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閒錢,便開始不停地買書,十餘年來幾乎成了囤書症,架上總有好幾本買來初翻幾頁就再也未曾翻閱的書,直至今日,定下心來想用網誌的方式讓自己買的多、也能看的多、最好寫的多。
雖然還只是個學生,能花用的也只是小錢,但自己在兩個地方上不太省錢,一是食物,二是書。
食物的部分也並非日日珍饈美饌,不過是偶聞親友大力推薦又或不常見的佳餚總會狠下心來嘗嘗,乏乏無趣的人生中圖個滋味罷了;
而書則是每每閒暇時走進書局,總想帶本書出來,只要看到感興趣的書就會站在書架旁左顧右盼,而從辦了誠品會員卡後這個狀況每個月都會上演,另外也很常在博客來購書,很多實體店面找不到的書都能在網路上用很短的時間取得。
得到知識的管道變多了,但並不保證碎片化的知識能夠被真正習得,更常只是一種安心的假象,一種我今天付錢購買了,這本書的觀點與知識就伴在我身旁,而真相是這些書一但帶回去便被打入冷宮,置於書架不聞不問,書本只能暗自祈禱有天你會心血來潮再次拿起。
還有一種狀況是,書也買了,也老老實實讀完了,但過沒幾日內容全被拋諸腦後,讀了就忘成為很多讀書人揮之不去的老問題。
對我而言,以上的毛病通通都有。
而我找尋解方許久,發現其實閱讀本身不單是種興趣愛好,也是認知世界的方式,但種種原因使之變質。追本溯源會發現,問題出在我們用錯誤的模式建構我們的知識體系。
好在前些時候幸偶認知神經科學,開始用了不同視角去看待學習的形式,也接觸了一些強調輸入、輸出並行的觀點,像是鼎鼎大名的「費曼學習法」就是種相當符合大腦神經元建構知識體系的方式。
也因此「輸出」這件事也被我納入學習的一環,從2020年的九月底開始,我將每周閱讀一本書,並把書中的知識點或觀點輸出,預計每周同步書寫摘要和想法,而第一本書的文章會在我看完書的一個月後完成,一個月的時間除了琢磨與體會外,也嘗試將書中「實用」的建議實踐,讓學習這件事不再只是閱讀。
「不保證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識只是點亮世界的靈光」
很喜歡這句來自梁文道在八分播客上的開場白,人們在最初時其實是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問問題,但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總在占領我們的心智,或許我們是極其幸運的,還心有餘力能在日常裡找尋意義,試圖握住那一閃即逝的靈光。
最後我想引一段在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的序為結語:
「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 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覺得看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寫書評或介紹。 他們有一種業餘消遣者的隨便和從容,他們不慌不忙的瀏覽。
每到有什麼意見,他們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註幾個字,寫一個問號或感歎號,像中國舊書上的眉批,外國書裡的Marginalia。這種零星隨感並非他們對於整部書的結論。
因為是隨時批識,先後也許彼此矛盾,說話過火。他們也懶得去理會,反正是消遣,不像書評家負有指導讀者、教訓作者的重大使命。誰有能力和耐心作那些事呢?」
未來這裡的文章既不是書評,也不是大作;既不為作者負責,也不為讀者負責,只是興起而來,只盼不會太快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