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對於水資源的相關舉措動作頻頻,比方台南將軍區規劃的台灣最大海淡廠,以及北中南一共 11 座的已規劃的再生水廠,先不論是否對於環境生態造成的風險及疑慮,單論為了未來水資源短缺的需求,這樣的方向是值得令人讚許的。
為何水資源會短缺呢?在我過去的文章曾提過(
[一日一data] 來自海洋的淡水),因全球暖化的極端氣候影響,乾旱與洪水會越發常見,未來人們可飲用的水越來越少,但不可飲用的水卻四處氾濫,水的淨化與再利用將是未來世界對於水資源的一大課題,因此海水淡化、廢水回水再利用等等政策,我肯定是舉雙手支持。
雖然我同意政府對於水資源缺乏的預防策略,但卻對於實行面感到憂心,畢竟無論是海淡廠或再生水廠都是極為耗能的廠房,從政策的規劃上,海淡廠主要是在缺水的夏季滿載運作,冬季則降載運作,理想上每公噸產水所需要的電量可從 4 度降至 2.5 度,省了約六成的電量,而再生水為了應付民生與工業用水則是全年滿載運作,這對於目前電力資源岌岌可危的台電而言無疑是一大負擔。
儘管水資源的產能規劃上看似沒有太大問題,但電力資源卻大大的牽制了水資源的建置,若台灣目前的綠能轉型推動不易,確實應該考慮其他效率較高的發電方式,比方第四代核電廠,不僅安全性疑慮大減,甚至還能再利用核廢料,但依然有可能發生人員操作不當而產生的重大風險,但這一點若是能導入 AI 系統或許就能減少人為失誤的發生,總體來說第四代核電廠,我個人是相當看好的。
未來台灣不僅工業用水激增,就連人口在負成長下,民生用水也節節攀升的大環境下,水資用的開源(海水淡化)、節流(再生水)定然是勢在必行的,但電力資源的不穩定,卻大大的打亂了這一系列的規劃,這其中原因很多,比方說環團的抗議、政黨間的角力、疫情的影響等等,但還是呼籲政府好好的重視電力的需求,這一環節只要失能,一切好的規畫都將化為泡影,另外也希望大家能將眼光放的長遠一些,我本人也很注重環境生態,但世界正在飛速的進步,若是我們持續糾結在一些對於環境生態幫助不大的事物上爭論不休,而導致國家的競爭力下滑,儘管未來擁有美麗且豐富的自然生態,但我可以保證你的生活只會更痛苦,當然,我也很清楚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在許多人眼中是對立的關係,但其實兩者卻本該是互利共生的,比方風電、光電等綠電發展,又比方說魚菜共生、牛電共生等等,我們可以透過自然界的力量,降低成本使利益最大化,這是一種概念,可以延伸到許多方方面面。
另外經濟、科學等領域的專家以及環保領域的專家不該互相仇視,更應互相了解,從中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地球的資源本來就是有限的,永續並非永恆,它只是一種長生不老的幻想,移民外星才是真正的未來,我們目前做的一切環境保育,都是為了這一目標而努力,我們必須為太空科技的發展爭取足夠多的時間,但這也並非代表我想拋棄養育我成長的地球,我們之所以要離開,主要就是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養育如此龐大的人口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也沒有資源可以反哺地球,若我們能夠從其他星球帶回資源,補充地球所缺失的資源,或許地球又能再次煥然一新。
結論而言,別再筆戰左派還是右派了,我們都有共同的目標,那便是「活下去」,儘管萬物終有終結的一刻,人類的滅亡自然也逃脫不了,但我們也不能因為知道死亡而放棄掙扎,在掙扎之中,我們將再次看到人性的光輝,再次想起人類的偉大,與身為人類的使命,我們是人類,我們將拚盡一切守護我們喜愛的一切,為了守護心底那一塊不可沾染的淨土,活下去是我們必須堅持,也必須全力以赴的宿命。
另外若想看看,為了應付氣候災難的能源相關的入門書,我最推薦的便是比爾蓋茲所撰寫的-如何避免氣候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