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恆達空間三書《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想像力》。《空間就是性別》說的是空間設計中的性別意識,《空間就是權力》談的是空間設計中隱含的權力意識,這兩本比較接近概念式的論述,而《空間就是想像力》則是一語道出空間解釋的理論基礎,並且著重於實作的設計、發想(其實在《空間就是權力》已略有課程設計的蹤跡),可以說是空間三書的總結,理論實用並俱。一樣把筆者以為較有啟發部分的重點,摘錄如後:
- 傳統研究方法(包括心理測驗、參與觀察、問卷調查、訪談等),研究對象都知道自己正參與一項研究,會賦予此活動特定的社會意義,並影響其所給予的回應。(即使心理測驗常常聲東擊西,告知錯誤的研究意圖,仍然會給予實驗的情境詮釋)因此,現象學的研究方法,或許就能避開此一主觀詮釋的問題。(當然還得搭配其他研究方法)
- 女生宿舍周圍有高聳的圍牆,是住在宿舍還是監獄?
- 小徑的生成常源於人們偷懶走捷徑,最後無奈下,管理當局只能就地合法,將之鋪面改建成合法的步道。(違章建築是否也是如此呢?)
- 既然小徑來自人們的偷懶,可又為何有些小徑不是筆直卻是彎曲?或許為了繞過某些不想踏過的路面有關,諸如雨後積水的水坑。
- 現象學的方法就是在一個定點觀察事物的進與出,從其中排比出有意義的解釋來。例如雜貨店賣蒼蠅拍、竹掃把,但便利超商不賣 ; 便利超商賣咖啡、冰塊,但這些東西雜貨店卻沒有。是否代表人類行為的改變與社會的變遷呢?或者碳水飲料包裝從早期的600cc,到現在鋁箔包的250、350cc與超大寶特瓶裝的1000cc並存,又代表環境怎麼樣的改變呢?
- 湯馬森藝術(超藝術),係指製造者並不認為其為藝術,但觀察者發現並認定它為藝術。(這讓我想起105學測作文我看歪腰郵筒)
- 公共標誌的人形幾乎都是以男性身體代表所有人,身旁只要出現兒童,大人身上的長褲就會自動變成裙裝。
- 女性的圖像公共標誌除了出現在某些特定的情境,而標示出生理女性專用外,常常特意使用裙裝標誌,並且經常與需要幫助、容易受傷、需要救援等情境連結。
- 夜間候車區英文為Nighttime Safeguarded Waiting Zone,但台北捷運卻將中文譯為夜間婦女候車區,甚至英文也改為Waiting Zone For Female Passengers at Night(台灣博愛座的翻譯亦有如此問題)
- 視覺霸權,英文中 I see,中文的遠見、明瞭等。(讓我想起有次去泰國,朋友提議要用錄音的方式記錄下在泰國的一切,與一般觀光客用影像記錄頗為不同)
- 我們不會錯用銅板,但是不見得會記的銅板上所有的資訊,所以設計應該有防呆裝置,例如(1)看見:電腦主機的線路與插孔,利用顏色產生區別,使人不易插錯。有些門的把手設計左右對稱,就會讓人不知道該推拉哪一邊。或者像初版的高鐵票,設計背面朝上才能刷到磁條,所以後來只好把箭頭越畫越大。這些都是不良的設計。(2)自然圖形對應:方向盤向右,代表右轉。至於校園的開關常常沒有圖形的對應關係,所以常常要開燈結果開到電扇,或者要開第一排,結果亮的是第二排。又或者電扇的1,究竟是指風速大還是小?(3)回饋原則:使用電話,透過按鍵的質感、按下去的聲音、震動、亮度,來告訴你電話號碼是否確實接收到。
- 舊的磁碟片是正方形,使用上經常發生錯誤,所以新的磁碟片變成長方形。鍵盤為了避免手的互撞,提升打字速度,將經常前後緊隨出現的字母鍵分開。
- 沒有屋簷的房子、層層往上高不可攀的階梯,都有種嚴肅令人不可親近之感。
- 放大拍攝物品的某一隅,串聯成故事。(譬喻、神思)
- 有錢就可以買下公車車身外的廣告,犧牲乘客觀看窗外風景的權利。
- 台灣電視台新聞畫面訊息過多,導致毫無美感。
- 小孩子的時候,我們認為玩是一件好事 ; 成年後,我們卻把玩當作浪費時間。(我爸就有這種觀點XD所以我自己帶班,都會希望班會課不是考試,而是拿來做一些活動,即使是打球也很棒)
- 設計也可以促使社會改變或者宣導理念,例如鋼琴階梯,增加人們爬階梯的頻率。瑞典為鼓勵車子不要超速,設置測速器,上面有會顯示你現在的速度,只低於速限就可以參加抽獎。
- 跑酷,探索自己的身體,利用障礙來成長。
- 巴黎地鐵的車站命名,是取材於歷史上的人物與地名,所以請模特兒做相關打扮在車站拍攝,呈現與站名相互呼應的趣味。(課堂上或可以圖畫表現菜名的命名緣由)另外,我自己也想到之前高雄罷韓運動,利用高壓水柱在高雄的人行道噴出666投票罷,除了宣傳理念外,亦凸顯出街道的骯髒。
- 異國的地名分別標示在台北地圖上,凸顯台北市缺乏自信與媚外。讓我想起台灣喜愛強調外國,日本卻喜愛標註國產。
- 地圖不只是單純的空間方位,可以賦予人文意涵,例如運用各種主題繪製,如美食、歷史點、肥胖、無障礙、加水站等等。
畢恆達空間三書的書摘,至此告一個段落,對我而言,這系列的套書頗能打破我們既有的傳統思想與價值觀,讓我們能從更多元的角度思索問題,並且看待社會,相當推薦大家閱讀。美中不足的是,畢竟作者是同一人,三本書雖主題不同,但例證或概念上,有著一定程度的重複,無法跳脫出自己的思考框架與廣度。不過,這不正是我們要多閱讀的理由嗎?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