可能沒有人認真覺得不要歧視別人是重要的。特別是當他們覺得這個人不值得尊重的時候,那麼在社會上一切好像很有正義感的口號以及社會運動就看起來那麼可笑了。

今天我們要反省我們要如何阻止暴力這件事情,優先處理的可能不是教育這個問題,而是在於一個人能不能意識到你始終不可以暴力的問題,特別是當你這種人平常就會仇恨特定立場的人,然後又在仇恨底下倡議所謂的正義感,這種正義會讓人相信才是真正讓人覺得見鬼的事情。

對於正義感這件事情我是抱持著一種悲觀的想象去看待未來的發展,畢竟人不可能真正不暴力,頂多只是克制自己不可以暴力而已。特別是某些群體經常被社會煽動仇恨暴力,那麼真要解決這種暴力也等同於曳著頭髮往上拔而已。

其實認真說起來,目前所謂的政治正確其實也不過是獲取利益的用具而已,而真正獲利的從來不是他們覺得需要正義的人,而是他們自己。

因此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的正義感,只有透過正義感獲得自身好處的人。如果今天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小青年相信這一切如此單純也就罷了,但是如果大學畢業以後還相信這些難道不是很荒謬嗎?因此是時候認清其實這世界能存在的就只有一個人能不能克制自己而已,如果一群人嘴上話正義但是實際上卻壓抑不住對其他人的敵視,那麼暴力在這個世界裡,只會愈發成為顯學,而永遠不可能真正解決暴力本身在現實上的根本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心二胡Hardiness不空心的沙龍
59會員
143內容數
個人生活|逛街|消費|旅遊|日常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Metoo浪潮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Thumbnail
Metoo浪潮中,有兩個相關的問題值得思考:第一,性暴力只是偶發的個人行為嗎?那為何數量如此之多?第二,所謂的「良好形象」,完全是個人自己塑造出來的嗎?還是背後也有社會脈絡可循呢?這篇文章借用政治哲學家艾莉斯.楊對於「無意識嫌惡」和「可敬性道德」的討論,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Thumbnail
我希望有更好非受害者角度去陳述,讓這一切看起來不像說教。但就跟怎麼不讓性平事件發生一樣,我想不出來。 我也希望這篇文看起來不像要製造性別對立,然而對立是我造的,還是引發性平事件的人? 總是有人在我想平等尊重時告訴我他不值得。
Thumbnail
我希望有更好非受害者角度去陳述,讓這一切看起來不像說教。但就跟怎麼不讓性平事件發生一樣,我想不出來。 我也希望這篇文看起來不像要製造性別對立,然而對立是我造的,還是引發性平事件的人? 總是有人在我想平等尊重時告訴我他不值得。
Thumbnail
性平教育 身為一個前八大妹,這幾天紮紮實實的體認到這個社會對女性有多少惡意。重點是,它一直都有,只是我現在才體認到。 起因是我在台大經濟系政見底下的貼文,有位女性來留言表示看了他們的政見感到很不舒服。 隨即有男性回她留言:「是嗎可是我覺得很好笑啊,and move on to my life.」原話
Thumbnail
性平教育 身為一個前八大妹,這幾天紮紮實實的體認到這個社會對女性有多少惡意。重點是,它一直都有,只是我現在才體認到。 起因是我在台大經濟系政見底下的貼文,有位女性來留言表示看了他們的政見感到很不舒服。 隨即有男性回她留言:「是嗎可是我覺得很好笑啊,and move on to my life.」原話
Thumbnail
社會性別是扮演出來的,我們大多數人都致力於成為主流二元體系中的一員。 近日,全人實驗中學內盛行起一股「厭女言論」。跟隨潮流的同學在有女性同學或教師在場時發表諸如:「盆栽要剪,女人要扁」、「女人就是聒噪」、「洗碗機」等其他令人咋舌的仇女言論......
Thumbnail
社會性別是扮演出來的,我們大多數人都致力於成為主流二元體系中的一員。 近日,全人實驗中學內盛行起一股「厭女言論」。跟隨潮流的同學在有女性同學或教師在場時發表諸如:「盆栽要剪,女人要扁」、「女人就是聒噪」、「洗碗機」等其他令人咋舌的仇女言論......
Thumbnail
最近不知道怎麼搞得就想到“教育”和“改善暴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想著想著就不禁讓我感覺有點可笑,所以我隨便談談我對於目前社會常提到的“教育教育”這件事情的看法。
Thumbnail
最近不知道怎麼搞得就想到“教育”和“改善暴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想著想著就不禁讓我感覺有點可笑,所以我隨便談談我對於目前社會常提到的“教育教育”這件事情的看法。
Thumbnail
我想每個人或許在學習新的東西時都會遇到各種障礙,也常常會搞錯些什麼,但這些歷程的經驗將能夠一直幫助我們面對處理新的狀況,並且讓我們更理解自己的樣貌。
Thumbnail
我想每個人或許在學習新的東西時都會遇到各種障礙,也常常會搞錯些什麼,但這些歷程的經驗將能夠一直幫助我們面對處理新的狀況,並且讓我們更理解自己的樣貌。
Thumbnail
不知道最近因為什麼因素,性侵這件事情又登上google的熱搜榜。有很多自稱女權的意見領袖經常提到“性侵的成因不是因為性慾,而是因為權力關係”,然而作為一個研究非社會期待女性群體的作家,我認為如果今天我們不強調不符合社會刻板印象的女性被性侵的處境,那麼即使道理講得很多,這個社會也依然相信那些謬論。
Thumbnail
不知道最近因為什麼因素,性侵這件事情又登上google的熱搜榜。有很多自稱女權的意見領袖經常提到“性侵的成因不是因為性慾,而是因為權力關係”,然而作為一個研究非社會期待女性群體的作家,我認為如果今天我們不強調不符合社會刻板印象的女性被性侵的處境,那麼即使道理講得很多,這個社會也依然相信那些謬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