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不是玫瑰色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香港獨立電影節觀影有感
觀看香港抗爭相關的作品時,有時會擔心我是否失去了批判能力,只知道一味附和、讚好。近日觀看多部香港獨立電影節的作品,除了懂得欣賞匠心獨運的作品外,慶幸仍懂得反思,而非照單全收。
香港獨立電影節 2021
部分作品中,可以觀察到一些抗爭者對着來自外地的拍攝視角,似乎跟面對本地、面對自身顯得有所落差。比如,在其中一部紀錄片中,勇武抗爭的畫面幾乎悉數消失,充斥着被捕者的無奈、柔弱、慘痛的呈現。我能理解想要減低風險、避免招人話柄的做法,但感覺好想像不太真實、不太真誠。
紀錄片中,很佩服不少受訪者都可以流利地運用外語表達想法,但比起流利的言辭,我會覺得不經太多修飾,坦誠心聲更加可貴。作品裡也紀錄了警察圍封九龍灣德福,大肆拘捕、驅散市民時,一位被警方阻擋、擠壓着的女士反覆地用簡單的日語喊着:「呢度係我屋企!係呢度出現係我嘅權利!我要返屋企!」反而叫我印象難忘。
是的,當我們連家也不能回,我們會大聲叫喊,毫無優雅可言。
而在另一部紀錄片,則聚焦着香港留學生在外地抗爭、做文宣的心路歷程。他們在冰天雪地裡,勢孤力弱地舉起文宣,一邊叫喊口號的身影,讓人動容,我實在不敢想像當中的孤寂與無助。但當聽到其中一位受訪者,稍帶淚眼,悲切地說道:「我們只想要以前的香港」,我頓時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我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受訪者是對着外地人說的,至少可以解釋他們的修飾或顧慮。公平地說,這段期間發生的事太多了,運動早期會有如此看法,也是無可厚非。但假如抗爭者仍然這麼想,我會覺得有點可悲。
此刻仍然只想要以前的香港,一國兩制下相安無事的香港,難道不就是自斷雙臂、任人魚肉嗎?又或者,爭取自由、民主、人權、真相,很過分嗎?確實,從天朝上國的角度,一丁點的自由、民主、人權、真相都是特權,都暴力地威脅到它的地位,那我們就要心甘情願地做附庸國民嗎?
我們正在爭取與捍衛的事物,是否令人難以接受得不該跟外地人明說?還是暴政限制了你我的想像?當我們有意無意地自我審查,其實外人是否真如我們所料,會誤解、鄙視抗爭行動,還是我們自己都在排斥某些抗爭形象,認定抗爭有一種人畜無害的模樣?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支持記錄者工作,以行動抵抗遺忘,捍衛真相與公義,一同見證我城的未來。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sarenechan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寒冬中互相守望,彼此送暖:https://cutt.ly/vjOLduC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158內容數
觀看電影後的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慕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冇咁二元對立? 這是跟人們聊天後的一些隨想。聊著,會發覺許多我眼中關切的爭論都不必要,或跟年輕、走在前緣的人已經脫節。認知到脫節(irrelevant)的一刻,多少有點感傷,驚覺真的老了:我的生活經驗,跟年青朋友的生活經驗,差得遠了,開始會怕自己是否很離地。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歡慰。原來我或我
很多憂心,有點難過,無從說起。友人不經意的提醒下,才發現近來不敢問、不懂問的情景越來越多,彷似接受了不平常的日常便是荒誕無理的。望著乾爽的樹葉,突然祈求起下雨。下雨吧,洗洗這個城市的瘴氣。 這樣的日子,最適合聽點音樂了。 推薦閱讀: 海島小輪 — — 象徵香港本土的新派室樂 如這篇文章有幸
此文廣東話書寫版本已在較早前發佈,在此重寫、重發,力求理順及補充個中想法。寫此篇文章的旨趣是想反思所謂「佛系」即望天打卦的既有印象,亦希望平衡以基督宗教作為抗爭者信仰基礎的主流論述,讓其他信仰背景的朋友都可以多一分精神資源去支撐行動。 畢竟,我們都是軟弱的,尤其在凶險的大環境下,會有軟弱的時刻實在所
2016年,電影《十年》贏得多個獎項。當時我心裏有點不是味兒,覺得有些過譽了。《十年》裏面,我喜歡某些演員、某些場景,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太粗糙了。明明還有其他優秀的電影值得欣賞,卻因爲政治含義明確,備受某些陣營人士追捧。 2021年,看到紀錄片《理大圍城》贏得了「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
這座城市有太多寂寞的人。 夜半三時,身處大東北的我不消幾分鐘便等到願意接載的司機。司機問到:「怎麼這麼晚?要上班嗎?」,我輕笑答道:「跟朋友玩樂得比較晚」,空氣便陷入靜默。先前喝了一點酒,意識反而更加清醒。我專注地看路上呼嘯而過的景物,要把他們刻在記憶深處,不禁想道,這座城市好寂寞啊。 我們認識了一
2019年是香港抗爭最激烈的一年,2020年是香港氛圍最寂靜的一年。2021年才剛開始,便發生了更歹毒的事情。有過太多無法理解的事件、太多無法釋懷的情緒,要如何梳理排解,未有答案。不過,看完《帶本哲學書上街去》,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示、慰藉。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的開端在2019年3月31日,結尾在某
--有冇咁二元對立? 這是跟人們聊天後的一些隨想。聊著,會發覺許多我眼中關切的爭論都不必要,或跟年輕、走在前緣的人已經脫節。認知到脫節(irrelevant)的一刻,多少有點感傷,驚覺真的老了:我的生活經驗,跟年青朋友的生活經驗,差得遠了,開始會怕自己是否很離地。 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歡慰。原來我或我
很多憂心,有點難過,無從說起。友人不經意的提醒下,才發現近來不敢問、不懂問的情景越來越多,彷似接受了不平常的日常便是荒誕無理的。望著乾爽的樹葉,突然祈求起下雨。下雨吧,洗洗這個城市的瘴氣。 這樣的日子,最適合聽點音樂了。 推薦閱讀: 海島小輪 — — 象徵香港本土的新派室樂 如這篇文章有幸
此文廣東話書寫版本已在較早前發佈,在此重寫、重發,力求理順及補充個中想法。寫此篇文章的旨趣是想反思所謂「佛系」即望天打卦的既有印象,亦希望平衡以基督宗教作為抗爭者信仰基礎的主流論述,讓其他信仰背景的朋友都可以多一分精神資源去支撐行動。 畢竟,我們都是軟弱的,尤其在凶險的大環境下,會有軟弱的時刻實在所
2016年,電影《十年》贏得多個獎項。當時我心裏有點不是味兒,覺得有些過譽了。《十年》裏面,我喜歡某些演員、某些場景,但整體而言,我覺得太粗糙了。明明還有其他優秀的電影值得欣賞,卻因爲政治含義明確,備受某些陣營人士追捧。 2021年,看到紀錄片《理大圍城》贏得了「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
這座城市有太多寂寞的人。 夜半三時,身處大東北的我不消幾分鐘便等到願意接載的司機。司機問到:「怎麼這麼晚?要上班嗎?」,我輕笑答道:「跟朋友玩樂得比較晚」,空氣便陷入靜默。先前喝了一點酒,意識反而更加清醒。我專注地看路上呼嘯而過的景物,要把他們刻在記憶深處,不禁想道,這座城市好寂寞啊。 我們認識了一
2019年是香港抗爭最激烈的一年,2020年是香港氛圍最寂靜的一年。2021年才剛開始,便發生了更歹毒的事情。有過太多無法理解的事件、太多無法釋懷的情緒,要如何梳理排解,未有答案。不過,看完《帶本哲學書上街去》,或許可以得到些許啟示、慰藉。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的開端在2019年3月31日,結尾在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2024年7月1日,香港淪陷五週年,臺灣舉辦追思會,分享了一群香港人的故事。香港政府的偏袒大陸人政策,以及國安法23條讓臺灣人不敢支持香港人,限制了香港人的政治自由與前途。活動詳情請留意赴湯 2.0專頁。
近年來,香港的遭遇屢屢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但是作爲大陸人,我實在不能同情香港。因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都是富人同情窮人,强者同情弱者。現在就大陸人的境況來說,怎可比香港呢? 香港雖然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畢竟還沒有發展到64的程度。想想當初被坦克車碾過的學生,被子彈打死的市民。。。過去香港人笑
  幾年前,香港反送中時的一句口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存在著「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立場和手段相對激烈的「勇武派」。兩種立場對每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人們也擔心另一立場的做法會影響運動在社會上的觀感,但他們依然喊出「不割席」的宣言。雖然立場不同,卻同意彼此的觀點都很重要。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在我眼中,那些反抗的意志, 看似都活在自己的夢想裡面, 實則困在名為現實的鳥籠裡。 在每一次的反抗中產生的代價, 與獲得的報酬不成對比, 被情緒影響的心靈得不到正面的回饋, 在惡性循環的困境下無法得到伸展。 持續的、漫無目的內耗身心靈與資源, 只得到了眼高手低的眼界。 每一個反抗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2024年7月1日,香港淪陷五週年,臺灣舉辦追思會,分享了一群香港人的故事。香港政府的偏袒大陸人政策,以及國安法23條讓臺灣人不敢支持香港人,限制了香港人的政治自由與前途。活動詳情請留意赴湯 2.0專頁。
近年來,香港的遭遇屢屢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但是作爲大陸人,我實在不能同情香港。因爲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都是富人同情窮人,强者同情弱者。現在就大陸人的境況來說,怎可比香港呢? 香港雖然遭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但是畢竟還沒有發展到64的程度。想想當初被坦克車碾過的學生,被子彈打死的市民。。。過去香港人笑
  幾年前,香港反送中時的一句口號令我印象深刻。當時存在著「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立場和手段相對激烈的「勇武派」。兩種立場對每件事情應該怎麼做都可能有不同的觀點與做法,人們也擔心另一立場的做法會影響運動在社會上的觀感,但他們依然喊出「不割席」的宣言。雖然立場不同,卻同意彼此的觀點都很重要。
Thumbnail
本片在九龍城寨這片混亂、擁擠的鋼筋水泥中打造了一個如同現代武俠的故事。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各種利益間的爭奪與計算,套一句老話,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千百年來彷彿都是如此。但總能在這片江湖之中找到能讓自己留下的理由。
  好日子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那些看起來最最基本的權利,有時會需要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爭取。為了讓這些仗勢作惡的人明白人民不是只有在投票的時候才有力量,我們需要再一次做好準備,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回到街上。
在我眼中,那些反抗的意志, 看似都活在自己的夢想裡面, 實則困在名為現實的鳥籠裡。 在每一次的反抗中產生的代價, 與獲得的報酬不成對比, 被情緒影響的心靈得不到正面的回饋, 在惡性循環的困境下無法得到伸展。 持續的、漫無目的內耗身心靈與資源, 只得到了眼高手低的眼界。 每一個反抗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Thumbnail
百姓總是對時局不滿,而公民做出積極的行動。 昨晚的自訓團,來了英法兩國的媒體採訪,團長說明了我們的運作以及面對中共威脅的自我防衛意志,讓外媒知道台灣有這樣的聲音與行動很重要。結束後夥伴們在寒夜中站了一會兒,相互取暖心頭卻仍難掩不安,再三天,台灣的命運又將再次被自己或被別的我們所決定。