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消逝之星-Fulcrum-蒼藍最後的祝福(I):孤獨的騎士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8年隨著斯洛伐克採購F-16戰機方案提出,斯洛伐克MiG-29戰機中隊即將面臨退役的命運;在隨著東歐巨變爆發大多數東歐國家轉入北約陣營以後,那個曾經的米格所守護的天空早已不復存。如今米格驕傲之作的米格-29”燕式”也不堪歲月推移也即將淡出藍天這個舞台...

支點誕生

MiG-29的歷史始於1969年,蘇聯獲知美國空軍正在進行「FX」計劃時。蘇聯領導人意識到,新的美軍飛機將會對蘇聯現有的所有戰鬥機都形成巨大的技術優勢。MiG-21算是當時機動性很高的飛機,然而在航程,武裝與升級潛能上有相當多的缺點。而以對抗美軍F-4幽靈為重點研發的MiG-23雖然飛行速度較高,也有較多的攜帶燃料與裝備的空間,可是欠缺纏鬥中需要的運動性。蘇聯欠缺的是一款在各方面性能都相當均衡的戰鬥機,具有優異的運動性和高性能的戰機。
因此,開發新型空中優勢戰鬥機成為當務之急。1969年,蘇聯總參謀部發布了對Perspektivnyy Frontovoy Istrebitel(PFI,大致稱為 “先進前線戰鬥機”)的要求。蘇聯要求非常雄心勃勃,不但要求長航程,還要有良好的短場起降性能(包括使用嚴苛跑道起飛/降落的能力),出色的敏捷性,2馬赫以上的速度和重型武器 。 當時俄羅斯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院 TsAGI還與蘇霍伊設計局合作針對該方案的飛機空氣動力學進行了研究。
原PFI戰鬥機項目的模型,為蘇聯針對美國F-15的反應。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戰鬥機深受MiG-25影響很大,本應配備R-25導彈
然而,到1971年時,蘇聯的研究變成針對不同類型戰機的開發的需求。因此在原定PFI計劃補充了Perspektivnyy Lyogkiy Frontovoy Istrebitel(LPFI,前線輕量型戰術戰鬥機Advanced Lightweight Tactical Fighter)計劃;蘇聯 PFI和LPFI計畫與美國空軍創建Lightweight Fighter 計劃的通用動力F-16戰機和 諾斯羅普 YF-17的決定案並行(這大概也是後來為什麼人們時常拿MiG-29與F-16做比較原因?) 在蘇聯新型戰鬥機部隊計劃數量上PFI約佔為33%,LPFI約為67%; PFI戰鬥機計畫被分配給蘇霍伊,後來衍生成蘇霍伊Su-27,輕型戰鬥機方案則給了米高揚,交由米格設計局的優秀設計師 羅斯季斯拉夫·別利亞科夫(Rostislav Belyakov 1919.3/4-2014.2/28)領導設計。
羅斯季斯拉夫·別利亞科夫與MiG-29 SMT 9.18型畫作;羅斯季斯拉夫·別利亞科夫與伊萬‧米高揚(Ivan Mikoyan)1927.9/1-2016.11/25並稱MiG-29之父
MiG-29開發始於1974年, 於1977 年10月6日,MiG-29 的首架原型機首飛成功。同年11月MiG-29第一次被西方察覺,是被美國偵察衛星發現; 它被稱為Ram-L(於拉緬斯科耶(Ramenskoye)的茹科夫斯基飛行試驗中心發現的)。
註:MiG-29 的1 號原型機於1977 年10 月6 日首飛。這架飛機與批量產型沒有太大的區別,隨即生產了10 架試制機和8 架實驗機,用於進行飛行試驗。這19 架飛機的代號分別是9-01~9-19,其中2 號機和4 號機在試飛中墜毀。由於第12 架是批量生產的首架飛機,所以外國刊物也有將MiG-29 統稱為MiG-29 9.12飛機的習慣。
MiG-29 9.01型原型機
莫尼諾中央空軍博物館MiG-29 9.01型
後來量產型MiG-29 9.12初期型

賦予支點之名

隨著米格-29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與蘇聯空軍一起進入前線服役,TPFI和LPFI之間的工作量分配變得更加明顯。 雖然重型Su-27為防空軍的遠程截擊機 ,戰略任務是針對北約高價值目標進行攔截與打擊;而較輕型的米格-29則是直接取代了米格-23的正面航空角色。堅固的起落架和保護性進氣格柵等特點使得米格-29在作戰中能夠依據蘇聯戰爭規劃預期在快速裝甲部隊進攻中遇到的損壞或準備不足的簡易機場進行起降。
在接收首批MiG-29後,隨即被部屬於東德駐德蘇軍第16空軍軍團中;直到蘇聯撤離東德前,依舊能見這批MiG-29身影
在西方,蘇聯新型戰鬥機被賦予了北約報告名稱 Fulcrum-A,當時在西方仍然不知道蘇聯預生產的新型米格-29戰機,所以後來依照北約報告支點的稱號被冠在MiG-29身上。雖然綽號在北約西方世界很常見,但在蘇聯那時候並沒有為他們飛機指定官方名稱的習慣(不過在俄羅斯內部貌似還是有賦予MIG-29燕式與Su-27鶴式稱呼)。不同尋常的是,一些蘇聯飛行員發現米格-29在北約報告名稱為“ Fulcrum ”,在與蘇聯預定作戰用途相結合;意外的受到蘇聯飛官歡迎的暱稱,也因此有時在俄羅斯服務中“ Fulcrum ”也被非正式的使用。
阿伯茨福德航空展上MiG-29UB型,加拿大皇家空軍的鮑勃·韋德少校在阿伯茨福德航展上成為第一個駕駛MiG-29西方人

蘇聯的智慧

MiG-29 設計有獨到之處,依靠先進的頭盔瞄準器和R-73 紅外格鬥導彈,離軸攻擊角度可以達到左右各45 度,這在80~90 年代裡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另外R-73 的矢量噴口使這種導彈的機動性有了極大的提高。MiG-29 能做26 度迎角的持續飛行,還能突破26 度迎角限制,以更大迎角姿態飛行數秒鐘,使機鼻迅速指向敵機發起攻擊。MiG-29 的機體結構設計也允許飛行員作出超過9 G的短時機動動作。
然而當時MiG-29 的電子設備並不先進,作戰時非常依賴地面指揮(恐怕這也是MiG-29 實戰戰績不佳的主因)。依照蘇聯前線殲擊機設計思想,MiG-29 是配合蘇聯境內完善的空防網使用的,並不需要飛機面面俱到。蘇聯人的戰鬥機設計上有一個不傳之秘:MiG-29 的座艙設計與其他蘇聯戰鬥機非常相近,例如MiG-21,MiG-23,SU-25 和SU-27。這樣,蘇聯飛行員可謂一通百通,以前飛MiG-21/23 的可以很容易就轉型到MiG-29 上,大大縮短培訓時間、還節省費用。
SU-27 和MiG-29 的氣動佈局非常類似,都源自於俄羅斯中央流體研究院,這種優秀的氣動佈局使得這兩種戰鬥機都能夠作出眼鏡蛇機動,它們的座艙佈局也幾乎也一樣。但是SU-27 體積龐大,是為防空軍研製的遠程截擊機。MiG-29 則是蘇聯空軍的前線殲擊機。
MiG-29/Su-27座艙圖
-待續
    卡累利阿下野者-帕夫洛維奇
    卡累利阿下野者-帕夫洛維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