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從前,高原上一個清澈的大湖旁邊,散佈著許多村落。這些與世隔絕的村落,所有用水都取自大湖,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圈,數百年來過著平淡日子。直到有一天,通往大城市的鐵路通車,徹底改變了湖的樣貌。
一開始是某個村落發現,有了鐵路的運輸功能,原本只是養來自己吃的豬,可以迅速外銷、賺更多錢,於是他們擴大養殖規模,達到數百上千頭。其他村落見狀,也都紛紛跟進。
岸邊出現許多養豬場,而養豬產生的排泄與廢棄物,則被直接倒入湖中,湖水開始有點混濁。雖然有少數人覺得怪怪的(畢竟那是生活用水的來源),但好像也沒真的造成什麼困擾。
後來有的村落想要賺更多,設立了製衣工廠,得用許多水與清潔劑來清洗布料。同樣地,其他村落紛紛跟進,廢水一樣直接倒入湖中。從這時開始,湖水喝起來似乎多了點特殊味道,但大家忙著賺錢蓋新房買新車,無心關注這種事。
其中一個有遠見的村落,很早就把子女送到外地唸書。他們學成歸來後,設立了高營收的化學藥劑廠,使得該村水電、網路甚至醫療全都免費,還人手一支iphone。但使用太多特殊化合物的結果,排出的廢水有時五顏六色,有時臭味刺鼻。
這下總算大多數湖畔居民都意識到,排放廢水是個大問題——尤其當你享受不到好處的時候。
你可能會問,那化學村的居民,不會覺得這樣污染自家的飲水用水嗎?他們早就想好了解決辦法。除了興建雨水儲存池與污水處理廠,還向外地購買大量淨水,到後來,他們乾脆把工廠留在湖邊,將居住地移往附近乾淨的山谷——反正已經不會再向湖裡取生活用水了。
大家終於忍不住,來到化學村激烈抗議,甚至揚言放火燒村。經過一場混亂,最後勉強達成的協議是,所有村落一起減少廢水排放,並自主清除污染物。大家一開始還算積極,但隨著時間流逝,由於看不到太多改善跡象,越來越多人選擇接受而非改變現實。
也許你已經看出,這是一個暖化危機的寓言,只是把災害現象說得為更具體。有些學者把類似情況概稱為「公地悲劇」:空氣或水域等環境資源,是由所有人共享,只要這類資源枯竭或受污染,所有人都得承擔負面後果。如果缺乏強而有力的管控或懲處機制,就會有人持續佔用或污染公共資源以圖私利,而且規模會越來越大。
至少就目前所知,過度暖化極可能導致熱浪頻繁、糧食減產、沙漠化擴大與海平面上升等負面效應。由於這類污染是長期緩慢地累積,平時不容易得到積極處理,等到爆發出來時,往往已難以收拾。這就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最多人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關注。
在許多類似情況下,若資源枯竭到不可再用的程度,人們就會集體遷離。然而,這招不適用於暖化危機,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那應該要怎麼辦?事實上,許多學者認為,如果人類願意同心協力做出改變,控制氣候變遷、防範氣候危機並不是特別難的事。但重點就在於,「同心協力做出改變」這件事,遠沒有想像中簡單,因為就算大家都同意改變,怎麼做、幅度多大、成本誰負擔,都有極大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