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職場讀書人選書】以童真之眼 看見底層生活的殘酷—《走電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日子過得痛苦的時候,我會抬頭看天空上飛過的鴿子,以及天空中交錯的高壓電線。我以為總有一天,我會踩在交錯的高壓電上,離開這個城鎮,但是後來我才知道,高壓電除了通向死亡,其實並不通往任何地方。
孩童經常被是為天真的象徵,然而「天真」在許多時候,卻往往如同放大鏡,具有增強各種如悲傷、難過、可怕、喜悅等情緒的渲染力。如同恐怖片中,經常會以孩童作為「恐怖」的化身,讓意象更加震撼且令人毛骨悚然;現實中的悲劇,透過「童言童語」,也會令人感到特別心酸。而《走電人》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集結作者李儀婷在包含台北文學獎、打狗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得獎作品,2017年出版的《走電人》,12篇故事的主角大多出身底層,而且幾乎都是「被照顧者」。以自述的方式,他們描述了自己的人生際遇與對「大人」的觀察,透過他們「天真」的眼光與口吻,現實世界的殘酷與黑暗面,也更加令人無語。
我沒有上學,當我長到應該要去上學的年齡時,隔壁的嬸嬸當著我的面,皺著眉頭對她的丈夫說:「阿水的查某囡仔真可憐,全家亂亂來,害查某囡仔沒辦法報戶口,也沒辦法去學校讀書。」那時我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該上學的年紀了。
老實說,第一次翻閱時,並沒有真的看懂這本小說,直到最近重新整理書櫃重新細讀(包含序)之後,才了解作者寫作之精巧。不論是主角與照顧者間荒誕的對話、因為不諳世事而無法正確陳述的情節,各種包含偷竊、走私、亂倫、死亡等犯罪與悲劇,都在「天真」的濾鏡下,編織成一條條需要重新拆解的密碼。讀懂之後,也才理解為何會將《走電人》說成一本「貌似天真的恐怖小說。」
我問爸爸,難道他不覺得噁心嗎?他回答說:「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樣東西比沒錢更噁心的。」
除了貧窮、經常與犯罪共處屋簷下,各個角色間的共同點,還有他們總是雖然看得到出路,卻往往被困在某處,就如同最後一章作者在自傳式的作品「幸運女孩」中,被困在女性非常「幸運」的人生中。雖然說是12部作品,但《走電人》的故事之間,卻彷彿以同樣基礎進行變化的變奏曲,主題是令人窒息的荒蕪,描述的則是由「可憐」與「可惡」交織而成的底層人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隨著疫情延燒,各國空氣一度因為人類活動減少而好轉,不少人開始重新反思,而廣告導演盧建彰在此時出版的《空烏》,更企圖以小說的形式,重新喚起人們對於台灣本土污染,以及生命逐漸凋零的關注。
就算是在最接近平權的年代,女性依舊如履薄冰,而被「封神」的標準,也有可能讓人瞬間墜入凡塵,甚至不被視為人。
單親家庭、女同志、未婚,加上身處在大家庭中,書名中的「違章」用得貼切,李屏瑤在台灣傳統社會中,似乎註定會被貼上許多標籤。現實中的父權主義與其信徒,彷彿電影「魔戒」中,總是巡視四方且無所不在的索倫之眼,但她始終不願屈服,甚至勇敢地以文字證明「不一樣的」並不代表就是「錯的」。
牛肉麵、魯肉飯的真正滋味,或許只有曾經在異鄉的遊子能夠體會,而台灣小吃,更是各國遊客入境旅行的重點項目,然而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讓這些食物成為能夠代表台灣、引發鄉愁,所謂「台灣味」到底又是什麼?
一位鋼琴教師逝去,讓曾經是鋼琴界明日之星的調音師,與絲毫不懂音樂的生意人產生交集,在緬懷亡者的路上他們結伴同行,甚至決定合夥開啟新事業。然而,他們的交會,卻撞擊出了調音師最深層的回憶,與最不堪的過去⋯⋯
在這個沒有人不知道五月天的年代,或許難以想像搖滾樂,曾經被認為是一種見不得人的文化,卻又奇蹟似地在威權政府下發展。透過追溯這段歷史,也會讓人更加了解「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只是一種否認現實的癡心妄想。
隨著疫情延燒,各國空氣一度因為人類活動減少而好轉,不少人開始重新反思,而廣告導演盧建彰在此時出版的《空烏》,更企圖以小說的形式,重新喚起人們對於台灣本土污染,以及生命逐漸凋零的關注。
就算是在最接近平權的年代,女性依舊如履薄冰,而被「封神」的標準,也有可能讓人瞬間墜入凡塵,甚至不被視為人。
單親家庭、女同志、未婚,加上身處在大家庭中,書名中的「違章」用得貼切,李屏瑤在台灣傳統社會中,似乎註定會被貼上許多標籤。現實中的父權主義與其信徒,彷彿電影「魔戒」中,總是巡視四方且無所不在的索倫之眼,但她始終不願屈服,甚至勇敢地以文字證明「不一樣的」並不代表就是「錯的」。
牛肉麵、魯肉飯的真正滋味,或許只有曾經在異鄉的遊子能夠體會,而台灣小吃,更是各國遊客入境旅行的重點項目,然而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讓這些食物成為能夠代表台灣、引發鄉愁,所謂「台灣味」到底又是什麼?
一位鋼琴教師逝去,讓曾經是鋼琴界明日之星的調音師,與絲毫不懂音樂的生意人產生交集,在緬懷亡者的路上他們結伴同行,甚至決定合夥開啟新事業。然而,他們的交會,卻撞擊出了調音師最深層的回憶,與最不堪的過去⋯⋯
在這個沒有人不知道五月天的年代,或許難以想像搖滾樂,曾經被認為是一種見不得人的文化,卻又奇蹟似地在威權政府下發展。透過追溯這段歷史,也會讓人更加了解「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只是一種否認現實的癡心妄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過去在看世界地圖的時候,總會疑惑為什麼有些旗幟看起來尤其有特色,有些地區的旗幟們又是如此相像,而這些類似或迥異的元素,又代表著哪些意思?在《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這本作品當中,總算是大略得到解惑。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三流之路》裡頭,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情節,只有你我熟悉的日常:面試屢屢受挫、面對愛情的受傷、理想與現實的掙扎、被金錢困擾地喘不過氣……活在如此現實的殘酷現狀之中,如果「驚奇四傻瓜」沒有彼此的陪伴,相信他們沒辦法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而這也是讓我如此深愛這部劇的理由——堅韌生命力的展現。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有一個小朋友看得到鬼,有的小朋友看得是幻象,這個小朋友他真的看到。他在家都看得到很多無形的小朋友從地底浮出來,跑來跑去,都是他們家長輩墮胎的水兒,統統都在家裡。那可不是同樂會,看那長相就不是同樂會。小朋友才幾歲還沒有上學,童言童語講出來:「有一個嘴巴都是血,牙齒尖的,指甲長的、尖的......」
Thumbnail
因為讀過《臺灣漫遊錄》,而開啟了閱讀《四維街一號》的旅程,並期待能夠在其中體驗如同前作般的感觸;但相較之下,後者的口味與風格顯得輕鬆、清淡許多,甚至帶有一點少女漫畫的氛圍。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因為父母要時常工作,沒有人管我,小學時代的我根本是個野小子。有慧眼的父母,見到我接近他們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孩子關起來不和我玩。他們的眼神,現在我回想起來,就像問我:你為什麼不讀書?好好學習。 小學時代,我認識了一個朋友、同學,是男孩子,他父親是當警察的,很少華人當警察。他帶我到他家玩,是在警察局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過去在看世界地圖的時候,總會疑惑為什麼有些旗幟看起來尤其有特色,有些地區的旗幟們又是如此相像,而這些類似或迥異的元素,又代表著哪些意思?在《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這本作品當中,總算是大略得到解惑。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三流之路》裡頭,沒有什麼大起大落的情節,只有你我熟悉的日常:面試屢屢受挫、面對愛情的受傷、理想與現實的掙扎、被金錢困擾地喘不過氣……活在如此現實的殘酷現狀之中,如果「驚奇四傻瓜」沒有彼此的陪伴,相信他們沒辦法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而這也是讓我如此深愛這部劇的理由——堅韌生命力的展現。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Thumbnail
有一個小朋友看得到鬼,有的小朋友看得是幻象,這個小朋友他真的看到。他在家都看得到很多無形的小朋友從地底浮出來,跑來跑去,都是他們家長輩墮胎的水兒,統統都在家裡。那可不是同樂會,看那長相就不是同樂會。小朋友才幾歲還沒有上學,童言童語講出來:「有一個嘴巴都是血,牙齒尖的,指甲長的、尖的......」
Thumbnail
因為讀過《臺灣漫遊錄》,而開啟了閱讀《四維街一號》的旅程,並期待能夠在其中體驗如同前作般的感觸;但相較之下,後者的口味與風格顯得輕鬆、清淡許多,甚至帶有一點少女漫畫的氛圍。
Thumbnail
「父親用最天真的幻想,帶領小孩走過最殘忍的世界。」   雖然這是一部迄今二十七年的電影,但我仍然不知該以何種評論述說這部片,我看的時候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   它以一種遊戲人間的方式暗示我們身處的世界可能是殘酷的、黑暗的,但是陰暗之處仍有光明,電影中的小男孩被父親一路保護,這讓我想到我
因為父母要時常工作,沒有人管我,小學時代的我根本是個野小子。有慧眼的父母,見到我接近他們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孩子關起來不和我玩。他們的眼神,現在我回想起來,就像問我:你為什麼不讀書?好好學習。 小學時代,我認識了一個朋友、同學,是男孩子,他父親是當警察的,很少華人當警察。他帶我到他家玩,是在警察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